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屏弃谴责1

1、

罪过的谴责源于自我评判的结果。从我们降临到世上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受到各种各样的“规则”教育,如伦理、道德、法律、纪律。这些规则一旦深入人心以后,便成了牵引我们各方面行动的强大力量。

这些该做,而那些不该做,这些可以做到这样的程度,而那些可以做到那样的程度。人作为社会的和伦理的动物,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在不断地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这样那样的指教。尽管这些指教似乎都是从维护个体的发展需要,但实际是从社会的稳固需要出发的。

这种指教就象狗脖子上的绳子,小时挣脱不了,长大了就再也不愿去挣,也不敢去挣,这就使得一旦行成规则的东西很有力量,她不再是锁住“身子”,而是完完全全地锁住了“人心”。只有统统都按它的旨意去做时,才不可能有罪过的谴责,但如果是稍微违背了,罪过的谴责就接踵而来。

纵然没有来自外界的惩罚,我们也会自己惩罚自己。这种自我罪过的谴责,一种是行动后罪过的谴责,即当我们做了某件违乱“法规”的事后,蛰伏在背景中罪恶和谴责脱颖而出。二是行动前罪过的谴责。就是当我们心理有了违乱“法规”的念头时,便受到罪过的谴责。

行动后罪过的谴责绝不就是后悔,而是比后悔更铭刻心骨的罪恶感,或许这时候的人会说:假如生命允许我再来一次,我还会这么去做。尽管如此,并不影响自己承认所为有罪,即是不合理,违乱了“法规”。因为当事人对已做的事情感到可耻,而且绝不容许他人这么去做,而自己又不得不做。这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利益引诱而至。

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是个很好的例子。有着天子之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为了不被他人所戮,他在玄武门前大开杀戒,把自己的亲兄弟一一杀死,还软禁了自己的父亲,然后协迫他“禅位”于自己,登基称帝。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他做了之后,当他大事已定时,一种深深的罪恶感攉住了他的心,使他深责自己的做法是多么的可耻,但仅陷于此,皇帝的位置太诱人,他不后悔。

这结果,使他后半生一直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把个国家给治理的空前繁荣强大。他在位二十三年,一手创建的“贞观盛世”,创造了中国皇帝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建立了中国皇帝时代最融洽的君臣关系。在贞观盛世,中国成了真正的世界中心,有着崇高的国际地位,唐代皇帝被周边民族推为“天可汗”。在贞观时代,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次序稳定,不仅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政治经济基础,也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

李世民的负罪感,正是源自于他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李世民的祖上名声显赫,爷爷李昞与隋文帝杨坚是连襟,父亲李渊与隋炀帝是表兄弟,特别是他的母亲窦氏,是神武公窦毅与周武帝姐姐襄阳公主的女儿,出奇的聪慧和明理。周武帝时,为了笼络突厥,迎娶了突厥公主为皇后,因无感情,对突厥皇后并不热情,这事被当时年不到十岁的窦氏看在眼里,竟然对舅舅周武帝说: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突厥还很强大,舅舅应该抑制自己的情感,好好对待突厥皇后,只要突厥配合,江南和北齐就容易对付了,统一大业也容易实现。

有这样显赫的家族,这般智慧的母亲,李世民小时的教育可想而知,除了习武,他还熟读孔孟之书,受到最优良的教育,懂得许多“规则”,并深入心里,受到种种限制。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事后自我罪过的谴责,要比一般人来得深远和沉重。

除了政治领域的皇帝,历史上许多大的慈善家,都是行动后罪过的谴责的典型,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这里不一一例举。

2、

自我罪过的谴责,另一种是行动前罪过的谴责。就是当我们心理有了违乱“法规”的念头时,便受到罪过的谴责。

譬如做了和尚的,想到要喝酒、吃肉;为了人妻的,想到去与另一男子相好;做了一官半职的,想到要以权谋私,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问题是:受到罪过的谴责是一回事,去不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尽管人们知道这么做是违乱了“法规”,却还是要去这么做。违乱“法规”的行为,总是在不断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其根本原因是,人们在接受行动前罪过的谴责时,总能找到一种“理”来说服自己。如果我们到监狱去调查“犯罪”的人就会发现,似乎没有一个犯人不说自己的“犯罪”有他的道理。

一个偷窃的罪犯,他会满脸委屈地告诉你,他比哪些贪官和勒索他们的警察好多了,他可是凭手段吃饭,他只是后悔自己倒霉或是手段不那么高明,他会不无遗憾地说:否则,我就不会被关进这里了。另一个买**女人则会非常伤心地告诉你:我不这样做,会饿死的,再说,我又不偷不抢、又不搾取人民血汗!自己干这个还是为失业青年和大老板着想,既不与失业青年争工作,又满足了大老板们的需要,让他们快乐。而另一个嫖客则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都不要她们,她们怎么活?再说,我每次都把该给的钱都给了……现在是信息时代,相对来说,人们的知识都增加了,眼界也开阔了。《庄子·胠箧》里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唐朝诗人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等这些感叹,就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是耳熟能详。既然那些大偷大盗偷窃整个国家的人不被治罪,既然那些将军杀人,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可以不被惩罚,这些人,还能成为诸侯,称霸一方,受世人景仰。“英雄”,元勋,甚至是领袖人物都能昧着良心,违法乱纪,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天下众生;凭着高压手段,颠倒黑白、混淆美丑,危害国家与人民,我做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非常明显:每个单个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理”字,因为教育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对“理”的理解千差万别。

这个“理”字,还有另一层意思。它不仅是“王者”即“统治者”的“心声”;也是每个单个人的“心声”。谁都自以为“王”。各人心中持有自己认可的“理”,认可的“心声”,这才执了这“理”,循了这“心声”去作去为,于是这才有了这么多一个个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的人,汇聚成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个是,每个人所执的“理”,所循的“心声”便该是一定会有局限的了;另一个是,每个人对自己所执的“理”,所循的“心声”的坚持性,也就是有多大的勇来抗拒谴责,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而对外来的种种谴责能置于不屑一顾。对于“成勇”来说,后者应是主要探讨的问题。

“时代总是不断地在前进”,这是历史书教给学生的话,事实上,时代常常是会后退几步或很多步才又继续前进的,而且有一点应该强调:时代的每一步前进,都必须是对弱者的一种“关顾”。任何时代的统治者,都是强者,他们对弱者有着生杀主宰的权力,当他们一旦滥用这种权力时,弱者就遭殃了,就会是一个血腥的时代,一个黑暗的时代;而当强者能够主动地放弃自己的权力,甚至将自己的许多权力赋给弱者,能够均权时,弱者就享福了,就会是一个鲜花的时代,一个光明的时代。

人是世上的万物之灵,依靠武力和智慧,降伏了世上的其它生命,如果滥用这武力和智慧,完全可以使世上的其它生命全部灭绝。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然而人的智慧,人的“规则”教育,使人不去滥用这种权力,而是顾怜这世上的其他生命,一方面为了自己,另方面也是为了这能够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人对同胞的宽容,主要是来自于同胞的反抗,及自己与同胞千丝万缕的联系。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弱者对自己的“理”的坚持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也能引导社会前进。这正是弱者需要存在和禀持的勇,也是成勇的意义之所在。

而对于强者,更是要承认弱者的这种存在与禀持的勇,明白“规则”是自己定的,是从强者的利益考虑的,从而能从弱者的利益也进行一番考虑,制定一些维护弱者利益的“规则”,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力,以满足弱者,这样社会才会祥和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