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那是一个顽皮、甚至可恶的孩子。

他外号“瘦猴”,贪玩多动;课堂上常交头接耳,无心听讲;课后上窜下跳、东奔西跑,常有意无意欺负弱小同学,由此我常接到投诉他的“状子”;他的作业不做则已,做则必抄,且抄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他不讲卫生,乱扔垃圾……总之,作为班主任的我,可信手拈来他的种种“罪行”。

深井里的青蛙,它终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吧?我想。于是我尝试着去发现他的优点,并时刻准备鼓励。

一次讲《黄继光》,我问了个常规问题:“黄继光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他出人意料地举了手,我当然让他表现一番。哪知他的答案更出人意料:“打仗时记得穿上防弹衣,安全第一。”台下皆笑,台上的我却哭笑不得。

另一次,他连续旷了三次午修,我怒火中烧,走出校门巡视,果然有收获——那家伙着红背心,黑短裤,在不远处的一棵橄榄树上攀爬。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我,兴许急中生“智”,他顺着枝条来个速滑,想溜之大吉。未待我反应过来,眼前橄榄枝“叭啦”一声,“瘦猴”连同枝条直摔而下。我想,完了……岂知他四脚朝天后奇迹般地站起,又奇迹般地一瘸一拐飞奔开去——真应了我在课堂上常讲的“跌倒了不要紧,爬起来,继续前进”。

面对这样的学生,叫我说什么呢?我只能说朽木不可雕也,或许他所陷的“井”太深了吧,以至人们无法从他身上看到一丝光明,更谈不上“打捞”工作了。此后的半个学期,作为班主任的我,对他是怒目相向、恶语相加,我为自己找了“嫉恶如仇”、“恶有恶报”等诸多藉口来解释我这种极端的做法。

学期结束了,那是一个沉闷的暑假,吃过晚饭的我漫步在乡间小道上。夕阳下了山,但余辉犹在,田里已不见农民的身影,是啊,这鬼天气,静坐着都冒汗呢,大家早该收工了……我正琢磨着如何度假,眼前飞过一辆大“凤凰”自行车,上边载着半人高的青草——换成别人可能就这么过去了,但那身红背心黑短裤给我的印象却是难以磨灭的:是他,“瘦猴”!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居然载动了半人高的草?!

我唤住他,他停下,回头望了望,“老……师。”

“这么晚了,你干啥去?”

“送草……喂鱼去。”

“你家开鱼塘的?”

“嗯!”

“哦,好,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好啊!你吃过饭没有?”

“还……没,老师我要走了,我爸还在等着呢。”

“哦,好啊,骑车小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