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河东久攻不下

真是扯起了反叛朝廷的大旗,就要打进关内去,李渊紧张地忙碌起来。上阵需得父子兵,他一边从河东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一边再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出兵马相助,同时凭借朝廷存放在太原仓库里的粮食,放手召募军队。

不久,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先后来到太原,李渊立即着手军队的制度建设。为更好地掌控军队,以利于统一指挥调动,他建立大将军府,由自已亲掌大将军印,下设左、中、右三军,分别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告三个儿子统领,形成了有力的统一指挥体制。

当时,农民起义已遍布全国,政局非常动乱。到七月,李渊一切准备就绪,趁着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时,迅速率师南下。临行前,李渊还特意召开了一个殿前誓师大会,由长史裴寂宣布隋炀帝的三大罪状,然后在将士们群情激奋中向南开拔。

李渊少时便神勇过人,曾经带着十二个兄弟击败草贼毋端儿三万之众,待稍长,更怀济世之略,有经论天下之心。他与人相处,不论贵贱,一双慧眼,最能识人。对天下大事,他了如指掌,蓄谋反隋,早有打算。事到如今,他早已是胸有成竹。

“如今我们虽然控制了太原及附近地区,处境却不容乐观:北面突厥,虽暂时合好,但在刘武周的鼓动下,仍有南侵的可能;就近的太原辽山令高斌廉,西河郡高德儒均愚忠隋帝,都会与我们抗衡。”临行前,李渊还曾将三个儿子几唤到跟前,透彻地谈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从全国来看,现有相当势力的,仍然是隋王朝的三大势力:一是隋炀帝在江都的御林军,人虽不多,都是骁勇善战之士;二是炀帝镇守在东都洛阳的皇子,兵强马壮,有大将士王世充统领,战斗力很强,好在他们现在得全力去对付不断进攻的李密;三是炀帝镇守长安的另一王子杨侑,刚满13岁,软弱无能,但拱卫京师的名将屈突通,却是有勇有谋,加之其兵多将广,不可小视。”

李渊说了一些自已的看法,照例是稍停一下,见三个儿子都听得很认真了,这才接着往下说:“除去隋朝的三大势力,还有三股最强的义军。第一要数李密,手下猛将如云,有三十万之众,其人也相当能干,不断对洛阳发起进攻,一心只想占了洛阳城;其二要算河北的窦建德,号称十万之众;这第三就是江淮的杜伏威,号称八万之众。在这诸多的力量中,从眼前兵力而言,我们似乎并不比哪一路强,因此,要击败群雄,你们一定要团结一心,遇事三思而后行,切不可大意。”

对于此次举兵,李渊想得久,想得也很细,他虽然选择了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打得激烈时趁虚南下,但要进兵长安,西河是必经之地,必须尽快攻下,方可挥师长安。可西河郡的原太守萧瑀最近被调回长安,接任的太守高德儒是大隋的名将,他久战沙场,精通兵法,非等闲之辈。炀帝将其安置在太原往长安的必经之路上,就说明对李渊还是不放心。

李渊临行前把这个情况摆出来之后,李世民不惧高德儒,就主动请战,去取西河。李渊考虑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让他大哥李建成与他同去。就这样李渊还不放心,又让老成持重的太原令温大与他们哥俩同行,并交待说:

“建成虽长一些,世民还太年轻。此次征战,还请你与他们一同前往,参谋军事。使他们有不明之事时,能得太原令指教,到时建功立业归来,我一定重赏于你。”

李世民和李建成与太原令温大要兵发西河,李渊自己要统领中军随后接应,留守太原的大任,就交给四子李元吉担当。

出兵这天,春意盎然。天高地辽阔,风静人马喧,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中间广袤的平原上,李家的左、右大军,正往南急行。这是大业十三年五月,公元589年出生的大哥李建成,刚满28岁;公元599年出生的李世民刚18岁。他们为了要夺取父亲的表哥、他们的表叔隋炀帝的天下,各自领兵三万,向长安进发。

刚出发时,兄弟俩并马而行。李世民得天独厚,早就得父亲嘱咐“潜结英杰”,此时,身边早有了侯君集、段志玄、殷开山、长孙无忌、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一干文臣武将。相比之下,李建成也没有逊色半分。因为李渊在吩咐李世民“潜结英杰”的同时,也吩咐在洛阳的李建成要“密交豪友”,因此,李建成身边也很有一些能人,如咨议参军王圭,薛万彻等,都是一等一的文臣武将。

兄弟俩过去虽说离多聚少,但感情还是很深厚,一路有说有笑的,第二天便到了河西城下。大举攻城时,兄弟俩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士兵们受了鼓励,争先恐后向前,加上城内早在段清玉作内应偷开了城门,李家的军队很快蜂涌而入。混战之中,高德儒为手下人杀死。

这一战,出奇地顺利,不等李渊接应部队到,李建成、李世民就已拿下西河郡。李渊兵至,高兴地笑出眼泪,手执建成、世民,说: “我儿皆能人也,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随即下令开仓赈饥,招募士兵。

通往长安的关卡既已打通,李渊在整休部队的同时,非常慷慨尽其所能地封赏了有功之臣:

任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军司马;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军;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军;又任命唐俭、温大雅为记室,令温大雅和弟弟温大有共掌机密;武士彟为铠曹,刘政会及武城崔善为、太原张道源为户曹,晋阳长姜蕃为司功参军,太谷长殷开山为府掾;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及鹰扬郎将王长谐、姜宝谊、阳屯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其余文武人员,根据才能皆有授任。

于是人人欢喜,军心大振 ,李渊趁势召集群臣,共商进兵关中之事。

西进关中,首先要拿下霍邑。要取霍邑,并不是什么难事,李渊只是顾及李密。李密非等闲之辈,从来就颇有野心,他现在已有几十万人,虽然还没有攻破洛阳,但己占领洛阳周围的城市,不仅获取了隋王朝大批良马、刀械装备,还拥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可谓兵精粮足,士气正旺。倘若趁李渊西取霍邑时来袭,使李渊腹背受敌,战事必定艰危。

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渊考虑了很久,反复琢磨了李密的秉性,发觉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目前势旺,更变得目中无人。李渊有了这样的判断之后,心中大喜,决定用“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的方式来应对李密。他写信给李密说:

“我等都属泷西李氏、西魏八柱国之后,我与弟,虽身处有异,根系本同。我今虽然起兵,只为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吾弟,当今英雄,愿推为盟主,以成大事。若事成时,蒙弟不弃,夏封于唐,斯愿足亦……”

信中还称李密为“当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图箓,以宁兆庶”;讲到自己,则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

李密读罢,飘飘然然,有手下第一谋臣东海郡公徐世绩提醒说:“李渊何等人物,怎会领后于魏公?不过是他欲攻霍邑,担心魏公夹击,书信谦卑,只为权宜之计。这故作的谦卑,更加彰显了李渊的野心。魏公何以还如此高兴?”

李密听了,大为扫兴,大骂徐世绩是心生忌意。徐世绩轻蔑地摇摇头,扬长而去。李密令人取来纸笔,给李渊回信说:“吾兄能识大体,推吾为四海英雄共盟主,足见吾兄目光远大,能识英雄。吾当与汝永结为好,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李渊看了回信,忍不住哈哈大笑,心想:“这李密,还真拿自己当坐镇公府、有三司六卫还有元帅府拱卫的魏公了?我不过是以卑词推奖,以骄其志。现如今他既然心甘情愿地为我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我们可专意西征矣!”

于是李渊严肃地向众将军宣布:“明日校场点兵,誓师出征,拿下霍邑!”

又一次誓师,李渊站在校场正北的高台上,精神抖擞,双目如炬。他仰望南面,大声宣讲出征誓言:

“炀帝偏安南方,久不理政事,以至朝政荒芜,臣反民变,叛贼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为振救百姓,稳定朝廷,李渊欲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以使隋朝得以安定,以使隋朝民众得以免除战乱之苦。为达此目的,李渊遵从天命,起兵西征……”

宣布完毕,众军士三呼,随着一声令下,近十万人马,浩浩****,踏上西进征途。

隋炀帝13岁的儿子、代王杨侑,听到李渊举兵的消息,即令虎牙将宋老生率精兵四万屯驻霍邑,还派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兵三于河东,以阻截李渊西进。宋老生与屈突通都是隋朝闻名的战将,不仅久经沙场,精通战事,对于隋王朝,也是忠心耿耿的。

李渊大军到霍邑西北五十里的贾胡堡时,淅沥沥的秋雨,竟悄悄地下来,以后接连三天,秋雨就是不停,并且还看不出有半点要停的苗头。士兵的新甲湿了,在秋风冷雨中冻得哆嗦,来不及遮盖的粮食草料湿了,失去了原来的香味。四处的道路,一遍泥泞,让人举步艰危。在不停而执着的秋雨中,一切都变得沉闷而了无生气。秋雨,摁住了李渊心头的高兴,也不断地打击着刚刚振奋起来的士气。

如今的情况,似乎对李渊非常不利。挡在他面前的,不仅有两位英勇善战,相互呼应,忠于炀帝的将军,更有霍邑地形险要,有险可凭,再加上这绵绵不断的秋雨,要取霍邑,实在是不容易。

很快,粮食成了大问题,再派人去运来,可这泥泞的道路,实在是困难重重。本来在军力上就占不了多少优势,原想凭了旺盛的士气,一股作气,拿下霍邑。到时候,一面收降纳叛,一面招兵买马,军队就可以象滚雪球般地澎胀起来,这何等地激动人心!可这一回,天公偏不作美,给了这般倒霉的天气!

万般无奈之下,李渊想到暂且回兵,再寻机西进,可是,他的两个儿子连同裴寂等都不同意,大家都愿拼死一战,拿下霍邑,以成大业。李渊虽然很感动,但还是坚持退兵,他告诉儿子说:“我们如今行事,万万不可错了一步,否则将一败涂地。现如今,进,既无十分把握;退,却可确保势力,到时还,我们还有机会。”

李世民见劝不动李渊,回去竟然呜呜地哭出声来,刚好又被巡视李渊听了,进屋抚着李世民的双肩说:“我的儿,你这是为何?”

李世民哭着说:“我们为正义而起兵,势力还不强大,比不上那些义军。可是,我们若取了霍邑,就会日渐强大起来,很快超过那些义军。若就此退兵,前面的敌人乘虚攻击,后面的敌人更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到时候,兵败如山,李家难有振兴之日。想到这些,我心痛如焚,所以忍不住哭泣,还请父亲赐罪。”

李渊听着,心潮澎湃,沉思良久,决定一鼓作气拿下霍邑。 可是,接下来的三天,李世民天天叫阵,老谋深算的宋老生就是坚守不出。李渊刚刚舒展的脸,一天比一天紧皱起来。

李世民终于想出了个办法:部队退五里安营扎寨,同时派小队人马前去骂战,宋老生果然大开城门,杀出城来,结果中了埋伏,被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杀得怆惶溃逃。可怜的宋老生,一世英雄,到头却被李世民追至城下,迅雷般一剑砍下头颅。就在这时候,李建成率部冲进城去。

战争结束,李渊嘉奖有功人员,按照约定,先入城者为首功,李渊对李世民说:“好好跟你大哥学。”

李世民点点头,心里却感到憋屈得慌。

霍邑既克,西南再无险阻。李渊安抚百姓,重赏三军,挥师继续南下。一路连克临汾、龙泉、文城等郡,到九月初十,李渊率左中右三军已围住河东。

这一路来,沿途豪杰,趋之若骛,纷纷前来投靠。李渊的部队,如滚雪球一般,两月便发展到十三万之众。尽管如此,河东城高且坚,地势又险峻,再加上守将屈突通,不仅有一幅忠肝义胆,又特别善守城池,李渊连连发起猛烈的攻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冷风秋月里,李渊独自在帐外往来徘徊,通宵达旦,终无良策。如今情况瞬息千变万化,河东久攻不下,到时倘若其他义军一有了大的作为,将如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