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游古隆中

这是第四次来隆中了。尽管如此,心中仍缺乏底气,不敢说熟悉这座饱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如果硬要说熟,那只能说比较熟悉这里山水路径的转回,武侯古迹的所在。至于古隆中苍松翠柏掩映下的诸葛与三国文化,还有林间青石台阶上折射出的智慧之光,我都是一知半解的。

前两次是有同学在古隆中的原师专上学时,一伙青年小生豪气干云,也稚气十足地去爬卧龙岗,游古茅庐。大家一边吟哦着初中就背得烂熟于心的《隆中对》;一边旁若无人的指手画脚。仿佛,个个都有诸葛之智,人人都是孔明再生。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什么都不在话下,心中充满了学成之后效法古人,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动地伟业的凌云壮志。那时若有人问我熟知隆中,了解三国吗?我一定会中气十足地说:是!

人总是在生活中逐渐成熟。作为襄阳人,我发现自己对隆中的认识和了解原来只是一知半解时,我慢慢成熟。那是在第二次游过隆中之后。记得游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刚刚播过王扶林导演的《三国演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剧情,看电视剧前我曾又一次重读了半白话版的《三国演义》,对隆中也作了一次纸上的温习。踏进隆中巍峨高大的石牌坊后,我就成了同游亲友的最佳导游与解说。什么躬耕地,诸葛亮执书侍田;什么武侯祠,昭彰一代忠臣智者英名。在诸葛草堂,我给大家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卧龙深处,我学孔明松下读书。就在侃侃而谈之际,旁边一个外地游客谦谦问道:“小兄弟,请教一下,诸葛亮当年到底躬耕在何处?”我暗自好笑,站在诸葛先生的隐居地,竟然还问这么幼稚的问题。我毫不掩饰讥笑地说:“自然在这里”。那游客接过话道:“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却说他躬耕于南阳啊?”顿时,我笑不起来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看着老人飘然而去。

这次复游古隆中是我独自一人,沿途,少了结伴而行的嘈杂,多了深思感悟的冷静。走进风光旖旎、林荫蔽日的卧龙山,古意斓姗的盘山石道,飞檐暗露的清幽景致似乎一下子缩小了时空的差异,将人拉回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一时间,我仿佛已进入后汉末年,脚下走的,正是刘备携了关羽、张飞访贤若渴的三顾之路。

草堂是游隆中必先到的地方,这座名闻天下的简陋茅庐早已不是当年孔明住过的那间了。历史就是这样,留得下千古声名与故事,却留不住草木与春秋。甚至那些镌刻在金石之上的文字,也同样可以被岁月的风雨无情地**尽,真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啊。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草堂已是后人重建的。草堂里塑有诸葛亮与刘备席地而坐,书童及关、张侧立的蜡像。看神情,刘备讷口谦恭,正洗耳恭听。诸葛亮手执羽扇,侃侃而谈。环顾草庐,虽然感觉茅草簇新,但置身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依稀可以感觉到浓浓的三国遗风。公元207年,就是在这间不起眼的小草屋里,面对第三次登门拜访、虚心求教的后汉皇室宗亲刘备和愤懑不已的关张二将,一代睿智儒将诸葛亮从容镇定,从天下大势,各地诸侯的实力说起,展述形势,剖析利弊,提出西入川蜀,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兴业大计,有理有据,丝丝入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走出草堂,漫步来到诸葛亮躬耕处,在一片开阔的田野边怀古追今,看看诸葛亮旧时用过的农具家什,一种崇敬油然而生。那些农具都很简单,但想来应该很实用。有耕田用的犁,有松土用的锄,有晒粮用的席,有盛米用的筐,还有簸箕、筛子、镰刀、石磨等等,粗糙简单中透出一种人生的高洁、睿智与豁达。站在这块诸葛亮文化的孕育地上,我忽然想到,倘若不是刘备,或者说刘备没有求贤诚心,一代智者会否以田为乐,感风吟月,闲云野鹤一生?

我的这种想法可能愚不可及。以孔明之智,即使躬耕于卧龙山,他也许早已料定会有人前来请其出山,成就一番伟业。因而与其说是归隐隆中,耕读为乐,倒不如说孔明是在内修经纶,外度时势,等待贤主与时机。不然,雄才大略、智慧超群的诸葛孔明何以会选择隆中归隐?要知道,当时这里不仅较为贫脊,而且还是战乱之地。从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徐庶、庞统等名士齐聚襄阳可以看出,这些当时有识之士不仅深谋远虑,更重要的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愿意用满腹经纶安邦定国,平定天下,救民于水火,造福黎民百姓。或许,这正是徐庶、孔明等荆襄志士宁愿帮助当时势微力薄却体恤民众的刘备,而根本不愿为强大却野心勃勃的曹操“献一策”的原因。

三游古隆中后,我就开始关注《隆中对》与《出师表》的误差。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就在隆中,而且有著名的《隆中对》为证,可为什么诸葛亮偏偏又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经过一番探寻终于明白,原来诸葛亮作《出师表》时,作为蜀汉承相,身居成都的他是从行政区划上着笔的。当时的襄阳隆中,行政上隶属南阳郡,诸葛亮以郡而述,合情合理。就像出了湖北,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一定先说湖北,再说襄阳一样。

离开诸葛亮躬耕地后,就应该到卧龙深处、老龙泉等诸葛亮归隐隆中时的主要生活地去感知一下隐士清居的浪漫情趣。如果细心,或许还能在那些斑驳古迹遗址中,发现些诸葛亮留下的丝丝缕缕行踪。在老龙潭与孔明对影相照,在卧龙深处与诸葛亮松下品茗。然后,再去瞻仰武侯祠,回到日新月异的现实。

武侯祠是后人兴建的一处纪念祠堂,粉墙碧瓦,雕梁画栋,飞檐翘壁,在青山绿树之间显得古朴而又肃穆。门口一对石狮威风凛凛,颇有翼德之风。祠堂内,摆有诸葛先生羽扇纶巾,从容淡定的塑像。我不知道塑得像不像,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先生留下的文化遗产以及带给这里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昌盛。今日,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发扬光大,不仅武侯祠更具神采,一年一度的“诸葛亮文化节”也越来越隆重热闹、声名远播,有力地促进了襄阳经济文化发展,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显灿烂辉煌。

夕阳下走出古隆中,我似乎又做了一次心灵之旅。回头再看看门口那座古牌坊,忽然觉得它是那么的高大、雄伟、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