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摆脱空虚1

1、

对于单个人来说,没有一个人没有领教过空虚和无意义的威胁,原因是在人世间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圆满的东西。于是,人便老觉得自己是处在苦中,人的情况天天变化,苦也就随着变化。

做官就有做官的苦,做神仙就有做神仙的苦,做佛就有做佛的苦,即便是天天行乐或志得意满的人也有苦。世上没有一件事是彻底甜的?成功是大家都趋之若鹜的,然而任何些微小的成功,都偏偏要与世上的辛劳结伴而行,人若稍稍有点贪图安逸,成功转眼就不见了。那么,人既然知道苦,为什么还都去找苦吃呢?

因为凡是人都有一个“更好一些”的希望存在。因为这希望在,人生的痛苦就再也无法逃避。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悲怆;有“无言独上西楼”的离愁别恨;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苦;还有“红颜暗老白发新”的忧苦。总之,只要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快乐,我们就一定能体味到痛苦。

然而,苦有多种类型。有劳作的艰辛,就有收获的甘甜;有朋友的凄凄苦苦的别离,便有朋友欢天喜地的聚会。另外还有谋财之苦,害命之苦;争名夺利之苦,官场失意之苦。不同的人群,体会到不同的苦,不同的层次,感受不同的苦。都是希望能“更好一些”,只是其中的价值不同,情趣不同,格调也就不同。然而有一点却是相同,我们之所以能深感味苦,也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甜蜜的欢乐,苦与乐从来都在我们人生的体验中相携相依。

朱元璋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的饭,不就是他落魄饥饿中别人施舍的一碗粗米饭吗?渴望品尝人生之乐的人,不妨大胆地去感受人生的苦,因为你会在那令人落泪的苦涩中,捕捉到丝丝泌人心脾的甘甜。

人的感情必须有所寄托,然后才能谈得上快乐。有寄情于棋盘方寸之间的人,有寄情于美色的人,有寄情于技艺的人,也有以诗文的情感寄托的人,当然也不乏寄托于他人的喝彩掌声之中,寄托于御使他人的权威之中的人。古代的达人高士,之所以能够比常人高妙,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有所寄托,不肯在浮躁繁华的事情上浪费时光罢了。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有个裁缝,衣服做得极好,小城中有钱人家都到他家来做衣裳。可这裁缝却有个怪规定,就是每月只替别人做十件衣裳,这只需花去他每月的十天时间,剩下的时间做什么?下棋,裁缝酷爱下棋,从年轻下到老,没间断过,生活虽不很富足,却够吃够喝,一辈子快快乐乐,后来参加省里的象棋比赛拿了冠军,就迁到省里去住。绝不是因为省城繁华,全是因为省城有下棋高手。后来他死了,死时手上掐着帅,对方来进攻,帅实在没地方活,死了,棋子落地,他也死了。这寄情于棋的老人,一辈子过得实实在在,充充实实。

人类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博大的。聪明的人懂得用充实的心灵来感受快乐,愚蠢的人却捧着一颗空****的心去演示忧愁。整日醉心于琴棋书画、耕织牧渔的人,难得有时间去为言来语往斤斤计较。但为钟情之事,便置身于内,融于其间,如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老者,无影灯下全神贯注的医生,都有一份投入之乐在里面。而整日无所事事,胸中一片空白的人,就是把他送到天堂,他也会失落得想自杀。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闲言碎语、风刀霜剑都是那些百无聊赖的人为自己制造出来的游戏,没成想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反而掉进痛苦、烦恼的漩涡中,患得患失,无以自拔了。

空虚和无意义都是外界压力在精神上的反映,是一种精神误入到一种不能适应,引起厌烦和不安,甚或是痛苦异常的体验。相同的原因,对甲可能造成严重的威胁,对乙可能是根本不当事;同样的感受,有的人可能被禁锢一辈子,而有的人很快就能够摆脱出来。

“无意义”是对生命存在内容和形式的否定,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否定。无意义对生命所构成的威胁是绝对的,空虚是对生命存在的内容和形式感到欠缺的东西太多,不充实,是对生命存在价值的不如意。

因此,无意义对生存所构成的威胁是绝对的,空虚对生存所构成的威胁是相对的。这两者的不能等同,正如死亡的威胁和命运的威胁不能等同一样。

然而,也正如在命运的变幻莫测后面伫立着死亡一样,在空虚的背景中也隐藏着无意义。

2、

人的力量是与生命的充实程度成正比的,伟大的事业固然要充实的生命去完成,就是一些区区小事,饱受着空虚威胁的生命也没有做好的能力。

空虚是一种精神上的缺陷,一个没精打采的天才是连一个最无能的人也比不上的。空虚造成的原因是存在的信念在外部事件或内部过程中坍塌。一个人因种种原因被拒绝参与他渴望参与的活动,他感到在他热情肯定的事情上受到了挫折,他的信仰对象发生变化,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极终,便是对自己信仰的丧失,深深地感到一种变形的冷漠和反感。

上世纪中叶之前出生的人,其中有不少都感受到了被歧视的滋味。人为地将人分成等级,是最卑劣和惨无人道的,被列入“专政”或“改造”类的人,享受不到最起码的公民权力,其境遇非常可悲。而那些实施“专政”和“改造”的人,也同样感到人生的悲凉与冷漠,要不他只有把人性丧失殆尽。

因为一切都尝试过了,于是生出一切都失望的感受。当人从这种感受中抽身出来,转而追求寻找一种最终的生存意义,这才发现从精神生活特殊内容中起消意义的,正是精神中心的丧失。然而,精神中心又不能随意不断产生,这种精神上缺陷的感受便是空虚的威胁。

由此可见,行动受阻是空虚的直接和表面原因。勇者的做法是,当感受到空虚的威胁时,便迅速转换行动、调整信仰。

行动是受信仰支配的,“文革”中几百万“红卫兵”的“壮举”,就是在要“革”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这个信仰下支配的行动。他们揪人、斗人,打人乃至杀人的疯狂行动后面有一个伟大的信仰在支撑着。当世移时变后,本来理所当然的“革命”行动,揪、斗、打乃至杀的行动成了犯罪,而“红彤彤的世界”信念也为“五彩缤纷的世界”信念所替代时,几百万“红卫兵”中是不乏由彷徨到空虚,由空虚到绝望的人。

这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这些人物的悲剧。其中最典型的要算造反派的首领王洪文,他本来就没什么头脑,希哩糊涂地就钻进了官场的闹市中,由于毛泽东的偏爱,从一个工厂里的科长一下子升到中央副主席。“四人邦”倒台后,他只能进监狱,并绝了再翻身的希望。这么天上地下的折腾,他的空虚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好端端的身体,仅五十多岁,就悄然死去,可算是无意义的空虚对生命的一种惩罚。因为王洪文自身修养的缺乏,落到这样的下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样的人固然不少,也有许多人到了空虚的边儿时,便立刻转换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的信念。

作为社会关系总合的人,他的信念自然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由此,只要是愿意将自己贴紧社会的人,是不难转换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的信念的。

大寨女英雄郭凤莲是个很好的例子,她昔日战天斗地,行动是苦干,信念是争气;今日搞市场经济、行动是巧干,信念是造福。她从村支书转到集团公司的老总,知命之年之后还能随着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一道变革。使得她所驾御的山河与理念一道变,昔日能将大寨造成层层梯田的铁姑娘,竟然又能将大寨重新造成一个红色旅游区,这实为人间奇迹!

郭凤莲如果不转换行动,仍然在那里顶风冒雪战天斗地;如果不调整信念,仍然是争一口气,结果必然行动受阻,终至信念丧失,最后陷入空虚。可她郭凤莲是勇者,跳出了这个圈子,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重新在干着一番事业,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人的存在便意味着人对生命存在内容和形式的肯定,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即是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肯定。空虚的威胁可以将人驱往生命无意义这一深渊。“无意义”是精神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的表现,这种威胁隐含在人的信念中并由人的行动体现出来。这时,在每一步哪怕是些微的行动中,都暗含有怀疑的因素和心中无数的感觉。

反之,如果人的信仰明确,而且坚持,就会随时都保持着“心中有数”,而由此觉得生活充满意义,享受着生命的乐趣而由此变得年轻。这种情况,我们从前面的两个例子中能够透视的很清楚。

需要更进一步说明的是,一个人的信仰愈是崇高,就愈能坚持。而一些信仰低下,甚至没什么信仰,如那些随风而起的“造反派”,就坚持不了什么,结果只能是落入空虚与无意义之中。其行动的无力和由于这种无力造成的行动失误,便成了最必然的行动归宿。

如果“心中无数”的感觉吞没了心中有数的感觉,怀疑就不再是一种方法论的提问而成为一种存在性的绝望。在向这种绝望靠近的时候,精神生活就要尽可能地靠拢附在还有些需“可知度”的,即未被破坏的肯定物上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存在,且无论这种肯定物是属于传统的东西,是属于自主的信念,还是属于感情习惯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