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扬之水、陆灏合著的《梵澄先生》看过已有许多时日了,昨天再看到它的时候,我忽然问自己,还能记起书中的什么内容么?梵澄先生的影像就在眼前晃动了,屋子里氤氲着书的气息,还有一种神秘的印度的气息。这几天正在读白石老人的随笔集子《煮画多年》,老人的口述自传中说他三十七岁那年正月拜见王湘绮,深得王氏垂青,而后终生受益。白石老人的文字中,崇敬的心情是厚重的。《梵澄先生》中两次说到王湘绮的同一个故事,都是扬之水女史在梵澄先生家里听到的,两次叙述的方式不同,我把第一次的文字抄下来:
时有一和尚犯事,坐罪站笼。寺中诸和尚欲救不能,乃贿于王,以求为之说情。一日,王拜会县令,说笑一回,起身告辞。主人送客,王见笼中和尚,佯称曰:“这和尚站得好!那日同他对弈,竟一子不相让。”言讫而去。和尚由是得免。---能与王对弈者,岂非友乎,县令固不愚也。
王乃湘中名士,连县太爷也都是给面子的。不过这故事也是挺有意思,王是名士风流,县太爷却是心有灵犀了,两人真是棋逢对手。这里边的人情世故,是十分耐人琢磨的。不过说到底,我还是真真的佩服那县太爷的悟性,至于王的名士风流,那应还在其次,尽管这则故事是着重在说王的轶事的。天底下终究,悟性太好的人不多。
梵澄先生一介大儒,扬之水女史造访,总能有好的故事讲与她听,而这故事讲了两遍,到第二次,女史“---此前曾听先生讲过,却是记不太清,所以很有兴致再听一遍”。我也很有兴致地看了很多遍,一直在思考这故事中的玄机,想来想去的种种,却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最终还是愤愤的埋怨着自己的悟性不好,慢慢的也只好罢了,安慰自己道,天底下终究,悟性太好的人不多。噫吁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