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坚持一个中国
1949年12月7日,对蒋介石来说是个铭心刻骨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他无可奈何地将他的“政府”迁到了台北。这时候,他的430万大军,仅剩下60万人;追随他多年的党国要员,其中不乏他非常信任和倚重的,此刻也逃得无影无踪。
前任行政院长孙科逃往香港,临行前不忘带齐了妻子儿女,就是忘了告诉他这个党国主席。同样也做过行政院长的翁文灏,借了赴欧洲考察的机会,去了法国后就再也不肯归来。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干脆连招呼也不打一个就去了美国。就连他的大舅子宋子文,去了美国也同样再无音讯。
一个人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虽然可能会有许多原因,但无论怎么说,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自己。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此刻的他,己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这件事情,因为在他面前,危险还在逼进。怎么样才能活下去,成了他迫切需要考虑的事情。
他现在虽然只有60万军队,可这并不是个小数目。当初红军长征被他一番围追堵截后,剩下的也就不到一万人。可那时的红军,是有人民拥护的星星之火;而现在的自己,却成了人民所唾弃败军。
遭到人民唾弃是执政者的大忌,没顶之灾似乎随时都可能降临;而一支败军,常常会是没有一点勇气,这又是军队的大忌,没有勇气的军队常常只能走进俘虏营里。
更可怕的是,人民解放军在扫清大陆的国民党军队之后,正往福建沿海一带集结。一支支胜利之师,斗志昂扬,面对海峡,跃跃欲试,只要一声令下,就会横渡这台湾海峡,将他蒋介石及其军队全部歼灭干净。
从来是雄心勃勃的蒋介石,在一败再败,最后只能败退到台湾的这一过程中,心里一直痛得在滴血。“转败为胜,我一定要转败为胜!”他忍着痛在心里喊着,从南京、广州、重庆、成都一直喊到台湾、喊到台北的办公室里。这时,他换了另一种喊法:“反攻大陆、光复国土!”
待他终于冷静下来时,由不得打了个寒颤。海峡对岸,一个崭新的中国,有六亿人口,三百多万军队在枕戈待旦……如何躲过眼前的灭顶之灾,成了蒋介石最为焦虑的难题。
“是的,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防止台湾陷落。”蒋介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的兵力再不能分散,要集中起来。”
于是,蒋介石下令撤退海南和舟山等岛屿的兵力,集中起来保卫台湾。在这之前,他的60万败军分散在台湾、海南、金门、大陈、舟山诸海岛防守着。
军队都撤到了台湾,蒋介石仍然不可能放心,因为他自己的心里最清楚:目前这60万军队,来自不同派系,相互之间并不那么团结,有的还互相扯皮闹矛盾;军队内部,因战斗缺编的情况严重,军官们就趁机大吃“空额”。
面对这种状况,蒋介石决定整编军队。他命令他的儿子蒋经国与陈诚,共同来做好这件事情。
对于蒋介石来说,还有个致使的问题是士气不振。刚吃了那么多败仗不说,如今这么多的军官都龟缩到台湾这么个小岛上,哪来的发展空间?
为振奋士气,蒋介石非常认真地制定了“反攻大陆计划”,他的这个计划要分四步完成:首先是要集中一切兵力,其次是要巩固台湾及其卫星岛屿,第三是反攻大陆、拯救同胞,第四是复兴中华国民、建设三民主义独立,自由的新中国。
计划似乎非常完美,可是面对台湾海峡另一面大陆强大的军队,蒋介石自己心里也没有一点自信。他从情报中已经知道:毛泽东正在调兵遣将,计划在1950年将台湾拿下来。更令他沮丧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直支持他的美国,因为他被解放军打败,也改变了对他的政策,由原来的“扶蒋”改成了“弃蒋”。
没有了来自于美国的支持,孤岛上的蒋介石更加焦虑,整日里诚惶诚恐,担心就此葬身进攻台湾的枪炮声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对台湾的进攻之日,必定就是蒋介石灭亡之时。这是当时许多人,包括蒋介石的军队,甚至他身边的一些高官,大家都这么想。从来不肯认输的蒋介石,此刻只能不断地祈求上帝保佑,出现一个奇迹,让他转危为安。
世事就是这么难以预料,没想到奇迹还真就出现了。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响起了枪声,南北朝鲜内战开始。战争开打到第三天,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美国将武装干涉朝鲜的声明。同时,他还向台湾承诺:
“鉴于共产党军队之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该区域的履行合法而必要活动的美国部队,因之,本人已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
一直处于焦虑和担忧的蒋介石听到了杜鲁门的承诺,大大地松了口气。美国再度“扶蒋”,蒋介石底气大增,开始考虑国民党的改造工作。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党的失败,要防止历史重演,就必须对国民党动大手术,来一番彻底的改造与重建。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如今不仅组织涣散依旧,而且派系犹存,这次一定要借改造之机,消除异己。我得找一些替罪羊,来承担这次失败的责任,主管党务的一直是陈果夫和陈立夫,这回只能委屈他俩兄弟了。”
蒋介石这么想着,脸上竟露出笑来。
“中国人历来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这回虽说是失败了,可还留得青山在,反攻大陆是有希望的。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次失败,可以清除党内的败类,改造好我们的党。”
其实,决定改造国民党,早在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时,蒋介石就有了这个想法。当时他就认为:国民党派系林立,组织混乱,必须改革党务,才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共产党。一晃十多年过去,现在蒋介石总算有精力和时间来做这件事了。
1950年8月5日,蒋介石正式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在新的改造机构中,陈果夫和陈立夫兄弟被逐出决策圈,仅有一年党龄的蒋经国,成了圈内人物。蒋介石提出了具体的改造国民党的方针与纲领,强调要:
“排除派系观念”,“打倒地域关系”,“整肃党的纪律”;“铲除官僚”,“改变党的作风”,“革新党的组织”;“坚持反共抗俄战争,恢复我中华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建设新国家”。
蒋介石把这次改造国民党的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直到1952年10月才最后结束。
蒋介石在整顿了国民党各级组织机构时,给新党员规定4条标准:“愿为反共抗俄而坚决奋斗者”;“有刻苦耐劳之生活习惯者”;“能深入社会为民众服务者”;“工作努力能起模范作用者”。
这一次运动,蒋介石的最初想法基本得到实现。通过整党,国民党各级组织完成了重建与上层权力的重新分配,他成功地将反对派统统挤出决策圈,使台湾各统治阶层,真正成为清一色的蒋家人,为蒋经国升迁铺平了道路,对稳定蒋家王朝的政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整党的同时,蒋介石还对台湾的金融进行整顿,他依靠从大陆运到台湾的80万两黄金作为币制改革基金,命令陈诚进行了币制改革,使台湾的通货膨胀得到缓解。
随着币制改革的结束,蒋介石还在台湾岛上推行土地改革运动。
他开始以三七五减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佃农的地租负担,缓和了租佃矛盾,但也照顾了地主利益。然后又进行公地放领,使许多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最后再落实耕者有其田的措施,使台湾绝大多数农民都有偿地得到了土地并成了自耕农,进一步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蒋介石一方面因退台后的生计所迫,另方面也是吸取在大陆失败的教训,他搞的土地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说“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与当年孙中山的主张就有明显的差异,不仅对地主利益照顾太多,带有浓厚的温和主义色彩,其所谓的“平均地权”,也仅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地权,远没有做到平均地权。
尽管如此,蒋介石的土地改革还是有不少积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这一改革,基本消灭了台湾的封建主义势力,使农村生产迅速恢复战前水平,广大的台湾人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同时,蒋介石在农村建立了新的经济、政治机构,为台湾后来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然,就蒋介石个人来说,他之所以倾其全力建设台湾,全部的目的就是想“反共复国”。
历史自有历史的规律,九九归一,到了最后,一定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蒋介石退守台湾后的种种政治经济建设措施,固然为蒋家王朝在台湾的统治和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他所谓的“反共复国”基础,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
蒋介石1949年1月自己下野,把总统职位交给李宗仁代行。1950年3月,他在台湾再复任“总统”,此后连任四届,而且一直当选国民党总裁,直到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他那鸟语花香、景色宜人的官邸去世,他一直都在以“三民主义建设台湾”、“ 反共复国”相号召,来维系他在台湾的统治。
到了台湾以后,面对日益强大的新中国,蒋介石更加地位依赖于美国,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把他蒋家王朝的生命安全,差不多全寄托在美国人身上。
尽管如此,蒋介石还是始终如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直义正辞俨地,反对“台湾独立”、反对“国际托管”、反对“两个中国”。 蒋介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的同时,在关键时刻,还能够维护中国人的利益。
初到台湾时,台湾人心浮动,美国让台湾独立,他说:“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很快与守岛民兵发生武装冲突。
中国南沙海军火速支援,奈何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占绝对优势,中国海军拼死奋战,还是无法取胜。眼见落下败风,中央调东海舰队前往支援。可赶往永乐群岛得通过蒋介石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中国海军很是伤脑筋。
蒋介石很快知道这个情况,当海军将领向他请示如何对待想要过去的东海舰队时,蒋介石连想也没想反问道:“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
毕竟都是炎黄子孙,蒋介石始终还是没有忘祖,这一点还是应该称道的。反问过后他又指示:“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要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蒋介石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后,台湾当局将他一生极多的言论、文电,从报刊和内部档案中整理出来,编辑出版了蒋介石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