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己之心相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其中“奇”与“惑”的表现,有时都是让人感到颇为费解的,亦不能以寻常的思维与规律去审度,真是“亦资一笑”或可冰解了。“德行门”中有关仁爱、反省方面的故事,读来就觉得有这样的特征,然而在“亦资一笑”的轻松中,亦能让人有锥心般的思想感悟和启发。

说两个比较相近的故事。一则说庾亮的骑乘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建议他把这匹凶马卖出去。庾亮却说,卖它肯定有人会买,那它又会伤害主人。难道能够把危害自己安全的东西转移给别人吗?从前孙叔敖杀死了长着两个头的蛇,并把它埋了起来,是为了不让后面走来的人看见,因为传说谁看见了两头蛇谁就会死。我效仿他,不也是通达事理吗?

另一则故事则说,阮裕在剡县时有一辆好车,谁借都会给的。有一个人安葬母亲,心里想借却又不敢说出来。阮裕后来听说了,叹息道,我有车,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车做什么?于是就把车烧了。阮裕其人,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族弟,亦很有名士之风,当时人说他,骨气不及逸少,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殷浩,而兼有诸人之美。他官也做得好,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都曾做过,整天在皇帝身边当差,但他却是兴趣不大,每有遁隐之志,连王羲之也赞佩不已。在剡县的日子,就是归隐不仕躲起来的。还有人考证说,他有收藏车子的爱好,烧掉的那一辆,是东汉时期传下来的,材质很好,很多名人都曾坐过,包括貂蝉的后爹王司徒在内。阮裕把它装修得亦是极其华丽。

这两则故事,出发点都是在首先考虑别人,从别人的利害处来修正自己的作为,丝毫没有因为利己的思想而左右自己的行为,人己之心相度,因而就真正体现了儒家仁爱的道德精神。第一则故事中虽然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孙叔敖却并没有因为自己遭遇了横祸,就不管不顾,而任由它祸害后来的人,并感召了后人庾亮向他学习,不转嫁灾难于人,编者其实是在以这则故事蕴含的哲理来完成中华民族美好道德品质的深情传递。第二则故事,除了表现出阮裕的仁爱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反省的意识存在其中,虽然这则故事的结局似乎是有些因噎废食的思想倾向,但更强调了主人公的人格美。宗白华在《论与晋人的美》中具体地谈到这则故事,他解读说:“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由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通过严格的责己精神使自己的人格美实现了崇高的升华。

时过境迁,我们会发现,尽管不同时代,人们对于道德及美的判断标准或大或小地会存在一些调整和变化,但人类所有的美好的东西都会以顽强的生命力进行着深情的传递,形式上也许会有“奇”与“惑”的表现,但它的主旨精神却是永恒的。阅读这两则故事,不难看出,在今天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庾亮和阮裕的人格美,仍然有着火炬般的光亮,照亮着人们前行。

原文

【德行1·31】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德行1·32】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