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普氏野马,卡拉麦里荒漠不可冒犯的精灵 (下)
野马放生,未来繁衍的最好方式
野马如果一直生活在温饱无忧的野马饲养繁殖中心,将会面临三大危机:一是由于野马中心的整个马群都是上世纪从国外引进的18匹野马的后裔,近亲**的阴影一直笼罩在野马群头上。这使野马群身高变矮、奔跑乏力、耐力变差;二是如果亲缘关系太近,会导致基因链崩毁,物种灭绝况且野马中心有部分野马的野性已大大流失,变得喜欢与人类接近、嬉戏,有被彻底驯化沦为人类宠物的可能;三是由于长期温饱无忧,没有天敌,逍遥自在,养尊处优,加之圈养场地狭小,野马变得臃肿肥胖,大腹便便,促使野马素质降低,体力下降,也威胁着这一濒危 物种的存在。要想彻底解决这些忧患,最好的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野放。人类应该让野马回到自然,在与严酷环境和种群内外的斗争中不断恢复和提高其野性,才有维护和延续这一物种的希望。
普氏野马放野不但是中国四大野生动物保护工程之一,也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件大事,放养的季节和地方是否有利于野马的生存、繁衍?都需要作出慎重的抉择。在此之前,国外曾经做过一次野放试验,结果失败了。因此,中国新疆普氏野马的放养试验,自然引起了全球环保人士的聚焦。专家们经过多方考察踩点,建议选择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边缘乌伦谷河南岸的卡拉麦里山,作为最佳的野放地。因为那儿有九处水源地,也是普氏野马最后消逝的地方。
2001年8月25日上午11时正,普氏野马野放开始。所有在场的人们无不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观看野马冲出圈养地奔向大自然的壮观场景。然而,围栏打开后,被放野的27匹野马却似乎并不领情,它们围成一团,面面相觑,不肯行动。这时,只见一批身着橄榄绿的武警战士,每人挥一面小红旗进入围栏,手挽手结成人墙,开始有序的驱赶。野马恐怕生来就没见过这么多人,显然更受惊了。马群在公马的带领下,忽而奔东,忽而奔西,懵懂乱闯,急得人们大呼小叫。野马们左冲右撞了好大一会儿,这才发现敞开着的栅栏门,由公马领头不顾一切地闯开武警战士结成的人墙,冲出围栏,朝西北方向狂奔而去,留下了滚滚沙尘……那一幕壮观的情景,看得人热血沸腾,心跳加速。
野马逃离了围栏,如人生获得了自由,如囚徒获得了新生,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啊!然而,未来的野马,面临的将怎样的挑战和困境呢?人们又不得不深深地担忧。
好在6年弹指一挥间。经过6年的野放生活,曾经流离失所的普氏野马在它们的故乡——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普氏野马野生种群。自2001年8月首次放野以来,已经有三批(55匹)野马自由驰骋在“原生地”的戈壁荒漠上。野放野马的种群不断扩大,孕育在野外的第二代、第三代小马驹开始陆续诞生在野外。
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通过持续的跟踪发现:截至目前,完全野化生存的普氏野马已经繁殖了36匹小马驹,繁殖成活27匹,平均繁殖成活率达到70%。 据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曹杰说,去年下半年放野的一个野马种群,已经远离了原来的野放点,深入到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西部,活动在离野放点120多公里的沟谷地带。此间正在进行野马国际联合科考的动物学家、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们,通过最新的卫星遥感地图也寻找到了野放野马的活动轨迹。野放时为野马佩戴的GPS项圈,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掌握野放野马的行踪。野马中心工作人员曾试图根据GPS定位的野马项圈接近野放野马,可是在距离曾经的“保护者”和“繁育者”数百米外,野马就如闪电般地飞奔离去。 欧洲区普氏野马繁殖计划负责人、德国科隆动物园园长孜莫曼女士曾告诉记者,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马野生种群。野马已经逐渐远离了保护者的影响,开始了它们新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野马天敌,不仅仅是狼及其同类
卡拉麦里荒原没有老虎和狮子等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也鲜见有雪豹和熊等,但是有狼。喜欢团队合作捕获猎物的狼,也许是野马的最可怕的天敌。
在卡拉麦里荒原深处的野马野放点,有一栋“白房子”。
别以为这儿所说的“白房子”,跟作家高建群笔下的那栋“遥远的白房子”一样奇异浪漫,充满**。其实,它只是一栋简陋的土坯房,里面分一大间,一小间,大间住人,小间做厨。“白房子”长年累月只住着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的4个管理员,俩人一组每月轮换一次。这栋遥远的“白房子”,既没有电,没有电灯、电视,手机一到这儿就失去了讯号,这儿真正就像是回到了洪荒年代。这几位坚守“白房子”的人,白天驱车或步行数十公里,去观察野马;夜晚则躺在无边的落寞里,倾听大自然的天簌之声和野狼的嚎叫……狼们常常成群结伙,为了捕食裹腹,可以派员死死盯住一个目标不放,伺机做案。“白房子”孤零零矗立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早为卡拉麦里的狼群所觊觎和窥视,尤其里面进进出出的个活生生的人,更令他们垂涎三尺了。管理员们也早就料到自己已经为狼们所关注,因此,不得不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处处设防。哪怕是大白天,他们也将吉普车挡在屋门前,且将车门敞开,正对着屋门。门一开,人可以直接钻上来,免遭善于潜伏的狼群袭击。
连人都敢袭击,更别说是膘肥体壮的野马群了然而,野放6年来,尚未发现被野马被人们最担忧的狼攻击的先例,却有5匹野马在短短3个月间被人活活撞倒。1000年前,北宋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看到了 “苛政”与“老虎”的为害后,得出了“苛政猛于虎”千古喟叹;今天,当听到狼和车祸对野马的威胁时,我们难道能不发出“车祸凶于狼”的叹息吗?人,才是野马更可怕的“天敌”啊!
5匹野马的被撞地点,都在216国道328公里附近。为何独有328公里处会成为野马魂归故里的“死亡地带”呢?据介绍,是由于采食点与水源地分别位于纵贯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保护区的国道216线两侧,生活在此区域内的众多野生动物,不得不经常冒险穿越公路。
早在野马首次野放选址时,林业部门就已经考虑到了国道对野马的影响。然而,要再找一片水草相对丰美的区域实在是太难了。1990年,建成通车的216国道把保护区内的洼地分成两半,路基两侧成为水源充足的低点。野马为了采食路基两侧的饲草,有时在一个小时内就要横穿公路达5次之多。
接连损失5匹野马,令新疆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朱福德处长非常难过。他将野马在国道上频繁遭遇车祸归结为3方面原因:第一,216国道经过2005年重修投入使用后,没有设置限速标志,车辆速度一般在每小时100公里以上。公路路基坡度过高,野马成群活动时遇到危险没办法直接冲到路两边。第二,下雨后国道两边野草丰盛且有水源,野马往往会横穿马路。第三,很多游客在前往阿勒泰旅游时,路过野马野放区时大多会停下来与野马合影,甚至是抚摸野马,导致很多野马不怕人,没有危险和躲避意识。对此,朱福德处长建议:在野生动物经过的路段设置限速标志和减速带以及动物经过的警示标志,司机在这一路段行驶时自觉减速,注意过路的野马。同时,考虑给野马固定的水源地,避免野马横穿马路。
2007年9月22日,两块“野马野放地,请减速慢行”的警示牌,被高高地竖起在216国道300公里和320公里处。明确要求车辆经过野马野放区时,限速每小时50公里。新疆交通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野马等野生动物的生存、迁徙安全,交通部门投资修建了公路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安全标志设置,以避免野马这种珍贵动物被撞身亡的悲剧不断重演。
除设置保护动物的警示牌外,新疆交通部门还在国道沿线新增了8块“保护动物”的告示牌、16块禁令标志牌,并新划出减速标线12组242平方米,8枚太阳能双闪灯也开始正常工作。在216国道沿线,根据普氏野马和其他野生动物穿行规律设立的专用通道——4座小桥和沿线路基两侧增设的铁丝网一应俱全,这些都是交通、公路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为野马等野生动物精心准备的。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会开着车沿216国道来回巡视,我们将通过对野马等野生动物进行导向指引,使它们能从桥下安全通过国道。”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野放站站长王臣说,“对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不能够以罚代管,简单了事,必须从源头上抓起,防患于未然,并形成良好的公众保护意识。
216国道依然车来车往,普氏野马的生存危机依然没有解除。一个世纪前,因为猎杀它们曾在这里消失,如今又面临灭种的危机。面对一匹又一匹倒在车祸中的野马,我们不能就这样束手无策,或仅限于做“亡羊补牢”的善后工作。因为普氏野马是珍稀的荒原生灵,是中国最后的一群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