第16章 大撤退

转眼到了夏天,再一转眼,到了秋天。秋天一到,宜昌向大后方的转移撤退就到了高峰期。一时时间,肖亚中讲的大撤退的故事,就活生生地发生在韩大狗有眼前。

很快,韩大狗在和庭才的带领下,被抽到接转站帮助当地政府开展人员物资和难民的收转工作。在长达半年的收容转送工作工作,韩大狗目睹了整个宜昌大撤退的始末。

1938年8月中旬,到了武汉会战的紧要关头,国民政府下命撤退50万栖留武汉的民众。一时间人流如潮水般地涌向宜昌。通过宜昌向大后方转移撤退的,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的高层官员,有上海和南京的复旦大学、金陵大学等一些大专院校的师生们,还有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湖北省政府也决定移驻宜昌,由省政府代主席严立三率领公职人员撤至宜昌江南大桥边一带办公。

省政府实施战时教育计划,成立由省政府主席陈诚兼任校长的湖北省联合中学,武汉及鄂东的中学师生向宜昌迁移,转辗到鄂西各地办学。同时,湖北省立图书馆馆长谈锡恩率员将173箱图书及版片撤至宜昌,开展图书借阅活动。胡绳任主编的《救中国》杂志社及编辑人员也迁到宜昌,继续出版周刊《救中国》。向大后方转移的各地抗战演出团体也相继来到宜昌,逐步壮大了宣传抗战的声势。上海业余剧团、上海影人旅行剧团、中央军校话剧团、文化界抗敌剧团、山东省立剧院、江苏剧团、上海剧人协会、国际旅行话剧团、怒潮剧社、武汉学声剧社、抗敌宣传汉剧队、抗敌宣传楚剧队、七七少年剧团,以及朝鲜义勇队流动宣传队等,先后在宜昌上演了大量剧目。还有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潘梓年、叶圣陶、张伯苓、徐悲鸿、吴作人、张善子、马寅初、陶行知、晏阳初、老舍、曹禺、宋之的、陈白尘、沈西苓、赵丹、白杨、谢添、陈波儿等人,途经宜昌时作了大量的抗战宣传。

与此同时,大量难民流入宜昌。截至8月22日宜昌接纳难民13577人。时政在抢运难民的同时,把拯救抢运难童提到保护国家未来人才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上来,国共两党及妇女界知名人士宋美龄、李德全、邓颖超等在武汉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大后方各地成立保育院收容战区失散孤儿,交通要道设立接运站负责难童接送转运工作。宜昌接运站承担了保育会输送到大后方近2万儿童的接运重任。宜昌的教堂、学校、医院等许多建筑物都转为难童收容点。

到了1938年10月,整个宜昌城区拥塞着从各地逃难来的3万多人员和难民。那些政府人员、商家老板,尚能住进旅栈和公房,伤兵和难童亦能安置到医院和校舍等处。而数以万计的难民只好露宿街头。当年难民的凄凉处境实在令人目不忍睹。

38年10月下旬,武汉失守。此时仍然有3万以上待运人员、9万吨以上的待运物资在宜昌拥塞着,全国兵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精华家产滞留在这里。一个偌大的宜昌城,大街小巷,到处是难民;沿江数公里岸边敞地上,到处是物资。日军一旦**,向宜昌进攻并陷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堆积如山的宝贵资财,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万分紧迫之中,卢作孚再次由重庆飞抵宜昌,一下飞机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以迅速抢运人员物资为目的,作出以三峡中水位期间的40天内,限时运输抢运计划。

从10月下旬至11月底的40天时间里,无论是敌机临空扫射投弹,还是起风下雨,抢运始终不停顿地进行着。宜昌城区江岸边,一队又一队装卸工人吆喝着响亮的劳动号子,肩挑背扛,将一台又一台机器设备运上驳船,装上入川的轮船上。一艘艘轮船、一队队木船,往返穿梭于三峡激流险滩之中。在宜昌失守前,共有150多万难民、100万吨以上物资运往四川及重庆。

由此,宜昌作为军事要冲的重要地位被日军高端发现。宜昌之战及石牌一线的战争,越来越成为可能。事后,日本方面分析了上海及沿海地区的工厂设备和物资通过宜昌运往重庆等内地的情况后,十分懊恼地叹道:“假若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攻占武汉时同时攻占宜昌,其战略意义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