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解除兵权演成了喜剧
在赵匡胤的经历中,更多的是带兵打仗的经验,但当他篡夺了国家政权后,似乎不差治理一个国家的能力。无论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问题、还是解决旧官吏的对抗不满情绪问题,他都很有方法,简直就像以前做过此类工作一般轻驾就熟地进行着。
然而,有个隐患他解决起来还是感到有些棘手,想找人商量一下,于是便召来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赵普,与他闲聊起五代时动乱的种种刀光剑影。
赵普922年生于幽州蓟县,虽说比赵匡胤大了5岁,却在赵匡胤做宋州节度使时就跟随赵匡胤做推官、掌书记。俩人名份虽为上下级,感情却胜似兄弟,所谓英雄识英雄,要论智谋,赵普比赵匡胤有多无少。因此,遇上了难事,赵匡胤才喜欢找赵普商量。
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赵普从始至终都是他最得力的谋士,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封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四月的时候,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宋,赵普建议宋太祖亲自出征,以减少杀戮、以立天威,结果效果奇佳,兵到即胜,大大震慑了一些本来也跃跃欲试的节度使。宋太祖有功必赏,又升赵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聪明透顶的赵普,这次应召来见宋太祖,却听他一个劲地聊五代时动乱,立刻明白了太祖心中的疑问,便一语道破说:“过去的动乱,就是因为藩镇太重,君弱臣强,乱由此生。若想改变,也很简单,削夺藩镇兵权,管住他们的谷钱,再收了他们手上的兵,乱自然也就止住。”
赵匡胤自已亲见了五代之乱,他自己就是乱的获益者,是乱中走出的英雄,正因为如此,赵普说的他其实都想到了,只是好像又没有这么明朗,现在经过赵普的嘴这么说出来,赵匡胤立马想到自己一手策划的陈桥兵变,想到那些拥立自己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这些人,现在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都掌握在他们手上。
“是该收了他们手上的兵,可是怎么收呢?文臣可官位依旧、俸禄不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武将……”赵匡胤仿佛是自言自语。
“也满足他们的要求,共保富贵。”
听了赵普的话,赵匡胤心中一亮。俩人又聊了一会,一个天底下最温和的解除武将兵权的方案浮出水面,只等赵匡胤精神最好的时候付诸实践就行。
公元961年秋天的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赵匡胤像做点检时那样邀来石守信等八大手握重兵的将领,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欢笑。看看喝得差不多了,赵匡胤突然举杯站起来,十分诚恳地说:“诸位爱卿,我有今日,全凭大家的关照,在此我敬你们一杯,聊表谢意。”
众将领听了,先是一惊,接着感动得争相七嘴八舌起来,话说得尽管各不相同,但那意思就只一个,都说太祖把话说反了,应该说大家能有今天是拜太祖所赐才对。赵匡胤听了,微微一笑说:“难为你们是这么想的,其实我们能有今天,都是这一路下来彼此相互关照的结果。”
众将领似乎都还不敢承受这样的话,还都想表表心迹,赵匡胤却一摆手不让他们开口,把他们一个个打量遍后,先叹口气,这才说道:“你们以往对我的关照,成全了我能够过一把皇帝瘾,对此我很感激你们。只不过,我现在感到这天子的瘾也并不是那么好过,实话实说,从登基到现在,我似乎还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这是怎么回事啊!众将军一时都愣住了。好一会,反应最快的石守信才回过神来,问赵匡胤:“遇到什么难事了,说出来,我石守信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帮大哥解决。”
石守信928年出生,比赵匡胤小一岁。五代后周时屡建功勋,为后周的主要将领之一,他长期与赵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赵匡胤的部属、更是赵匡胤的亲信、“义社十兄弟”中为首的兄弟,俩人关系久经考验,非常密切。
在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时,石守信接替赵匡胤任殿前都指挥使;在赵匡胤篡位前后,许多关键的筹备工作都是由石守信亲自安排指挥,特别是在陈桥兵变时指挥殿前司禁军进行策应的过程中,由于石守信做得非常出色,至使赵匡胤的兵变部队能够顺利返回京城。因此种种,赵匡胤称帝后,石守信被列在六位“翊戴功臣(主要开国元勋)”之首。
现在,这位昨日的“翊戴功臣”之首转眼间成了赵匡胤最为忌惮的军队首领。见他还蒙在鼓里,信誓旦旦地要去为赵匡胤拼命,这使赵匡胤有些自责,只是这自责的念头仅仅一闪就消逝了。
“他现在说的是真心话,可时间在推移、人在变,到一定的时侯,就会换一种对我的态度了,好比我对周世宗,过去不是铁杆忠心么?”赵匡胤想到这里,望着石守信淡淡地说:“我没有遇到什么难事,这回也不用你去为我拼命。”
“这是为什么?”
“你还不明白?”赵匡胤的声音变得有些冷,只听他一个字一个字缓缓地吐出来:“因为我知道,我这个天子位置,你们谁都想坐啊?!”
皇上为此担心,诸将领大惊失色了。为表明心迹,石守信此地无银三百两地问道:“现在天下已定,皇恩浩**,谁还会有什么不满足,产生这样的异心?”
“不是有俗话说心比天高吗,人心总是不会满足的。更何况,就算你们满足了,没有异心;你们的部下,却不可能都满足,都没有异心。如有一天,他们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难道还容许你说不做吗?”
当初从周皇朝孤儿寡母夺取皇位,虽然从根本上说是赵匡胤自己的想法,但明明白白提出来要做的,还是石守信为首的这十个兄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是兄弟们当时想赵匡胤做皇帝的理由,现在目的刚达到不久,赵匡胤又替他们往深处里去想。
因为刚刚升上了天,众将领们正心满意足地享受着胜利的欢乐,横行霸道地滥用着胜利者的权力,新的不满确实还没有产生,更没来得及生出什么异心,可这会儿经赵匡胤往深处那么一指,他们很快地想到刚发生的起兵,联想到可能再发生的诸如此类的事情,心里着实都吓了一跳。
现在的情况明摆着,确实可能有皇上担心的事情发生,兄弟们这么多,就算你保得住自己,也绝对保不了别人。这可怎么办!大家都是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英雄,知道谁让我担心谁威胁到我谁就得死这么一个道理。将心比心,大家都心惊肉跳起来。石守信带头跪倒,大家都跟着倒下。
“恳请陛下,给我们指出一条活路!”
石守信虽然害怕,却还是相信善良的赵匡胤会给他们一条生路,话说出来后,两眼巴巴地望着赵匡胤,等待回答。
“你怎么这样说话!我们是君臣,可也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有谁敢不让你们活了,我一个人还能活吗?”
听了赵匡胤的这话,适才吓得心惊肉跳的兄弟们这才缓过气来,纷纷都来恳请陛下:给我们指出今后该怎么做!
“我想请弟兄们与我一道来共保我们的富贵!”
原来是这样啊!众将领眉开眼笑了,都催赵匡胤快说怎么个一道来共保我们的富贵?
“这人啊,相互你争我夺、杀来杀去,不过就为多积攒些钱财,让自己的一生什么都不缺,过得快快乐乐、让子孙们也跟着过上好日子。做臣子的是这样,做皇帝的也是这样,你们说对不对?”
可不就这样吗?皇上说得入情入理,将领们都一个劲地点头。
“既然如此,大家何不扔了眼下手中这份带兵打仗的苦差事,从我这里拿去你们拿得动的银子,找个地方做个一方诸候,多买些田宅,既替子孙后代备下了产业,又能多安置些漂亮的佳丽美女,每日里处理些地方上的事,夜夜有美女相伴,美酒入肠;豪宅居住,儿孙满堂,这样的生活,岂不乐哉快哉!”
众将领到了这时候,终于都明白了宋太祖的意图,一时都有些傻眼。是啊,是这样啊!以前争呀杀呀不就是为财吗?现在皇上答应让你钵满盆盈,一辈子不缺财,到子孙辈都不缺,还给个地方让你去呆着,该满足了!可是,京城中炙手可热的权势、将军府一呼百应的威风,哪是一个地方刺史能比,眼前的一切,还真有些让人不舍。
更何况,我今年还刚32岁,正是盛年之时,这就去守住一个小地方,往后的漫漫人生,不是太寂寞太无聊了吗?石守信这么想着,有些茫然地看着赵匡胤。其他将领,虽然想法各异,但在有些不舍权势、感到茫然这两点上倒是很相近的。
话既然说到这份上,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出去了,于是赵匡胤接着说:“这事请大家放心,有我在皇位上替你们守着,你们一世的荣华富贵是绝对没问题。我还要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我们君臣和睦、上下相安,富贵同享。”
赵匡胤的意思己很明白,他对此事交代得这么清楚,可见已想清楚,而且下了决心要这么办;而赵匡胤一旦下决心要做的事情,总是非做成不可的。现在,他开出的条件己经不错了,更主要的是,不按他的意思办,能有什么好果子吗?
众将领都这么想明白了,到了第二天上朝时,由石守信带头,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将领,都上疏称病,请求解除兵权。
赵匡胤会心地笑了,连声夸赞着:“好兄弟,都不愧是我的好兄弟!”
赵匡胤的仁慈守信又一次得到充分地体现,他一概允准将领们出镇地方节度使之后,又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还让皇弟光义做了张令铎的女婿。
就这样,赵匡胤在他的将领们已无威胁他皇位兵权的情况下,还要通过政治联姻来让这些高级将领们心情舒畅,兑现自己要与他们共保富贵的承诺,由此上演了一幕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解除矛盾的喜剧。
这幕喜剧过了8年后,969年10月时,第二幕继续开始。这一次,赵匡胤仍然重操旧法,再次设宴,招待几位节度使,喝酒喝到有感觉时,赵匡胤无比感慨地说:“你们这些大宋朝的功臣啊,戎马征战了大半辈子,一个个战功显赫,如今都是德高望重、劳苦功高的国之瑰宝,可尽管如此,你们却还要辛辛苦苦在各地驻守,真让我心里过意不去啊!”
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等人听了,感觉到了那话背后的话,却又不那么甘心,于是开始叙说自己艰险经历、辉煌战功,企图让赵匡胤改变意图。赵匡胤耐心地听完笑着说:“你们过去都太不容易了,人的一生太短,趁现在还有点活力,确实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
第二天,赵匡胤让参加宴会的节度使们都很体面地辞去公职,拉着满车的银子享清福去了。
仁慈的赵匡胤,就这样不用屠杀镇压,就把各地势力渐大的豪强给收服了。在赵匡胤的统治下,中央政府权威空前提高,再也没有出现过藩镇割据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