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出来的“痛苦”表情
西瓜象老师总能想出一些奇怪的点子来让同学们写作文,比如今天作文课上,留给大家的作业就是写“痛苦”。“痛苦”怎么写呀?同学们都懵门了。好在,他还做了一点提示:
痛苦,基本上可以分为心理痛苦和身体痛苦两类。心理痛苦常常表现在行为上,或者表情上,所以“心理痛苦”的描写不能仅限在心理描写上,应该善于通过表情或行为的描写来体现。身体痛苦也能表现在表情上和行为上,所以,也可以通过表情和行为描写来体现……有了这样的提示,同学们似乎懂一些了,比如,豌豆鹅写的就很好:
爸爸心里不痛快,开始酗酒了。每天下班都要喝,一喝就没完没了,抹抹叽叽的,有时还耍一点酒疯。我知道他是因为痛苦才变成这样子的。受他影响,妈妈也变得心绪不佳,常常为他的身体而担忧。
这段描写的是心理痛苦。
“爸爸心里不痛快”就是痛苦,那么,爸爸是怎样表现自己“痛苦”的呢?“开始酗酒了。每天下班都要喝,一喝就没完没了,抹抹叽叽的,有时还耍一点酒疯。”这就是心理痛苦在行为方面的表现。
如果不通过“酗酒”的行为表现爸爸的痛苦,而是一味枯燥地说“爸爸心理痛苦了,爸爸很痛苦,爸爸十分痛苦,爸爸特别痛苦……”不管使用多少这样的文字,读者都无法真实地感受到爸爸的“痛苦”。
庆庆描写的这一段也是心理痛苦:
我感到心疼,一直疼遍全身,嘴上我却不敢说,实在忍不住了就放声大哭,似乎,泪水能洗去我心头的愁云,好像,哭声能诉说我心中的委屈……不一会儿,泪水湿透了我的前胸。我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了,感到憋闷,甚至是窒息。
她用“哭”的行为表现心理的痛苦,用“泪水湿透了我的前胸。我突然觉得喘不上气来了,感到憋闷,甚至是窒息”一句写出了痛苦的程度。看来,每个人表现自己心理痛苦的方式不同,行为也不同,所以,生活中的我们应该时时留意,处处留心,仔细观察才能积累足够使用的素材。
布老鼠也写了出来:
她开始练习走路了。她紧闭着嘴巴,眼中充满了泪水,那痛苦的神情,使人看了心里好难过。但是,她仍然忍受着万般痛苦,吃力地移动着那双无力的腿,豆粒大的汗珠,沿着她的脸颊流下来。可是,那双软弱无力的双腿还是支撑不了多久,她又一次跌到了。
这一段是描写“身体痛苦”的。从文中可以知道主人公因为双腿受伤,现在开始练习走路。作者通过表情和行为来表现主人公的痛苦。比如“她仍然忍受着万般痛苦,吃力地移动着那双无力的腿,豆粒大的汗珠,沿着她的脸颊流下来”一句,就是痛苦的行为描写;“她紧闭着嘴巴,眼中充满了泪水,那痛苦的神情,使人看了心里好难过”一句,就是痛苦的表情描写。
气球猫的描写也是身体痛苦:
没有麻醉药,没有任何药物,但是,必须把子弹取出来,否则,奶奶的性命就不保了。爷爷将一把小尖刀在火上烧了烧,算是消毒了,然后深深地刺入奶奶的伤处……奶奶用力地咬着毛巾,那消瘦的脸颊因为痛苦变得扭曲了,额头上的那些纹理,因为痛苦凝结成的蜘蛛网似的的网络,更深了,而且颤抖着……但是,直到子弹取出来,奶奶一声也没“哼”,一滴眼泪也没流——每当听爷爷讲述战争年代奶奶的这段往事时,我就不由的对奶奶多了几分敬重。
这段描写很精彩,而且是通过“表情描写”来体现“身体痛苦”的,如这一句,“奶奶用力地咬着毛巾,那消瘦的脸颊因为痛苦变得扭曲了,额头上的那些纹理,因为痛苦凝结成的蜘蛛网似的的网络,更深了,而且颤抖着……”
虽然有些同学描写得很精彩,但是,还有一些同学没有写出来,他们没有过身体痛苦和心理痛苦的体验,也没有注意观察过别人痛苦时的样子,怎么办呢?西瓜象老师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就是发动同学们制造痛苦,但是前提有一个,不能给被制造痛苦的人造成伤害。
豌豆鹅马上就有了创意,双手在书包内摆弄几下,拿出一块小食品来,要求同桌站在讲台前吃小食品。同桌走到前面,面对大家站着,小心地咬了一口,嚼了几下,没什么意外,又小心咬了一口,嚼几下,也没有意外,于是不再担心了,故意将剩下的小食品全部放进口中,大嚼起来,突然“咯嘣”一声,同桌立即捂住了嘴巴,痛苦得满脸通红,两行眼泪奔涌而出……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豌豆鹅将一粒小石子放进了小食品中。这下,全班同学都看到了痛苦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