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靠学问跻身政界要人
民国短短的38年中,出了八位大总统。他们各凭各的招,各显各的能,得以当此大任,其中唯一靠做“学问”而跻身政界要人、进而成为大总统的,却只有冯国璋一人。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生于河北河间县西诗经村,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沉淀的村子,又名“三十里铺”。当年毛苌讲解《诗经》,就在这个地方。后人为纪念这位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博士,不但在村旁建了毛公祠堂,还修了一所毛公书院。
冯国璋的父亲冯春棠,一生热衷于科举,几次落榜,竟至于精神失常。冯国璋的母亲孙钗,生于富裕之家,知书达礼、善良贤惠。冯国璋5岁时,父母就教他识字,顺便把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学问的精神和求取功名的理念,也牢固在他幼小的心中。
1866年,7岁的冯国璋带了父母的嘱托和希望,进入私塾。5年下来,他不但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论语》、《孟子》这些个经典,也能倒背如流。12岁时,冯国璋进入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
或许是地灵人来的缘故,书院里的学生,一个个都热爱读书、喜欢做学问,就是冯国璋的三个哥哥,一个个也都顺利地考取了功名。比较而言,冯国璋在学校的成绩最棒,平时考试总是名列前茅。他刻苦学习钻研儒经典,想靠了儒家的学问挣到份好功名。可是,到冯国璋“院试”(考秀才)时,却得了个名落孙山的结果。
冯国璋古文经典学得再好,却答不上院试《魏征和俾斯麦论》这样的题目,因为毛公书院的老师根本就没有给学生们讲过外国历史。此时的冯国璋,对俾斯麦还是闻所未闻,文章自然也就做不出来了。
这使冯国璋很沮丧,抱着深深的遗憾,于1881年进入省级高等学府保定莲池书院。这书院因坐落在保定古莲花池园林的西北角而得名,为清廷重臣直隶总督直接掌握,长期作为直隶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中国著名书院之一。
按照冯国璋爱学习、肯钻研的个性,如果能够一直在这所学院读到毕业,中国很可能多出一位大学问家来。只是,因为冯国璋父亲精神有问题,家道没落,已经没有力量来供他读这么好、费用当然也很昂贵的学校。
万般无奈,冯国璋在保定莲花池书院刚读了两年,1883年时只好中断了学业,去到淮军统领刘祺那儿,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勤务兵。
淮军原是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地勇士编练的一支军队,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军队的前身、大清王朝主要的国防力量。李鸿章就是有淮军的势力为基础,这才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国家外交、军事及经济大权,成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冯国璋进入淮军的第三年,正赶上1885年李鸿章以造就将材为宗旨,仿照西洋军事学院,创办北洋武备学堂。生源来自淮军各营挑选出来精健聪颖、略通文义的弁兵。其中特别规定:有文员愿习武事者,一并量予录取。
这是一所不但不用学生交学费,学生所得津贴还可以养活家人的学校。在刘祺的推荐下,经过严格考试,冯国璋有幸成了这所学堂第一期学员。
入校时的冯国璋不可能知道,对于个人的仕途来说,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当时的第一学校。近代中国风云人物,多出于此。除了他冯国璋、曹锟后来当了大总统,段祺瑞当了国务总理,还有分任苏、赣、鄂长江三督的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山东督军田中玉,直系首脑吴佩孚等人。这些个民国时期名声响亮的人物,都是从这里走上他们纵横捭阖仕途之路的。
冯国璋当时不知道这些,他之所以要去北洋武备学堂读书,完全是出于对学习的兴趣。此刻在他心灵的深处,并不就想弃文经武,还在做着以儒家学问走科举入仕的美梦。直到1888年2月,在北洋武备学堂己经学及3年了,遇到河间大考,冯国璋还从学校赶回故乡,参加院试,一举考中秀才第一名。
早些年遗憾得到一些弥补,冯国璋从这次院试中看到了希望,到年底时,便再次满怀希望地去参加乡试,希望能再一考成为“举人”。结果,却名落孙山,冯国璋由此很是失望。
近而立之年的人了,读了十多年书,却没能考取一个举人,看来做儒家学问走科举之路自己是走不通了。冯国璋由此只好放弃科考,回到武备学堂安心军事知识的学习,做军事学方面的学问。
1890年,冯国璋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任武备学堂做了教官。1893年,以教官的身份投入时升任太原镇总兵的淮军将领聂士成麾下。
1894年6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聂士成奉命随同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兵2400余人赴朝鲜牙山作战,冯国璋以聂士成幕僚的身份追随前往。
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冯国璋感到了中国旧军队方方面面的弊端,渴望向日本学习改练新军,聂士成对他的这一想法很是赞同。战争结束后,聂士成升任直隶总督,即刻推荐冯国璋去中国驻日本公使裕庚身边做一名军事随员,留在日本,以便考察日本的军事科学。
心里有了想法,就得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冯国璋为了从日本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军事知识,做好军事学的学问。他一面拼命学习日语,努力消除语言障碍;一面大量结识日本军界中有识之士,拜访请教,获取经验知识;同时留心考察日本的军事科学的有关成就,阅读大量日本的军事著作,并且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整理编撰兵书。
天道酬勤,冯国璋的刻苦没有白费,当他1896年回国时,已经整理编撰出数册颇有实际操作和理论价值的兵书。
当时的中国,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都感到了国家的衰败。连个弹丸之地的小日本都打不赢,精英们实在是不服气,纷纷在探讨这其中的原因,渴望着通过学习日本来图强中国。这其中,包括了冯国璋,也包括了久住朝鲜与日本人交手多次的袁世凯。
为了强大中国的军队,袁世凯认为主要得加强军队的训练。1896年冯国璋从朝鲜回国时,袁世凯正在小站编练中国的新军。冯国璋在日本编撰的数册兵书中,不但有日本军队的战略战术,装器装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军队的新式训练方式。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初始,己怀了颗天大的野心,他本来就是个求贤若渴的人,现在要办这么大的事,自然是四处托嘱友人,为他物色人才。聂士成与袁世凯,同为淮军系统,又是上下级与朋友关系,受托之后,也为了冯国璋自身的发展,便慨然地将冯国璋推荐给袁世凯。
1896年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冯国璋搭乘一列运送军械的火车,到达小站时,已经是夜幕降临。可是,暮色苍茫中,竟然有诸多的淮军将领在那里恭候。王世珍、陆建章、段祺瑞、段芝贵、曹锟、王占元等等等等,这些后来一个个在民国史上显赫的人物,此时都在欢迎他的到来。
冯国璋正感动不已时,有个魁梧的军官从人群中走来。他,就是新建陆军督办,赫赫有名的袁世凯。
也正是他,有感于冯国璋过往的经历:既是武备学堂的佼佼者,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立下战功,还考察了日本的军事。就因为这些,袁世凯相信他是个人才,是个自己应该礼贤的人才。当然,冯国璋最让袁世凯看重的,还是他的那几本兵书。
正是因为这几本兵书,袁世凯这才让小站的大人物们一起出动,都来欢迎他。
结果是,受宠若惊的冯国璋,从一见到袁世凯的面就下定了决心:此身愿为袁世凯去赴汤蹈火。
为冯国璋的接风宴是空前热闹的,特别是袁世凯谈到冯国璋兵书时的那句话:“据我观察,当今军界学者,无逾华甫你的,真是军界学者第一、军事学问第一啊!”
袁世凯赞罢,哈哈大笑,众军官一起举杯一饮而尽,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对于冯国璋,袁世凯不仅是盛情礼遇,大加赞颂,更是特别地量才量用。接风宴会中,袁世凯便大声宣布:委任冯国璋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监督,没过几月,又擢升冯国璋为督操营务处总办。
士为知己者死,冯国璋遇上袁世凯,欲如虎回深山,龙归大海。今非昔比,大乱时期,儒家的学问看来已挣不到什么好功名,而兵家的学问一定可以让人在这个时代飞黄腾达。
冯国璋有了这样的感受,凭着自己一直以来的刻苦学习钻研精神,凭了自己对军事科学方面的知识,万分地克尽职守,努力工作,在军政司教练处总办的职位上,成为袁世凯得力的左膀右臂。
他一手编写的兵法、操典,后来汇集成《新建陆军操典》一书,成为中国近代陆军史上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对中国新式陆军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北洋军阀的创建时期,冯国璋不仅为袁世凯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也为自己造就了众多的门生,培植越来越大的私人势力,为他后来能够充当直系首领,打下了最牢实的基础。
1899年袁世凯升为山东巡抚,新建陆军开赴山东镇压义和团运动,改成武卫右军。冯国璋奉命将山东旧军加以改编,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
1901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练兵处大臣,而后再加封太子少保衔。权倾一时的袁世凯,成立了军政司,他自兼督办,把军政司属下三处之一的教练处,交由冯国璋负责,委任他为教练处总办。此时武卫右军又改称为北洋新军,成立三个协,协统依次为王士珍、冯国璋和段祺瑞。
在以练兵起家的袁世凯眼里,冯国璋就是一个练兵的专家,是一个“才具明通,谙练武备”的大人才。基于此,特别在军事教育上,袁世凯对冯国璋格外倚重。
遇上袁世凯之后,冯国璋如鱼得水,随着北洋势力的迅速扩大,袁世凯的地位不断升迁,冯国璋也随之脱颖而出,职务跟着迅速上升。
从1896年到1905年,冯国璋已由一位督操营务处帮办,升任到北洋军阀军政司教练处总办、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督办、保定北洋陆军学堂和陆军师范学堂督办等职,成为与王士珍、段祺瑞并驾齐驱的“北洋三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