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人与苇草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之所以喜欢芦苇,源于帕斯卡尔《思想录》中的一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录》属于那种超越时空的经典哲理散文,像一叶智慧的扁舟,引领人类驶向远离浮华虚空的彼岸。正因为此,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读《思想录》,是一次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把我从精神的噩梦中唤醒。
在帕斯卡尔看来,人是由两种品性相反而又不可分离的元素即身体和灵魂组合而成的复合体。身体显明了人存在的物质性,单从这方面而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同自然界的一切毫无异处,同样的只占据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同样的渺小、脆弱,即使是极微不足道的威胁就可能让他从一种存在变为另一种存在乃至非存在。但灵魂的非物质性却使这株苇草又高居于自然之上,灵魂即是思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人一旦没有了思想,就沦为卑微之物:有生命却不知道有生命。
帕斯卡尔说出了我虽有感悟但无法表达出的东西,“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用一串串精神的记录证明,他是一根最有尊严的苇草。这个体弱多病的人,就像苇草在风中打摆,但在思想中,他有着哲学家的坚定。如果不去解读,不去体会,谁也不会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怎样深刻和矛盾的心灵。
好像,《圣经》中有类似的句子。“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因为耶和华的气吹在其中,百姓诚然是草。”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最接近帕斯卡尔那个比喻的文字。无疑,帕斯卡尔是读过《圣经》的,但这绝对不会影响到他的伟大。因为,在“草”之前,他加入了“思想”这两个字。
我惊异于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个比喻。我以为,在人类迄今为止的语言中,这是最精彩、最伟大的一个比喻。我常常歪着头(这是我思考时的习惯),设想着帕斯卡尔说出这番话的表情。可是,三百多年的真空,太遥远了,想象总是受到阻碍。但是,只要思想,就会有收获。幻觉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芦苇,它生长在临水的河边,茎杆中空,叶子翠绿,在风里歌唱,并开出美丽的芦花,帕斯卡尔在其中行走……帕斯卡尔的芦苇地。那是属于他的精神家园,由他开垦、播种、耕耘,并最终收获的芦苇地。那是在世界的一个极为隐蔽的角落,永远不会被别人发现;或者说,那是人们用肉眼无法触及的芦苇地。这样就具备了安全感。他可以放心的、尽情的、**地在其中想象,呐喊……我觉得,我给帕斯卡尔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外部环境。正是具有了这样的环境,他才能收获到不同凡响的硕果。
帕斯卡尔怀揣着一颗永不安分的心灵。这份心灵引导他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他的灵魂是高洁的,思想是放射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不拘泥于一条道路而随时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不断转换兴趣和方向,而他执着的个性和彻底的精神,又使他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走得很深,很远。
荒芜中生长着苇草,它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人就是那最脆弱的草蔓,在风中无力地摆动着、摇晃着,然而,人又是多么伟大,因为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在上帝恩典的土壤里,由于具备了思想,人类才会常青、美丽。
家乡的涝河上游生长着一片芦苇。秋天的芦苇一片苍茫。灰白的芦花开始到处飘**,翩翩若雪。躺在其中,握住一片芦花时,自然,我想到了帕斯卡尔,那么,那片片芦花是从他的白发里飘出的吗?他说:“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 他是一个哲人,思想中没有规范的体系和严谨的学说,他风格散漫,形式随意,是个任思绪流淌而不做聚集和汇总的人,宛若一片自由的芦花。他的毫无拘束的思想火花奔放不羁,直抵生命的最深层次。他关于生命思考的片段动感、跳跃、肆意、热情,这种从心灵流溢出的思想碎片比那些经过人为加工过的更为真实和可靠。
躺累了,我便起身站在一个高处,对这片芦苇进行俯视。视野里的苇草,比起任何旷野的景致都要壮观。成熟的芦苇如满头华发的老人,脱去轻飘,归于凝重,静谧中有一种庄严和安详。我想芦苇如果有眼睛,也一定是充满阳光般的睿智,那是超越了一切悲喜苦痛的的旷达。
其实这里是一片河滩,更多的是荒草、沙子、水面,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在水面贴着滑翔的鸟。它们也太过招摇了,翅膀扇动着,发出不可一世的鸣叫。它们其实是没有思想的,正因为没有思想,它才会如此肆无忌惮。任何一个思想家,都会在广阔之处表现得沉默。那正是一种成熟。就像面前的苇草,该张扬时便张扬,该安静时就安静,智慧地把握着生命的节奏。
水边的芦苇,一旦成熟,就自然地走向宁静。苇草的生命是智慧的生命,读懂了苇草就读懂了一种彻悟灵透的人生。张扬和安静,是需要用心去选择的。苇草的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