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

01自序

现今的短篇小说已经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热乎了。尤其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来说,如今的短篇小说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而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有勇气出版自己的短篇小说集?

两年前我乔迁新居时,把老屋里那八大铁箱发表过作品的样报样刊样书从床底下、搁板上搬出来,运到新居里。因为铁箱里面各种体裁的作品都夹杂在一起,我专门买来两个组合文件柜,打算把这些样报样刊样书分门别类地整理到组合文件柜里面去。但由于这两年忙于为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民间文化丛书,短缺的稿子还得自己动手去写,一时忙不过来,又把自己的这些样报样刊样书的整理工作搁下了。偶有间歇的余暇,于是我决定先把一些短篇小说挑拣出来。翻找完这些短篇小说,已经夜深人静,我便翻着书页有些自恋地阅读起来,读着读着,我发觉这些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写的东西竟还“活”着。

这些作品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它们取材于民间。街头巷尾桥头河埠茶馆酒店之间平民百姓的传闻趣事,嬉笑怒骂。或亲眼目睹的世象百态,烦碎琐事,都成为我写小说的原始素材。我以为记录他们,就是记录历史的本来面目,发掘其内涵,就是发掘历史的真实。因为他们是历史的直接创造者,也是文学的真正主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它给每个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人生命运、思想观念,都带来极大的冲撞与颠覆。在这个历史的拐弯处,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交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在阵痛中思考,有的在迷茫中沉沦,有的在焦虑中探寻,有的在彷徨中突围,有的在心灵的疲惫中执着地坚守……用底层百姓的一个个人物形象一个个生活细节,组成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生活画图,是我单篇小说创作时所没有意识到的,当把它们结集在一起时,我才发现了这一点,是自感欣慰的。

是为序。

作者

201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