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神秘的世界2

我想,利川的洞穴实在是一道道独特而神奇的风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得整个利川在外人的眼里,也是那样的独特而神奇!

3

从利川市城出发,西行12公里便到了凉雾乡集镇。清江从汪营平平和和地流过来,在凉雾拐上一个弯,又朝前逶迤而去。集镇的北边有一道青石阶梯通往清江河边,河边常年停靠着或多或少的机动船只,那些小型船只装饰得都很漂亮,上有顶篷,内有座凳,两侧有布帘子。那里是一个水运码头,人们从那里乘船往下游方向去。乘船的人们,一部分是下游的村民,上街赶集,出门办事,很大程度上都依赖这水上运输;另一部分则是外来的游客,游客要去的地方叫水连洞。

从凉雾集镇乘坐小型机动船,顺清江下行,到大约两三公里的地方,便见左侧一道相对较高的山体脚下,有一条小河流出汇入清江,绿树深处小河的出口便是水连洞了。

最初知道水连洞这个名字的时候,一下就将它想象成“水帘洞”了,想是跟看过《西游记》有关系吧。但真正到了水连洞才知道自己是犯了“闻文生义”的错误。进水连洞去,先得经过一道穿洞,那穿洞呈拱形,像一道彩虹门的样子,河水沿洞中穿流,洞顶有一道不大的“天眼”,光线从那里落下来,淡化了洞里的黑,使得人们经过那道拱门变得简单而轻松。沿着右侧洞壁进去,走不多远,又通过一座小型石拱桥过到左侧洞壁下去,再走二三十米就出了穿洞。穿洞前面又是一道洞口,溶洞景观还在那个洞的里边,游人需再从那里乘船进去。两个洞,由一脉清幽幽的河水串连起来,到实地看了才知道,那就是水连洞洞名的由来。

多次游览之后,我对水连洞终于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受,觉得水连洞的风景其实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按照进入的顺序,依次是江上泛舟、洞口听歌、洞里观景。

水连洞之行,实在是应该从凉雾集镇码头算起才合适的。从码头上船,船儿行驶在水流平缓的清江上,江面激起层层波澜,泛起粼粼波光。每每行至江上,我便想起腾龙洞里那台土家歌舞结尾时的一段歌词:“碧水青青,波光粼粼,青山倒影,女儿芳心……”。清江两岸柳树、翠竹蓬蔽,一只只白鹭,或悠闲地驻足栖息于岸边树梢上,或自在地嬉戏觅食于水岸交接处,或轻松地翩翩翻飞于粼粼江面上,因为它们的加入和点染,使得江面变得更加生动。柳树、翠竹之外是一派田园风光,层层稻田铺展罗列在清江两侧,按照时令的安排,不断变换着色彩,更新着姿容。一座座型势低缓的小山丘坐落在平地田间,一栋栋农舍掩映在田间山边的绿树丛中。在这样诗情画意的风景里一路行去,本来就是一番轻松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啊。

2006年春夏之交,州里邀请一批中外摄影家前来采风,为了让摄影家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拍摄利川的民族民间文化,我们特地组织了一些演唱《龙船调》和其他山民歌的场面,地点就选在去水连洞的那段清江上。那一天,江上彩船列队行进,船上土家歌手们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放歌,相互对唱,一派热闹欢乐情形。在水连洞洞口,土家歌手们除了载歌载舞地演唱了《龙船调》等民歌山歌,还专门为摄影家们表演了土家花灯等民间文艺节目,让摄影家们满载而归,乐不自禁。

那次摄影活动之后不久,《神话恩施》大型宣传片摄制组来到利川,需要拍摄土家传统婚俗情景。我们再次把拍摄地点选择在那段江面上。十多只装饰一新的水上迎亲船只列成长队,湖北省民族歌舞团的青年歌唱演员杨娟扮演土家新娘,在两位土家伴娘的陪伴下,在船头迎风而立,其他送亲队伍的船只紧随其后,吹吹打打,热之闹之,洋洋喜气把个清江也感染得波欢浪跳。清江托着浓烈的喜庆,载着美妙的歌声,一路流去,一直流进摄像师的镜头,流出山外,奔向广阔的山外世界。我站在岸边,看着那壮观的喜庆场面,联想到土家族婚俗跟清江一样古老的历史和土家男女从相识到成婚各个环节里的种种,心情复杂而又抑制不住地激动,便也忍不住凑个热闹,拿出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一难得的场景。

穿越穿洞,便见得水连洞洞口前建有一方平台,那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小型舞台,游人们到来的时候,水连洞“洞主”便要跟导游姑娘一道,在那里举行特别的欢迎仪式——唱山民歌给大家听。承包水连洞开发经营的是牟奇祥一家。牟奇祥就是附近的“土著”,当地人称他为“民歌篓子”,据说他能够演唱的山民歌有一百多首,被媒体誉为“土家歌王”,还是州政府授予的“民间艺术大师”。在他的传授之下,祖孙三代人人会唱,成为当地的山民歌世家。

2004年9月,湖北省作协组织一批作家到利川搞笔会,我们安排作家们到一些地方参观。在水连洞参观的时候,我也一同观看了牟氏祖孙三代人演唱山民歌的热闹情形。市文体局特地把市文工团的万久莉同志也请去了,万久莉既是副团长,又是团里的歌唱演员。演唱从牟奇祥老人开始,一人接着一人唱,一首接着一首唱,让那些坐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演艺厅里,听惯了明星大腕儿们演唱的作家们大开眼界,抱了极高的兴致在那里鼓掌喝彩。特别是牟奇祥老人的孙子跟万久莉对唱的那首《双手搭在妹娃儿肩》,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忍俊不禁,给人极深的印象,以至在过后好久的言谈中,大家还不时学着歌中每句末尾的衬词“嗯哪嗯”来表达自己幽默而愉快的情绪:

双手搭在(嘛哟嗬喂)妹娃儿(的)肩(哪嗯哪嗯)

有句话儿(嘛哟嗬喂)不好言(哪么嗯哪嗯)

……

听过山民歌,感受了利川底蕴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便该乘船进洞里观看溶洞景观了。

洞中的行程全要借助小船运载和船工的努力来实现。那里的船已不是先前那号机动船,而是由艄公来撑的小船。那里的船和艄公就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里唱的那号。船儿在艄公的摆弄下,朝洞的深处划去。河面时宽时窄,时弯时直,宽的地方显得很是空旷,窄的地方仅供一船挤过,沿途尽是鬼斧神工打造出来的溶洞景观,人们将那些景致总结成“五洞、四桥、三厅、一亭、一宫”,石柱、石笋、石花、石幔造型奇特,惟妙惟肖,或晶莹如玉,或灿烂如金,或粗如浮图,或细如粉丝,整个洞穴就像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去时,担任导游的土家妹子一路上不停地向游人们作着介绍;返回时,导游便会亮开清亮的嗓子,为客人们清唱当地的山民歌,《龙船调》自然也是少不得的,导游唱,客人们配合着帮腔“我就来推你嘛!”歌声在洞中回**,形成一种独特的混响效果,将游客的情绪推向一个又一个**,让大家愉快的水连洞之行,结束在欢快的歌声里。

水连洞,展示的是自然的魅力,也是土家文化的魅力。

4

恩施和利川之间的国道线上有个团堡镇,距团堡集镇7公里处有个叫樱桃井的地方,樱桃井那个地方也有个非常漂亮的溶洞——玉龙洞。

1992年夏天,经当地村民发现后,市旅游局和团堡镇政府联合对玉龙洞进行前期探测和旅游开发。之后又招商引资,引进一个外地老板作进一步开发,完善了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现已成为利川一个不容忽视的旅游景点。

我还是到利川工作之前去过一次的,只模糊记得里面的景观也是相当不错的,可要细细描述起来,已很困难,但对那个洞的印象,依然十分美好。后来通过一些图文资料,对玉龙洞作进一步了解,才又使得我对玉龙洞的印象清晰起来。

玉龙洞洞名的得来,是因为洞内有一天然岩溶景观,通体洁白如玉,形似龙头的缘由。玉龙洞在利川众多的洞穴里头,也是有它自身独特的东西的——那也正是我将那个洞从利川众多的洞穴中遴选出来,加以记述的重要原因。整个玉龙洞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这在许多地方的许多洞穴中,都是极少见的情形。洞内终年恒温14—18摄氏度,进到洞中,让人感到十分舒适。玉龙洞的景观,主要分布在中层洞内。中层洞洞穴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在那十余万平方米的空间里,集中分布着80多处各类景观。景观小巧玲珑,多姿多彩。擎天玉柱、洞中舞厅令人叫绝;天鹅孵蛋、雨后春笋栩栩如生;群象迎宾、万寿宫蔚为壮观;玉龙腾飞、泉奏八音惟妙惟肖;金蛋银窝、慈禧皇冠、石林大观、九龙杯等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看过玉龙洞的收获,除了得到一个对整个洞穴的大体印象,对各类景点的深刻记忆,更有一路的惊叹,一路的感慨!

5

利川的不少洞穴都是以“龙”字来命名的。我想这首先是受了整个华夏“龙文化”的影响,其次是那些洞穴中景观的形象使然吧。在凉雾乡的盘龙村境内,有一个天然洞穴,名字也跟“龙”字有关,叫盘龙洞。

盘龙洞目前尚未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出来,但名气却是不小的,在利川几乎随便问一个成年人,都知道有那么一个洞,而且能给你说出它的具体位置和基本情况。原因是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作为一个溶洞而存在,还因为那里曾经是当地一个佛教胜地——洞里曾经建有一座寺庙,叫盘龙寺。

知道盘龙洞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直到快要离开利川时,我才有机会前去探望。那天我陪同州里去的“走清江”采风团前去采风,为了便于了解详细情况,还特地邀请谭宗派老先生一同前往。那是晚秋时节一个阴雨天气,我们一行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在村级公路上下了车,沿着落满秋叶的山间小路一路找去,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在霏霏秋雨中去到了隐居在一座山上的盘龙洞。

盘龙洞掩映在杂树草丛之中,洞口算不上壮观,大致呈半圆形,洞口残存着条石砌成的石墙。从两侧石墙中间的开口处进到洞里去,走过一段下坡,迎面立着一尊高大的佛像,佛像造型并不是很精致,但这座幸存下来的佛像乃至当年的整座寺庙却都有些不同寻常处。谭宗派老先生介绍说,盘龙洞口处那座曾经盛极一时的盘龙寺,其始建年代不详,大概在元代前后,寺庙分前殿、中殿、后殿,三殿依坡势而建,外高内低,之间以石阶相连。前殿供十八罗汉,中殿供观音菩萨,后殿供如来大佛。寺庙已于解放后陆续被毁,“文革”期间还有人进去砸过佛像,现仅存佛像一尊。我们站在寺庙的遗址上,看着那些至今仍清晰可辨的遗迹,心里不禁让一种叫遗憾的情绪所充塞,因而心情也显得跟当时的天气一样,阴郁而惆怅。说那座寺庙和那尊佛像有其不同寻常处,一是指把寺庙建在洞穴之中,是不多见的;二来是说那尊就地取材用天然石笋雕琢而成的佛像,也没听说哪个别处还有。从寺庙遗址看,那座佛像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在当时的中殿,所雕之像应为观音菩萨。佛像以雪白石笋依势雕刻而成,通高2.6米,头长0.6米,宽0.48米,莲花须弥宝座宽1.6米。一同前往的《恩施日报》记者文林先生,用他新闻工作者的独到眼光和思维,从中发现那座佛像的新闻价值,之后在好几家新闻媒体上作了报道。

转到那座佛像的背面,回头再看洞口,只见佛像正好处在洞口的中央,在洞口的光照下形成一道清晰的剪影,佛像头部正处在洞口半圆形的亮光之中,那洞口的亮光俨然是一团神秘的佛光,让人惊叹于当年建造者的独到用心,也更增添了盘龙洞的神秘与玄妙。

看过寺庙遗迹和佛像,我们借着手电筒的照明往洞里走去。沿途景观密布,造型奇特,金山、银山、玉盘、龙柱等景观,惟妙惟肖,引人人胜。谭老先生一边摸索着行走,一边给我们介绍情况,说是曾有人做过初步探测,那洞的最宽处约30米,最高处约20米,但整个洞有多长,也许没有人走完过,也许有人走了却没有具体测量。一路小心行进,一路听谭老先生做着介绍,不觉来到一处壮观奇特的景点前,谭老先生招呼大家停下来,指点着介绍说,那是一条石龙。我们借着手电的光亮仔细查看,禁不住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见一条天然形成的石龙盘卧在一尺多深的水中,龙头龙身清晰可辨,龙头朝向洞口,龙口大张,恍如长吟;龙身曲折盘桓,鳞甲片片可数,节节交叉成“井”字形。站在那石龙旁边,仿佛觉得那团清水正微微**漾,龙身若隐若现,如静似动,气势森然。

那石龙既是洞中要景,也是洞名来由。因为照明不便,看过石龙我们便意犹未尽地折身返回,人往洞外走去,心思却朝着相反的方向行游,这盘龙洞到底有多长?洞里面还有些什么情形?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作探寻了。

6

利川的溶洞实在是太多了,那些已经开发的,尚未开发的,发现但还没作详细勘探的,甚至还没被发现的,到底有多少,有多大,都有些什么奇特诱人的东西在里面,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明了。穿行在那些已知和未知的洞穴之间,总让人浮想联翩。那些洞穴以一种神秘的**激发着人们的探索欲望,用一分强烈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开发热情。

利川市城北郊北门官山、长坡及硝洞坡山麓的岩洞湾,有一个溶洞群,我只作外观,未曾深入。那个溶洞群由乳泉洞、佛泉洞、龙泉洞、长蟒洞、天泉洞、百景洞、凉风洞、楼台洞等组成。在那个溶洞群的各个洞穴里头,景观最奇、名声最大的当数乳泉洞。乳泉洞洞高12米,宽10米,深20米。据说洞内有一倒悬钟乳石长2.6米,大可合抱,上粗下细,酷似人乳,有泉甘冽,随“乳”涓涓流下,下有一池承纳,水落池中,声若鸣琴,冬夏不竭。洞额上石刻“乳泉”斗大二字,为民国九年川军方化南部秘书、开县人温崇炎所题。洞口前有一方大平台,可坐千人,从那里俯视县城,座座楼房历历在目。

忠路镇的龙塘铺,有一个石膏质材的石膏洞,洞口宽11米,高2米,洞长约l华里,洞中最高处约4米。石膏洞背负大山,地势险要。据史料记载,1933年忠路小河人周念民率领游击队曾在洞内筑粮仓、备柴米,作为根据地,洞内至今仍留有柴灶和水井残迹。

利川城西北2.3公里,清江北岸四方店山脚下有个老龙洞,上、中、下三洞一水相联,如银练串珠。上洞高7米,宽6米;中洞高1米,宽2米;下洞高3米,宽4米。清冽甘泉自上洞流出,弧行约100米入中洞,穿山伏流,从下洞口奔出,在苍翠欲滴的笔架山麓迂回流连约1公里后,注入800里澄碧清江。

传说古时候,利川大旱,大地焦灼,五谷枯死,民不聊生。那场旱灾的原因,是因为洞中一条老龙作怪。于是,一端公于洞口设坛作法,降龙除恶。入洞前,端公对弟子们说:“我进去后,等看到摆在洞口的那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就是我在跟洞中的老龙搏斗,那时候你们就敲锣打鼓给我助威”。不料,弟子们真的看到草鞋打架的时候,竟一个个忘了师嘱,只顾观看,忘了助威,致使端公战败,死于洞中。

如今,老龙洞一带群山环绕,林木葱茏,一派平安祥和景象。阳春三月,梨花如雪,桃花如火,垂钓江边,与自然溶为一体;盛夏金秋,绵绵瓜瓞,硕果累累,鹤飞蝉鸣,纳凉饮泉于洞口,汲天地之灵气,实在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腾龙洞的背面,是一道深深的峡谷,峡谷大部分为清江的古河床,河床所经之地,也留下不少溶洞。我曾从清江一度露头的观彩峡步行到腾龙洞水洞出口处的黑洞,一路上清江曾经穿行的穿洞群、曾经和现在经过的旱洞出口和水洞出口,以及沿途众多不知名的洞穴,比比皆是,气象万千,让人述不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