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篇
从头再来
他没有料到事情来得这么快,才一年时间,底儿全抖漏出来了。
他负责一条商业新街的开发,利用职务之便收取贿赂,占用宅基地。赃款退回了,职务没有了,他成了一个职业闲人。他还很年轻,四十七岁,小女儿才十三。
他不知道自己今后该干什么。
城郊有一片鱼塘。他常常不知不觉间转悠到那里,盯着水面发呆。
他其实一直知道蔡老师住在城郊这片鱼塘边。三亩方塘一道活水,四围高大的杨树,杨树掩映中几所旧瓦房,点缀风景似的,静默在夏日微风里。周末垂钓者是这里的点景人物。
他当政那会儿,多次带着摄影爱好者来这里采过风。当时,他指着那几所旧瓦房对同行者说:“那里住着一位品德高学问多的人物,曾是我的老师。”
大家便把目光转移到那几处房子,那里成了镜头里的元素。
他那时不想去拜访蔡老师。他认为蔡老师的举动是不可取的。
蔡老师当年是代课老师,教过他,他那时是班长,好学生。但是很骄傲,蔡老师总教导他谦虚谨慎,踏实为人.高考恢复,蔡老师考上师范,学习英语,然后辗转到了上海,有人说是做翻译,有人说是做老师,总之名声很大。蔡老师退休后,没有接受高新区一些企业的高薪聘请,带着蔡师母回到家乡养老,住在这所旧房子里,安逸度日。
他那时事业正在蒸蒸日上,到大城市里买一处住房,游遍中国名山大川是他的理想。
那个时候,他爱上了摄影艺术。搞摄影首先要好的设备,他买了性能最好,价位最高的相机。这些都在他的经济负担范围.他的摄影作品却总是不能突破,前辈们说必须多参观一些摄影展,参加摄影培训班,参加摄影采风活动。
他便依言做了.每个周末,开着公车到城市里参加摄影培训.然后参加天南地北的摄影活动,他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而他辖区的政务都放给了几个副职去管理.什么勤政爱民,什么廉以养德,在他看来都不如游历山水,与摄友、文友聚会.而当他解除了一切职务,不能再开着公车带摄友四出采风,也不能签字让文友吃喝腐败了,门前顿时冷落.心也灰冷到极点.......
盯着鱼塘看得久了,头发晕起来,他站起来,活动一下腿脚,往那几所瓦房走去.在一处洁净的大门口站下,他断定这是蔡老师家,虚掩的门里月季正开,花香花色从门缝流泻出来.他突然想起初中时,蔡老师常常教导他“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可惜他一直没有遵从师训.门开处,果然是蔡老师出来了,年且八十,老人已是瘦弱不堪,原来白皙的脸上布满皱纹和老年斑,但老师精神极好,且眼神也不差.老师说来吧,到我家里看看。
老师的衣着朴素,家里陈设也极简单,其实早些年,老师的工资都足以让他高水平消费了.师母在院里侍弄着花草,一副安逸知足的样子。
他说:"老师还记得我吗?"
蔡老师说:"当然,你一直是电视里的焦点人物.当年你很优秀,我一直记着你."两个人闲聊起外面的事,谁都没有提起"落马",老师是很善解人意的.喝完一壶师母泡上来的消火**茶,他意识到要告辞了.老师最后指着院中盛开的月季说:“比如这院中花,总有怒放后,蕴蓄力量的时候,任何事物都是一枯之后必有一荣。只要心不枯死,就有生机重现。”
这次拜访后,他突然心里踏实起来。
他又惦起相机,辗转于家乡的城乡之间,拍眼中所见的生活美。
在一个小山坳里的三家村,他看到了自己面子工程后面的黑暗角落,那里,生活着至今还不通电的几户人家。借着电力“村村通工程”,他奔走了一个月,终于三家村通电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吹灭油灯,“叭”地一声亲手拉亮电灯,泪水在密布的皱纹间欢畅地流淌。
这个小品获了奖,“电力杯”的金奖。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凭借权利和赞助获奖!
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重新开办摄影班,搞摄影评比活动。
他积累了一套套农村题材图片 建了素材库、网站。终于,他赚了大钱,那是用汗水和智慧赚来的安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