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生气

上学时偶尔会到伯父的办公室玩,他是一家国营厂子的厂长,上千人的单位。有一天他到车间去了,我随便翻开了他放在办公桌上的一个小笔记本,首页就看见抄着的一首《不气歌》,很好奇,觉得他那么厉害,还会有人气他。而后年岁渐长,就理解他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怎能没有气生?但要天天生气,岂不要当下气死。闲时看看《不气歌》,警示自己,敢情也好。今年春上到同州天下义仓旧址参观,和《不气歌》又不期而遇,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是清末户部尚书阎敬铭,诗歌的全文是:“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是在他的简介中。通读一过,对这位天下义仓的创建者就更是加深了印象。

《世说新语》“雅量门”中记录了西晋重臣王衍的两则故事,都和不生气相关,读来实令人解颐。其一说,王衍有回给族人嘱托了一件事,好长时间也没见回复,有次在宴席上遇到了,就借机问道:“日前嘱托您的事情,怎么没办?”族人大发雷霆,顺手就举起樏,亦即食盒摔在他的脸上。他没说一句话,洗完手脸,就拉着丞相王导的胳膊,和他同乘一辆牛车离去。在车上,他照着镜子,对丞相说:“汝看我眼光,迺出牛背上。”看来是真的不生气,有雅量了。

“汝看我眼光,迺出牛背上。”翻译过来是,“你看我的眼光,竟在牛背之上。”但这样一句话,放在上文的语境中,还是颇费理解。我曾经看到过不同的考索,如说,樏,这种带有格子的食盒,摔在脸上,留下印迹,正像牛背角形一样,所以这么说;如说,这是一句自我解嘲的话,是缓解尴尬气氛的一种调侃。近人朱铸禹则说:“人怒则眼光沉滞,今眼光出牛背上,示‘风神英俊’如常,视方才之事蔑如,不足介意也。”牛背为着鞭之处,眼光出于牛背,意指不计较挨打受辱之类的小事。大致较为妥帖。魏晋已远,语言文字多所衍变,因而蒋凡在《研究》书前就说,读解《世说》有四难,首先就说有许多地方文字颇难理解,亦为客观情况。

话题再回到不生气。上边的故事,王衍是有求于人,不料却无端受辱,但以自己的身份,亦无须争吵、打闹,至于是否生气,则是个人修养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另一则故事则说,王衍和裴邈志趣不同,裴邈讨厌他但又想启用他,注意一直改变不过来。于是故意到王衍那里破口大骂,想让王衍和自己对骂,以此同受社会指责。可是王衍并不动怒,慢腾腾地对他说:“白眼儿终于发作了!”想来魏晋之时,官员们在一起也是特好玩的,然而王衍呢,还真是有雅量,以冷幽默的姿态,做到了不生气。

王衍在西晋,人长得俊雅标致,且又才华横溢,常常把自己比作子贡,标榜有济世之才,再加上自己崇尚老庄,精通玄理,官也做得顺畅,历任尚书令、司空、司徒等职,当时的仕宦人士都还是很仰慕他的,都视他为士族的领袖人物。按说这样畅意的人生,我不生气,实能颐享天年了,只可惜生不逢时,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还是早早地死去了。那是东海王司马越讨伐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时,司马越死于军中,于是众推王衍为首领,战败,被石勒活捉,而后连同西晋的旧臣,都被活埋了,死时年仅五十六岁。不过现在我们翻看他的逸事,看他的不生气,看他做人的雅量,以及处世态度,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原文

【雅量6·8】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迺出牛背上。”

【雅量6·11】王夷甫与裴景声志好不同。景声恶欲取之,卒不能回。乃故诣王,肆言极骂,要王答己,欲以分谤。王不为动色,徐曰:“白眼儿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