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桓帝初京都童谣
城上乌,
尾毕逋,①
一年生九雏。②
公为吏,
子为徒;
一徒死,
百乘车。③
车班班,④
入河间。⑤
河间姹女工数钱。⑥
以钱为室金作堂,
石上慊慊舂黄粱⑦。
梁下有悬鼓,⑧
我欲击之丞卿怒。⑨
——《后汉书·五行志》
【注释】
①毕逋——象声词,鸟尾巴摇动的声音。有人解释“尾毕逋”说:“毕,尽。逋,读bū,欠缺。这句是说那些压榨百姓的专权者像缺了尾巴的乌鸦,都没有好下场。”(陈鼎如、赖征海编:《古代民谣注析》)②雏——小鸟。这里指小乌鸦。旧社会人们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一年生九雏,更不是好事。
③百乘车——旧注认为乃指国之君,实属牵强,可理解为装满财宝的车子。
④班班——车轮滚动的声音,形容车辆数量众多。
⑤河间——地名,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县西南。汉灵帝做皇帝前封为河间王。
⑥姹女——美丽的少女。河间姹女指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
工——精于。
⑦慊慊——不满足、不足的意思。黄粱——黄小米,这里泛指一切粗粮。
⑧悬鼓——过去官府衙门口悬着大鼓,供告状人鸣冤时击用,但在官法偏私、冤狱遍地的旧社会,它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
⑨丞卿——指县官。
【赏析】
这首童谣虽然题作“桓帝初京都童谣”,但从事实来说,实际是灵帝时的作品。它反映的是桓灵之际的历史史实,为了给它染上一层先验论的色彩,事实和创作被颠倒了过来。蔡东藩的《后汉演义》引述此童谣时就认为它“半属后人附会”,是很有见地的。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时,内外交困,国库空虚,为了满足他穷奢极欲的糜烂生活,竟然定出等级,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搜刮钱财。如规定官阶二千石卖价为二千万,官阶四百石则卖价为四百万,县令则根据县内丰歉情况,卖价不等,总之,从小官到三公九卿,无官不可卖。而且还规定,有钱的先交钱,没钱的可以先赴任,以后加倍交纳。这样用钱买来的官吏,他们上任之后会干出什么事来是可想而知的。其结果是皇帝搜刮到大批财宝。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更是一个财迷,精通卖官这一赚钱之道,“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几个月时间,她所住的永乐宫就堆满了金银财宝,宫室里修葺得金碧辉煌。与此同时,老百姓却被榨干了骨髓,苦不堪言,只能用石臼舂一点黄小米充饥。要想去击鼓鸣冤,告上一状吧,可是县丞的官就是用钱买来的,有什么用呢。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真是走投无路!童谣以乌鸦起兴,以县丞作结,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阶层的黑暗和腐朽。原来以为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会有所改变,谁知迎来的却是“工数钱”的河间姹女!这里也表现了人民的深刻失望。
过去的注家认为这首童谣是一种“预言”,并回避了皇帝卖官鬻爵、聚敛钱财的要害,把它肢解得支离破碎,不知所云。今天,我们应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童谣采用先验论的“预言”形式,使它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它的欠缺之处。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把矛头直指宫室和皇帝,借以抒发强烈的感情而不至于遭到扼杀和禁止。许多童谣能在《五行志》中保存下来,多少是亏了有这件“神秘”色彩的外衣作保护。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一笔抹杀。
【今译】
城上有一只乌鸦,尾巴摇摇发出“毕逋毕逋”的声音,一年就生了九只小乌鸦。城里做官的老子,带出儿子一大群;一个人死了,搜刮来的钱财简直可以装满一百辆车子。这还算小的呢。你看那车轮滚滚、满载着金银的车子都推到河间王的府宅里去了,那里面的女主人可是个善于数钱的老手。结果,一方面是钱满为患,金玉铺地,而另一方面老百姓则严重不足,只能用石臼舂点黄小米充饥。这样的苦日子怎么过?虽说官府衙门口都有一个鼓悬挂在那里,可是,官老爷自己就是靠刮钱上台的,我如果去击鼓鸣冤叫苦,他岂不会发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