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井冈山风景线
黄洋界
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
置身于黄洋界,是初夏的一个傍晚。我渴望佛光的降临。黄洋界多次出现过神秘的佛光。拒载,1983年4月10日7时40分前后,气象工作者在黄洋界气象观测场附近发现一束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穿过浓密的云雾。人影,折射在环中。人走,环也走,人跳,影也跳。之后,佛光又出现过多次,有的一瞬即逝,有的持续数十分钟。
黄洋界又名汪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那刻,我正被迷雾笼罩着。佛光,也许与我相隔着不远的距离。
我伫立在一座碑前。
黄洋界的闻名于世,与八十年前的一场战事有关。那年夏天,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以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等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殊死血战。当天下午,红军战士用缴获的的一门迫击炮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一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魂飞胆丧,逃之夭夭。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少年时,读到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禁不住热血沸腾。三十多年后,毛泽东重登井冈山,当年的战火烟尘早已散去,他的内心拥满了对自然景色的崇敬,轻声咏叹:“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黄洋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
在哨口,我捡起落在地上的一根树枝。仿佛,它是被当年的战火熏烤,乌黑,蜷曲。
杜鹃长廊
举世罕见的十里杜鹃花长廊,绵亘在17峰的峰脊上,蔚为壮观。
杜鹃,在我的印象里,是一种忧伤。作为一种鸟,它适宜于抒发文人忧郁的情感。在无数文人的笔下,它排列着滴血的词语,诉说着凄伤优美的人间故事。
可是,在井冈山,当我徜徉于杜鹃树的长廊中时,我才明白,原来,它如此热烈奔放。
它似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血脉里涌流着火的**。
它更像一位情窦绽放的少女,向我表述着内心的情愫。
十里杜鹃,天然长廊。在陡峭的山脊上,盛开的杜鹃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蓝天,映红了五百里井冈山。我见过许多的杜鹃树,是以灌木的形态展现在山坡上的,而井冈山的杜鹃,却是乔木型的,一般都有六七米高,最高的有十多米,腰围达到一米左右。它开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纽扣。有的树上,竟开着几种颜色的花。井冈山的杜鹃品种众多,有猴头杜鹃、井冈杜鹃、鹿角杜鹃、红毛杜鹃、小叶杜鹃、江西杜鹃等26种。由于高山气候的影响,加上各种杜鹃花期不同,从每年4月上旬一直到5月底,山上的各色杜鹃会次第开放。
在杜鹃长廊一带,还长着成片的台湾松。台湾松以造型优美、奇特而著称,这些松树的年龄大都在百年以上,树身长着厚厚的苍苔,蟠干虬枝,树冠偃伏如盖,显得老而弥坚。大小松岛是奇松集中的地方。
杜鹃花的长廊,在那个宜人的夏天,被我的脚步丈量着。
我的耳畔,响起一声婉转的鸟叫声。四顾,却没有鸟的踪影。
或许,那是心灵的声音。
五指峰
有些景物,是需要身临其境的,像杜鹃长廊。深入进去,才能检阅到它的局部细节。
而有些景物,是需要遥望的,如五指峰。
海拔1586米,距茨坪西南六公里处,便是五指峰,是井冈山主峰。峰峦,由东南向西北伸延,绵亘数十公里,气势磅礴,巍峨峻险,至今杳无人迹,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站在观景台上,远望其巍峨的雄姿,是那个下午我的一个姿势。
自然和人类的融合,很多时候是不可想象的。那五座山峰,并列如人的五根手指。眯着眼,我宛若看见了它的指甲,它的关节,以及,关节处那些横着的、深深的褶纹。
它那样数万年的伸展开,是向人类的招手相迎,还是挥手道别?
想象,是很累的,但是却蕴藏着思想的收获。
五指峰的背景,酷似面额一百元人民币。我身边的游客,纷纷拿出一张百元大钞,对照着。
再美好的景色,在世俗者的眼里,也会肮脏起来。
俯视谷底的龙庆河,即井冈山河。它的半山腰有个天军洞,相传为当年太平天国军驻地。与五指峰相望的还有龙庆洞。传说此洞曾藏龙居仙,当年红军曾在此顶严寒,斗冰雪,坚持了40多天游击战,故名游击洞。
山间的一座瀑布,落差约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绢半空悬挂。我的目光,在几公里以外与它互为流动。
导游介绍说:五指峰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这里生活着短尾猴、木鹿、黄腹角雉等珍禽异兽。动物们的世界,应该是远离人类的地方。渐渐文明的人类,往往,会垂涎它们香喷喷的肌肉。
晶莹的阳光下,峰脚下的一群峦湖,犹如一轮明月,映照在茫茫云海之中。
脖子有点酸了。于是,闭目休息。
龙潭
凡带有“龙”的地名,必然具有一种辉煌的气势。
龙的意象,符合中国人的信仰。
龙潭,是井冈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较为集中的一个著名景区。这里谷幽林深,瀑布成群,奇峰怪石造型别致。在它面前俯首,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丁。
龙潭又称五龙潭。在不到两公里的流程中,五神河水飞越悬崖,形成五个形态相异的瀑布和深潭。由入口处而下,经鹰嘴岩、揽云台、长寿泉、方壶泉,到碧玉潭(青龙瀑)顺山谷而下。依次有黄龙瀑、金锁潭、赤龙瀑、珍珠潭、黑龙潭、飞风潭、白龙潭、仙女潭。这些瀑布成梯级分布,一瀑一潭。百龙瀑落差40米,湍急的水流在错落有致的岩石上,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一位翩翩起舞的少女形态。
尾随在游人的后面,我总是掉队。我的目光不愿放过它的每一个细节。
它的细节是优雅的,生动的,别致的。
譬如,一棵小草,在白龙潭通往仙女潭途中的水流中摇曳,宛若少女的舞蹈。
还有,**的一棵树根处,有一滩滩的水洼。一群蚂蚁,在水滩的四周排列着队伍,紧张有序地搬运着过夏的食物。
宏大中带着细节,这是龙潭别具一格的特色。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算不上智者,但每遇到一处水面,总是挪不开脚步。特别是,当水流和山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音乐,幻化出种种姿态时,我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在它面前祈祷,为大自然祝福。
笔架山
自西至东,矗立着七座山峰。呈现出一个“山”字。远望,犹如书桌上的笔架,故名笔架山。
喜欢写字的人,对这个名字,有种亲切的感受。
于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深入进去,品味着它的神韵。
在石猴峰上,我看见这样一幅情景:一块平坦的小山台,上面一堆怪石,形如一群猴子。一只居高临下的母猴,正在向孩子们训话。群猴听训,栩栩如生。
由望指峰西行500余米,瞻仰了古柏峰成片的福建柏。在一棵800年的古柏下,我感叹着人的生命的短暂。
一座山峰,竟然悟出了佛家的真谛。扬眉峰上,一座石岩靠山而立,峰如一尊如来佛端坐连台。旁边有一块叠石,上小下大,好像如来佛一只握拳的食指直指天穹。
一座凌空高悬的峰崖,巨大的山体,细巧的峰尖,犹如一只孔雀即将开屏。那山体覆盖着的松柏,像孔雀的羽毛,后部还拽着长长的尾巴。峰崖上,长着几棵造型优美的台湾松,如同孔雀头顶上的花冠。这便是孔雀峰了。
还有几座峰,想必也各有情调。只是,作为一个游客,我无法一一领略了。
人生,总是要留下缺憾的。
百竹园
生来喜欢竹子。它的形状,合乎我的审美需要。
沿途所见,遍处有竹的影子。井冈山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满山遍野的竹林,遮天蔽日,嫩绿欲滴。片片云雾,嵌绕在竹林之间。条条石径,歪斜在竹丛之中。阵阵山风习习而过,偶有鸟鸣清脆嘹亮。
竹林,是如此美丽和宁静。每根竹子,都高高地伸向天空,优雅大方,苍苍翠翠。
听说,距茨坪6公里的上井村有一片百竹园。于是,我便走了进去。
好大一片竹园,占地面积近200亩,品种达到120余种。有龟甲竹、小佛肚竹、鸡毛竹、方竹、湘妃竹等名贵竹种。奇怪的是,它们的形状竟然呈现出方圆、弧状、球形,竹杆上有龟背、佛肚、观音的纹路,颜色有紫、绿、黄,黄中镶绿、绿中镶黄。
过去听都没听过,竹子,有方形的杆。我的目光,呆滞在园中的一株株方竹身上。它摇拽着浓密的竹叶,向我炫耀着它的奇特。
竹林间,遍布着山茶花、栀子花、深山含笑、草珊瑚、两片针、井冈兰……它们衬托着千姿百态的竹子,尽展芳颜。
“竹下品茶则绿色盈盏,竹下饮酒则翠色满杯”。竹林,不同于松林的肃穆,柳林的轻盈,桃林的娇艳。它清幽、典雅。古人曰:竹之为物,非草非本。是的,它既不同于凡草,也不同于俗木,它是介乎于草与木之间的一种令人爱慕的独特的植物。
我的爱竹,在于它洒脱的风姿,挺拔的气势,虚心劲节的情怀,节外无枝的操守,刚柔相济的品德,还有那“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性格。
散着步,阅尽竹的品相,是生命的享受。
百竹园,是井冈山的一个好去处。
下井村
村庄的名字,带着一个“井”字。而且,就那么简单: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
这便是井冈山的五个村子。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因地势像口井而得名。
去一个地方,除了欣赏景色,我习惯到农家看看。风土人情,是我旅游途中不可缺少的课程。尽管只是一个过客,来去匆匆,但能目睹到当地人的居住原生态,享受那种悠远和古朴,也算不虚此行了。
所以,我不喜欢结伴旅行。常常,很多朋友,对我的建议不予理睬。
我走进下井村。映入眼帘的景象是:麻石铺地,麻石垒墙。墙壁、屋顶是一色的青砖、青瓦。那麻石铺着的天井,周边蔓延的青苔,那被无数只先人的脚跨进跨出而磨低的木门槛,那正面天台上贴着的早已看不出颜色的“天地人和”的古训,那屋柱上因被风雨剥蚀显露出的木纹,那在空气中淡淡漂浮的,夹杂着人味的潮土味……这一切的一切,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好像,许多年前,我就曾在这里进进出出。
漫长的时空,短促得如一次转身,一个回眸。
村边,忽然云开雾散,猩红的野桃花大片大片盛开。漫山遍野,泼撒着碎金碎银般的阳光,山谷的水泊里,响起一片悠扬的蛙鸣。一个长者,坐在一块石头上。石头周围,满是青苔。
从山谷里吹来的风,镶嵌在老表的额头上。一位头上裹着布巾的老人向我讲述着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他的口音我听着非常吃力,但是,我依然很认真地倾听他的讲述。
祭窑时,要宰杀雄鸡,滴血于窑门前,然后再点火烧窑,说是为了免除灾祸。相传,古时有只九头恶鸟,被二郎神杨戬斩去一头,常年滴血不止,它到处飞鸣,其血滴在谁家院中,谁必遭祸事。只有见到火光,它才远远地飞开躲避。杀鸡滴血,表示已破了九头恶鸟的邪气。
风土人情,蕴含着传统的民族文化文化内涵。
茨坪
最后,再来细细品味茨坪。
它属于井冈山的心脏。
茨坪,明末建村,因当时满垄遍布柿树,故名柿坪。后来,柿树被强盗纵火焚毁。李氏家族在此建村时,用芭茅、树皮建造屋顶,于是改名茨坪。
茨坪是原市政府的所在地,因此老的建筑不见了,涌现出各式新型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掩映在湖光山色、绿树花丛之中。
茨坪的名字,与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和伟大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景观有:革命旧居旧址、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墓、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首次来到茨坪,使之成为红军主要驻地之一。次年5月和12月,朱德、陈毅率红四军,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也先后到达茨坪。红军的最高指挥部和湘赣边界党、政、军等领导机关,也于1928年先后从茅坪迁入茨坪。
茨坪革命旧址群落坐落在茨坪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陈列开放的革命旧址共有七处,均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泽东旧居,坐落在茨坪中心的东山脚下。步入旧居,我的目光落在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
《井冈山的斗争》、《红四军布告》等文章,是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么?
旧居、博物馆,一页历史的收藏。
站在革命先烈纪念塔前,我无比庄严肃穆。塔顶,是一个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
红军,一个伟大的称号,是用多少人的鲜血染成的呢?
茨坪,还有南山公园、挹翠湖、兰花坪、五马朝天众多景点。只是,我没有时间去拜访它们了。
挥手之间,山上的云雾间,现出一抹鱼白的亮色。我想着,那也许就是佛光。
很多时候,佛光,其实就在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