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缸摔碎之后

魏晋时期,人们对于一个人的“雅量”是很看重的,因而《世说新语》中,就专门有了“雅量”这样一个品目,收在其中的故事共四十二则。所谓“雅量”,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的高尚的量度,引申一下就是人所能容纳或禁受的限度,看他胸怀有多宽,气度有多大。之所以人们很看重,原因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一般的人,有无雅量就会决定其社会声誉、官阶升降;权力阶层,就能决定其政治力量的消长和权力的巩固与否。

有些故事则是读起来触目惊心的。如第一则故事,是说豫章太守顾绍在任上去世了,这时他老爸顾雍正在兴致勃勃地和僚属们下棋,仆人说信使到了,可其中却没有儿子的书信。顾绍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但神态不变,他以手指甲掐着手掌,鲜血流出沾染了坐垫。待宾客散后,才叹息道:“我虽无延陵季子那样旷达知命的修养,也不会招致像子夏丧明毁形的指责!”于是散哀豁怀,面容安然自若。季子即春秋时吴国季札,他的长子死了,他认为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很旷达安命;子夏则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儿子死了,他悲伤得哭瞎了眼睛,曾子看他时就指责他身体受之父母,毁伤则是不孝。因而顾雍引用这两则典故来解说自己此时的心情。

上面的故事很有悲剧色彩,在《世说新语》“雅量门”中的另一则故事则与它类似,但却说的是谢安在捷报传来仍能做到神态不变、泰然自若,很有雅量的姿态。是说淝水之战时期,总指挥谢安和人下棋,一会儿,在前线作战的侄子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没有说话,眼光慢慢指向棋局。客人问战事如何,回答说:“小孩子们大败贼兵。”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区别。不过这则故事,人们多以为谢安是在矫情,就连《晋书》中也说他此时心里高兴得不成样子,过门槛时屐齿也都折断了,“其矫情镇物如此。”可见在魏晋,人们对于“雅量”看得是多么的重,即使是装,也要装出个样子来。

这让我想起今年高考的全国卷语文作文题来,它给出了一份材料,让看题作文。材料是: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与其说卖缸的人有“雅量”,不如说他早已看到了事情发展的结果。

事情的结果明朗之后,人在对问题的认识上会有种种的表现,亦会产生种种的举止态度。魏晋时期的仕宦阶层,他们颇好老庄,推崇的是喜怒不形于色,再加上人物品藻清议之风盛行,大多时候会和人物的宦海沉浮相联系,不管是真的有雅量,还是装出来的有雅量,都是仕宦阶层所喜好的。在《世说新语》“雅量门”中,西晋的故事就有九则,东晋的故事则在三十则左右。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风度,也对后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理归理,情归情,人性的自然的流露,像顾雍指甲掐手鲜血沾染了坐垫,谢安因为高兴竟跑断了屐齿,在我们看来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伪装起来的雅量与风度,在人性面前,就应该退居其次了。

原文

【雅量6·1】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邵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雅量6·35】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