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声名及其谋求1
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一次在一座山峰上眺望景色,望见海上帆船往来如织,禁不住问身旁的大臣:那几百只船在干什么。大臣回答说:他只看见两只船,一只叫做“名”,一只叫做“利”。
他人的看法既然这么重要,逐名的心理便自然成了世人的心理。
人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生命,在他的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永远又尚未成为他认为能够成为的那一个人。人置身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是因为他有所渴望,不死的渴望与发展的渴望。尽管,人的具体渴望多种多样,在其基本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名的渴望便自然地成了榜首。难怪罗贯中有言道:
苍天如棋盘,大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来往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这里的“荣”,便是名的意思。在我们的社会中,骗子总是存在的,中国佛教教徒早将许许多多的小骗子归纳于两个大骗子之中,这就是名和利。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有次在一座山峰上眺望景色,望见海上帆船往来如帜,禁不住问身旁的大臣:那几百只帆船在干什么。大臣回答说,他只看见两只船,一只叫做“名”,一只叫做“利”。有识之士也许能避免利的**,而真正能逃避名的**的人物在这世人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曾经有位颇为脱俗的僧人跟他的弟子谈到这两种俗念的根源时说:“绝利易,绝名心难。即退隐之学者僧人仍冀得名。彼乐与大众讲经说法,而不愿隐处小庵与弟子作日常谈。”那个弟子道:“然则师傅可称为世上唯一绝名心之人矣。”师傅微笑而不言。
名的**力这么大,空间原因何在?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给名下个定义:从客观的一面来说,名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观感;从主观的一面来说,名是我们对这种评价和观感的重视。
这里不难看出,名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因为造成他人眼中的价值是他人意识,是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及对此形象的看法,这种价值对我们存在的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
但是,人的存在意义,本身就是与他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存在的,人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作的贡献决定的,单个人的优越感,是存在于与他人的对比中产生的。总之,离开他人的评价,单个人的优越感是**然无存的。同时,社会分工创造世界,单个人在社会分工中太微细了,如果离开众多他人的分工合作,完全凭靠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出什么成就的,就象那孤岛上的鲁宾逊,尽二十年之心力,也只求得自身不冻饿死去而已。而孤岛还是孤岛的世界,没有人创造的痕迹。
要做出成绩,唯有在社会中,唯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会成为可能。于是,人便渴望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争名之心是不可非议的。
我们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重视“他人眼中的价值”,并遵循“他人眼中的形象及对此形象的看法对我们的影响便由本来无关而变得直接化了。
成熟的人在实践中会不断重复地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决定他有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的意见和看法。这个事实,小可以推至乞丐,大可以推至帝皇。他人眼中的乞丐倘不是个可怜虫,这乞丐便很难要到一羹汤;他人眼中的皇帝倘不是个值得敬畏的强者,这皇帝恐怕很难维系他的统治。至于我们这些平常的人,倘若得不到自己周围的人赞同或认可,是做不出一点事情来的。
他人的看法于个人的作为既然这么重要,逐名的心理便自然成了世人的心理。为了获得别人好的评价,个人在自己与别人间维持着各样的关系,这些复杂多样的关系造成了复杂多样的名,这些名有的是依赖我们的社会地们,有的是因为我们某些方面做出业绩,还有些是靠我们严格地遵从了大众习惯了的伦理道德。
为了分析叙述方便,我们把复杂多样的名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这么三大类:位名、士名、声名。下面就来逐节谈及这些问题。
(一) 声名及其谋求
谁拥有“众”谁便可以获得好名声,因为名声本身就是“众”的认可。拥有众,自然就拥有名。
第一节 声名及其谋求
声名是指最一般的名声,即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声,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知道你。这种名要求的条件不多,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做从众的模范。反过来说就是有众多的人拥护你。“众”字的骨子里含有“大多数”的意思。个人之所以是大众的一员而不等于大众,就因为与这大众有其不同的地方。所谓从众就是要削去自己与大众的一些不同而去与大众同。这是件痛苦的事,是一件自我压抑的事,同时又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一件好处多多的事。
一件事来了,大众认为恶,我们一般都很少顶着去说它好;大众说它好,我们一般也很少顶着去说它不好。“枪打出头鸟”,这是有生存经验的长者告诫小青年的口头禅。这是一个血的总结,谁拥有众,谁便可以获得名声。因为名声本身就是“众”的认可,拥有众的人,自然就拥有名。
在一般的情况下,名是业绩的体现,是靠成就支撑着的,因为众人崇拜的就是业绩与成就;同时名与利又是生与命的关系,只要是存活着,生命就存在,只要名声在那里,利益也就在那里。当今社会,比之古代,名利的关系,紧密的可说是登峰造极。
譬如老子,在当时算是在名人了,连孔子也要寻找机会去拜访他。回来学生问孔子:“老师见了老子?给了他什么忠告呢”
孔子说:“我那里配给他忠告。我到见了老子才算是看见龙啊!龙的精神相合就成妙体,迹散便成彩云,能够乘坐云气便能配合阴阳了。看到这种情形,我只有张口结舌的份,那还能会给什么忠告!”
试想,如这般名人都崇敬不已的名人,如果是在今天,不说他到剑桥、哈弗讲一堂课可收十万美金,单是拍卖头发,指甲都可能花几辈子了。更有那住宅、衣鞋、拐杖、斗笠可以展览,收门票也能够他家族世世代代潇洒下去。更有《老子》一书,畅销世界,屈指第一。其版费、稿费比之刚赚了上亿美元的稿费的克林顿《我的生活》,应该是要多出许多倍吧?这些个名人变效应,只可惜当时似乎不是这样,老子只能住茅屋,喝杂薯米粥汤。如果真有灵魂,老子在九泉之下知道如今一些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或是唱了几个歌,或是演了几次戏,或是参加了什么选美,只要得了个什么奖,便是有了名了,便可以靠了这名来谋几多的利,老子真要气得再死一回。
一般来说,众人认可的东西往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便成了众**赞的好人。
但是,也有这种情况,在另一种情形下,在一定时间里有一定众人认可的东西是将社会拉向倒退的。在这时候,那些出类拔萃的人便不能成为众**赞的好人,因为他们的言语行为是与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甚至是根本的破坏性的。譬如那个鼎有名的遭世人唾骂的天下邪恶第一的希特勒,他是奥地利人,并不是德国人,可就这么个外国人,既没有丝毫的政治经验,也没有一点儿资金和政治的背景,只不过是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名退役的德国士兵,后来在他30岁时,参加了慕尼黑的一个小型右翼团体;不久,他这个团体改名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又尚称为纳粹党,1921年,他成为纳粹党的负责人。就这么一个小人物,居然能在13年内当上了当时世界上一个主要大国的总理。
曾是那么自信,优越感世界第一的德国的众人为何会抬起这么个魔鬼之最的人为他们主宰,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然而,以优秀自称的日尔曼人,却确实是这么糊涂地将邪恶的魔鬼放出瓶子,高高抬起来拯救他们。希特勒终是在世上最优秀的日尔曼人的支持下成了世界名人,他的主要业绩便是通过他的努力,使世界上有3500万人死于罪恶的战争和惨无人道的屠杀。整个世界游**着屈死者的冤魂。这些冤魂将会伴随希特勒丑恶之名,一直游**下去。
这说明,名声还是有个好坏之分的,不是说出了名就是好。同时也说明,“众人”也有被单个人蒙蔽的时候,那怕是自认为是最优秀的日尔曼人。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出了名的人,在向前是很糟的,更谈不上利。楚屈原的悲哀便是最好不过的证明,普天之下,历朝历代,屈原又何止千万?他们问天叫屈、怨地、哀泣说自己是怎样的忠心,殊不知在当时众人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个疯子,是个逆臣,连最起码的好人的名也挣不到。
从众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当众人的意志趋向进步时,你的介入无疑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当众人的意向一时误入歧途时,你的从众可以保全你自己。前者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的价值却要视你自身的价值而定。倘若你不从众能以自己的牺牲换醒误入歧途的众人,那么你在这种情况下从众便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大凡从众的人主要有这么三类:
一类是深知众的意向代表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动介入,并起引导作用。这多半是些出类拔萃的人物。
二类是自然与众契合,自然而然介入众中,根本上就是众的一员,口心一致。
三类是从保存自己、与人搞好关系、不伤害他人的前提出发从众。这种人多半是些公认的大好人,口心并非一致。
很多年前,我认识的一位顾婆婆便是属于三类。当时我在县中学教书,有幸与她共住一院,一次57岁的麻婆婆毅然离开女儿去跟顾婆婆的哥哥成家过日子。为这事,整个小院子都议论开了,从老到少没一个不表示这事看不顺眼。大家围着顾婆婆一个劲地数说麻婆婆这么做是多么的不应该,我见顾婆婆很认真地点着头,有时还骂几声自己哥哥没名堂。
在小院里我算是接受了些新事物的,忍不住便说:法律都允许了,你们在这里说什么?这话算是捅了马蜂窝,差不多一个院子的人都来与我争辩,来试图说服我。我争得唇干舌燥,才发觉顾婆婆早不见了。
我与她共一个厨房,做晚饭时忍不住对这事又发表几句看法。没想到顾婆婆走到我身边,压低声音说:“可不是,孤单老人能找到自己的家,应该说是好事,有什么值得说三道四的。”我吃惊地瞪大眼睛:“白天,你……”“那有什么办法,在那样的场合下,你能不随流从众?”这事一晃已过去二十年,现在回想起来,我明白顾婆婆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公认的好人的原因。
“随流从众”,这便是顾婆婆为人处世的原则。顾婆婆所尽力讨好的众是一个全称的众,她的一切行为都旨在给所有人留下好印象,博得个好名声。她做到了,而且得到她所得到的。象她这样的人,只要你悉心观察,似乎每个人群圈子内都有,但仅仅是一个罢了。因此,我们说这种全称的从众是极少数人的事,他们赢得的“好人”的名声也是为大多数人所不那么倾心向往的,起码大多数人难以做到。
大多数人所尽力遵从的众是有选择的众。当他看到一些人的评价与自己是漠不相关的,尤其是当他认清了一些人的思想是何等无知浅薄,他们的观念是多么狭隘,情操是如何低贱,意见是怎样偏颇,错误是何其之多时,这些人的看法怎样他便认为与己不相干了。于是,他选择那些他认为评价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人来遵从。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人,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名的趋向来定。除了大好人,个人对名的趋向主要有这三个方向:一是好同志,二是好朋友,三是好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