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第一
正是开学季,微信朋友圈中很多文字内容都是和孩子的教育相关的,看到一篇《从此刻起:我要》的长诗,其中一部分云:“从此刻起: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因为我知道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用心和真诚。
《世说新语》中也有太多这样的场景和故事,如谢安集聚子弟品评《诗经》章句,殷仲堪教育子侄要坚守读书人的本分、安贫乐道等,都是很感人的。但这里就还是引出了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在“德行门”有一则故事说,谢安夫人教育子女,她问谢安道:“怎么从来看不见你教育孩子呀?”谢安回答说:“我常常在教育孩子啊。”谢安的原话是说:“我常自教儿。”意思就是说,自己常常以身教儿。在这则文字中,刘孝标注引用刘子真的旧事亦明确谢安此语此意。其实也就是文首引用的话,我要用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用言语去说教孩子。
王羲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思考。在《世说新语》“言语门”中的一则故事说,谢安对王羲之说,人到中年常常会因为悲哀的思绪而伤神,和亲友别离,就要忧郁好多天。王羲之说,年近桑榆,自然就会这样,只好靠音乐来陶冶性情,排遣忧闷,还总怕晚辈们打击这欢乐的情趣。是担心自己的行为让晚辈受到影响,也沉迷其中而学坏了。日本人秦鼎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读这则故事时进一步评论说:“晚年只赖丝竹陶写忧愁,得延日耳。夫我为之,不过为陶写忧愁而已,而常恐儿辈认我好之,遂亦仿效以为欣乐之具,为虑儿辈沉溺,致损我欣乐之趣。”也是诠释得再明朗不过了,因为在用行动去影响孩子方面有所顾虑,所以也让自己不高兴了。
苏东坡对这则故事一定也是莫逆于心的。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由谪居之地黄州赴任汝州,过江宁而游览东山时,写了长诗《东山》,追怀谢安,开首即有这样的句子,“谢公含雅量,世运值艰难。况复情所钟,感慨萃中年。正赖丝与竹,陶写有余欢。常恐儿辈觉,坐令高趣阑。”亦有这样的理解与纠结,想到王羲之与谢安的对话,直作解人,亦是七百年后的同气相求了。其实苏轼在《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之一中也有诗句说,“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想来也多是考虑着对孩子身教的问题。
中国人实在太了解自己了,经常的口头禅是,察其言、观其行;不要看他在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却容易忽略了自己的行为的影响,也只有一些名门望族,一些在历史上有影响、有成就的人物,才会重视身教的实际影响力,为了孩子的教育,诚惶诚恐地做人。好在现时很多的为人父母者,身教第一,已是多有了这样的意识,实是社会的大进步。南宋刘辰翁读这则故事时手批云:“自家潦倒,忧及儿辈,真钟情语也。此少有喻者。”真可怜为人父母者的一片苦心,希望明白人再能多一些。
原文
【德行1·36】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言语2·62】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