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文人的酸
大家把我归入文人的行列后,才理会对文人的忽悠:一天的风花雪月,四季的风流韵事,文人,美得狠!接着亦真亦假又神神秘秘地说:历来文人真酸,你可别酸!
我调侃道:常人能酸,文人为何不能酸?文人不是人?友故做神秘地说:常人的酸只是一点醋意,不如人又不服人,贻笑大方;文人的酸可酸掉大牙,酸乱人心;或者含沙射影,迂回曲折,迂腐穷酸。
现在大家说的文人和酸主要与穷有关,与社会地位低有关。一个老百姓可以穷酸,文人有一点“文”的功底或基础,你就不应该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艺不精,自命清高,没有自知之明,不适应社会,自己都改造不了,还叫喊着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能不酸么?
穷酸主要在物质层面,比如:衣不蔽体或衣着落魄,食不果腹或饮食简单,房无半间或仅能立锥,囊中羞涩或生活窘迫,无车接待或出行繁琐等等。实际上,酸不酸主要与说话或其表现的精神层面密切相关:满口“之乎者也”是一种老酸,言必称老庄是一种迂酸,满口脏话是一种臭酸,一张口离不开男女之间、明星八卦是一种俗酸,还有事事都赶时髦那是一种疯酸静下心来细想,文人之酸有诸多况味:
一曰穷酸。文人大多不会偷机钻营,君子固穷,在任何时代往往倾向于有才售予帝王家,卖的是才华,与武将卖命、商人谋利达到的目的略有差别。但是文人境界若低、声望不高、不能成为高士,或成为中枢支配权力,往往被武力和财力贬低,穷酸是必然的事。这与手无寸铁、不名一文的穷酸表象相同。而在社会发展到不尚武、不重德、道德滑坡、精神伦落、只重物质的时候,老百姓的诉求是无法上达的,于是他们把期待寄托于文人——用笔上达天庭,只要传达上去,高层必然接受?!——文人又寄托了一种舍身取义的使命,如果完不成,老百姓必然排斥,完成了大家认为这是应该;而官僚们又嫌文人无事找事,于是文人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面受气。
二曰迂腐。文人如果读书不化,不能活学活用,实践又不足,思维必然被书本之理所约束,往往固执又啰嗦,认死理强迫别人接受,唯恐别人不明白,只有自己是先知。或者暂时成功了,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要是有人忽悠一下,甚至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不小心落入“坑”中,必然成为一些人泄私愤图报复的对象——这种人太多,死在“腐”上。要是及时刹车,止住下滑,保住了面子但免不了落入俗套,彻底离开了文人的良心道路。
三曰辛酸。古往今来,文人留下的是名,或者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里面充满了辛酸,从屈原到李白杜甫到文天祥到近代的仁人志士,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这种辛酸中成长壮大的精神是文人的一种气节、一种忧国忧民并报国为家的精神。在精神的大旗感召下,他们对个人安危几乎不放在心上,要么成仁,要么成名,要么成文,要么取义。中国的历史因为儒家治国的理念贯穿古今,实际上是文人的历史,文人历史中最大的弱项就是尚武精神缺失,文化发达的时代比如两宋,就是一段委曲求全的历史。文治武功同时彪炳千古的两汉、唐元、明清时代的前期,那是中华民族根基扎稳的时代。我们从历史的风光中看到了辉煌,但很少有人关注文人的辛酸。
四曰心酸。在科举时代,“十年寒窗博取功成名就”成为文人理想,文人治国有治理得很好的、文章做得也很好,有文人治国治理得很糟的、文章却做得好,有干什么什么不成的。儒学治国的后遗症,就是现代社会文化对古代文人治国的批判接受。平常层次的人们对文人又忌又服,私下里开个玩笑,有用处时照样礼仪有加。官场里面对文人做官可是同仇敌忾,用文人的目的是锦上添花,或者为其参谋助手,而不是由文人执政,文人在官场被排挤被打压,形成了上下共同排斥文人的氛围,文人在这种氛围中,路子就越走越窄。那些看起来狂放不稽的文人,实际上内心极为彷徨,以外在的强硬排斥庸俗化的社会,让人看来自命清高、卓而不群,做得太过的,心理上排斥生存的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偏僻乖张,让任何人看起来都反感,这种文人因太特殊但是直接影响了世人对文人的看法。
五曰情酸。就是煽情,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他却大肆渲染,或者把没有的事煽动成有,或把含蓄美好的事儿煽动得感觉不好了,大家都说酸得掉渣;情酸还有一种是太超前,就是别人还没有感受,你却进入角色——面对美丽山川,你狂放,你吟唱,感染大家,大家叫你酸得给力;本来众人皆醉,而你一人独醒;本来心里想极,应该直接了当,你却反其道行之,或绕来绕去,最后露出真相,假得情酸,这能不令人生厌吗?
六曰骨气。文人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文人有其真性情和骨气,不是仅为官位而奋斗。文人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大多不善于变通,此气节和骨气在政客的眼里就是一种酸。文人的理想往往是一种高尚而纯朴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宏阔情怀和使命。但因其高尚,往往为社会或世俗所不容。政客们要谋权,武客们要武功,商人要取利,百姓要谋生,好象就你文人能,谁知道你的皮袍下面压着什么小东西,我就不让你得逞。考验来了:有人一路使坏层层设障,有人明里抬举使用暗中偷梁换柱,有人压着使用其实为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人用其策杀其身,有人表面大用实际自己坐享其成。如此等等,万分可怕。文人有才无力,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自己没有一片天地但是仍然以天下为己任,天真地巴望着明君,忧时济世,牵挂天下,以为自己赤胆忠心可昭日月,文人生命中的自觉正是书生意气的一部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但是他叫喊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吟咏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在困厄的途中,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都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朝的东林党人宁死都不造反……真正的文人,忠君爱国之心可昭日月!
想想文人事,发现照着过去的标准,现在的人多是文人,只不过层次有别,几乎没有武夫。世代不同了,尤其是科技发达了,人的素质提高了,文人从泛指变成了确指,现在的文人范畴就就是从事文化教育、摆弄琴棋书画、从事新闻演艺、唱歌跳舞、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人群。其中有暴富的演艺界的人,明星们生活奢侈甚至糜烂,什么风光享受都得到了而且天天闹绯闻,主要是图个热闹,把那些崇尚此种生活的人惹得又嫉又妒又无可奈何,于是开始从制造他们的行业入手批判——文人啊,如此如此等等等等。实际上,对于上述的圈子里“暴发户”,早就不屑于与其他“穷人”为伍,但是其他文人们一厢情愿地与他们套近乎——我家也有个富亲戚。哈哈!
现在社会流行“傍文化”,许多人一门心思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傍的人、不得不傍的人、认为傍是正常现象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形成一种经验印象,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想法傍:美女傍大款,百姓傍富亲,小官傍大官,资本傍权力,低权傍高权等等,如此循环往复,青春汗水难敌权钱雨露滋润,奔跑不停却总输他人的“终南捷径”。我当时看到《党员文摘》上的这句话觉得说得真好,就录了下来,以为这正是部分文人无法自我实现的环境因素。文人啊,要靠自己的才华自己开辟出路,要靠其它方法,就看你的智慧和环境了!有点才干和能力的“傍”,文气一点叫借势!
真正地酸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