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称帝前后

1912年2月16日下午3时15分,在外务部大楼的阳台上,迎着初春温暖的太阳,袁世凯兴致勃勃地唤道:“蔡廷干,过来!”

蔡廷干走到他面前。

袁世凯硕大的头颅一甩,将身后的一条长辫子甩到了面前。手握着辫稍,他看了好一会,这才大声地说:“把它给我剪了。”

蔡廷干愣愣地站在那里,仿佛没有听见一样。就在两天前,曾有许多人劝袁世凯把辫子给剪了,可袁世凯就是不愿意,最后恼了还说:“谁要是再让我剪辫子,我就把这人的脑袋给砍了。”

“怎么,还站着不动。”袁世凯望着发愣地蔡廷干,知道他这是为什么,也没生气,反而笑着说:“这回不但剪辫子,还要连根都斩掉,你给我剃个光头。”

蔡廷干这才回过神来,忙着动手。

对袁世凯来说,这两天来发生的大好事实在是太多:先是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职务;接着是南京参议院选举他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然后是接到孙中山热情漾溢的电文,“民国大定,选举得人。”

既然是民国了,既然已经是做了民国的领袖,看来,这大清王朝说没还就真是没了。大清王朝都没了,这象征着旧时代的辫子,无论如何也应该剪掉了。袁世凯一早醒来就这么想,现在便就这么做了。

袁世凯虽然将象征清王朝的辫子剪去,却不肯将清朝陆军的将官服脱去。当他穿着这身将官服走进总统府时,许多人看着这头颅光亮,衣着依旧的袁大总统,都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感觉。

这一年,袁世凯53岁。他深知怎样使旧制度运转,对新制度的种种,却还只是略知皮毛。严格地说,他这个共和国的大总统,此时还是一个孝顺、迷信、封建、独裁的旧式人物。

可是,此时中国多数爱国人士,却己经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中国在政治上落后于西方,必须迎头赶上,这需要有一个代表人民的国会,有一个主持行政的内阁,他们各有各的权力,而不是凡事都得听命于总统。

1912年3月,在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总理组建的内阁中,所有阁员都还是听命于袁总统而不是唐总理。此时的总理内阁,就同原本袁世凯的北洋嫡系一样,大家都“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

唐绍仪这个总理,既没有预算,也没有党组织,当然也就没有靠山,没有权力。到6月时,在一片不满声中,唐绍仪只好辞去总理的职务。

按照《临时约法》的规定,参议院成立后十个月内应该举行国会选举。唐绍仪辞职两个月后,1912年8月10日,袁世凯只得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和议员选举法,下令在全国进行国会议员选举。议员选举法规定:

选举人和被选人都得有一定财产和社会地位,工农大众是没有资格参与这种“民主政治”的。这样一来,在当时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全国有选举权的“公民”,只有四千零八十六万七千余人。

对于这种少数人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袁世凯心里虽然很不乐意,但因大势所迫,也还是作出一副十分欢迎的样子。

资产阶级各派系看到了袁世凯如此模样,以为共和国的春天已经到来,于是乎:“国内人士纷纷组织政党,一时风起云涌,政团林立,总计大小将近二十团体”。

为在即将召开的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各党派纷纷改组、合并,非常活跃。特别是同盟会领袖宋教仁,他对议会制民主的西方理想有着很深的研究,此时已经起草了一部临时宪法。

1912年8月,宋教仁发动同盟会4个小党派联合组成新党——国民党,接着搞了一次全国性的选举,使全国大约5%的人口有资格参加。

用立宪手段管理国会,来“驾驭袁世凯”,真正实现共和,这是宋教仁衷心的希望。对于各党派的种种活动,袁世凯一直是十分密切地注视着,特别是对于与他为敌的国民党。

袁世凯一面暗中派人打入国民党,刺探情报;一面千方百计地拉拢国民党上层人物。国民党人如孙毓筠、胡瑛等,在袁世凯的利诱和威胁下,很快堕落为醉心利禄的政客。这些人嘴上喊着“共和”、“民主”,实际上却费尽心力揣摩袁世凯的心意,以便迎合,从而引起袁世凯的重视得到封赏。

除此之外,袁世凯还极力笼络仍在日本的梁启超,利用他与同盟会往日的敌对情绪,来组织政党,以便牵制国民党的力量。

袁世凯虽然用尽了全部的伎俩,来削弱和分散国民党的力量,结果还是不能像以往那样如愿以偿,在1912年底至1913年初的国会大选中,国民党仍然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在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议员中,国民党共占了三百九十二席,而共和党、民主党以及由共和党分裂出来的统一党三党合起来,也只占二百二十三席。

袁世凯对此大为失望,国民党人却因此踌躇满志,并准备利用在国会的优势,组织真正的“政党内阁”, 由宋教仁来担任内阁总理,以削弱袁世凯的权力。

袁世凯一生最爱的就是权力,何况是他到手的权力,当然不容许他人来削弱。

1913年3月20日夜,年方31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身亡,全国一片大哗。国民党动用一动力量,抓紧侦破。三天后,宋教仁案破水落石出,牵连出袁世凯政府的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内阁总理赵秉钧。

庭审之前,凶手嫌疑人武士英突然暴毙在特别法庭的监狱里,几位涉案犯或下落不明,或逃到租界,人证都消失了。

南方国民党人群情激愤,一致谴责谋杀主犯袁世凯,强烈要求传讯赵秉钧,逮捕洪述祖归案。

在铁证如山、群情激愤的情况下,袁世凯并没有低头服罪,而是在暗令洪述祖到青岛租界内躲避起来,自己则装出无辜受牵累的样子说:

“鄙人德薄,横遭訾议,亦命运使然。惟抚念生平,四十即抱消极主义,五十以后即抱厌世主义,津沽伏处,久无问世之心。”言下之意,像他这样一个有遁世之想的人做不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而后,袁世凯再反守为攻,指挥京津警特机关制造“血光团”假案,硬说黄兴是“血光团”团长,派遣大批团员潜入北京暗杀政府要人。

尽管袁世凯伎俩玩尽,已从政界退出、只想用十年时间替中国修筑二十万里铁路的孙中山,还是从这惊心动魄的血案中猛醒过来,明白靠袁世凯来实现中国的民主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要实现共和,“非去袁不可”。

宋教仁的被杀使孙中山坚定了这一想法,于当年7月,他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

可是,这时的国民党,由于内部成分过于复杂,号令不能统一。不但从前属于同盟会的革命党人,认识也极不一致,就连黄兴等人,对武装讨伐袁世凯也缺乏信心,极力主张“以法律解决”。这么一来,虽然拥有几万军队,却显得十分软弱无力。

就在国民党人还在辩论不停、莫衷一是时,袁世凯先发制人。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遭到失败。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被国会选举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随即于北京故宫太和殿就职。袁世凯任职不到一个月,11月4日,就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并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

国民党解散后,因人数不足,国会无法举行会议,到1914年1月,袁世凯干脆宣称:“人民滥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认识尚在幼稚时代”, 悍然下令解散国会。3个月后又推出新的《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之后,袁世凯再擅自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10年,而且任届没有限制,还可以指定三个新总统候选人。

至此,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政体已经建成,作为总统的袁世凯,跟原本的皇帝一样,成了没有任何制约的天下第一的独裁者。

就在这时候,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前来晋见袁世凯,很得意地递交了一分文件,还要求袁世凯对此要“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日置益递交的这份文件就是所谓的“二十一条”。

早在1914年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提出德国直接将山东权益交还给中国,遭到拒绝后,采取了中立的立场。此时,美国的注意力已由亚洲转移至欧洲,而英国则希望日本能成为他们在远东的盟友。日本于8月对德国宣战,趁机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

1915年1月18日送给袁世凯的文件——“二十一条”,就是想独占中国的权益。

他们看到袁世凯平定了二次革命,又把临时约法修改为大总统一人独大,而新修改大总统选举法又彰显了总统职位世袭的倾向。凡此种种,日本政府都认为这他们独占中国权益最好的时机,便派大使日置益将“二十一条”直接送进袁世凯的总统府。

对于日本人,袁世凯历来是深恶痛绝的,更何况是面对如此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是,美国此时已不注意亚洲,英国也成了日本的盟友,目前的东亚地区,因欧战的爆发,已经陷入国际权力真空。面对一国独强的日本,袁世凯担心他的军队抵抗不了。如果硬着头皮与日本人开战,一旦败了,他这个总统的位置肯定是保不住了。

袁世凯这么苦苦地思考着,最后还是决定来软的。4月,袁世凯一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谈判,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二十一条”的内容,目的是希望由此能够获得英国和美国的支持,来共同抗衡日本。

结果是,英美视中国的利益根本不顾,熟视无睹。倒是中国人知道了“二十一条”后,国内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

对此,日本明目张胆地动用武力,来威胁中国。仅在1915年3月内,就共向山东等地派兵3万余人。

袁世凯心中暗自叫苦,让他的谈判代表多次拒绝日本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迫使日本作出一些让步后,于5月9日,在全国人民的铺天盖地的反对声中,被迫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全国骂声一片,袁世凯多年建立的威性大损,加之新型的机构权力分散,以至于袁世凯的命令常常无法得到执行,正如袁世凯究究专家骆宝善所言:

“分摊权利的机构太多,议会、参议院、众议院,且国民党占议员的多数,几乎任何一件法令都通不过;任何事情都反对,又说不清原因,永远在扯皮。这种花样翻新的选举和分散权力,对于习惯了独断专行的中国首脑来说,近乎谋害。而分散权力有什么好处,当时几乎没有人能看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想到独裁的皇帝制度,开始劝说,袁世凯立刻心动,他相信: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并不是用来实行共和、约束他们革命党人自己,而是用来约束他袁世凯。

有了这想法,袁世凯像往常一样,立刻行动起来。

于是,由杨度一手策划了一个个公民、商会、乞丐、妓女、人力车夫等各种请愿团,鱼贯登场。“大家”一致请求,袁世凯来做中国皇帝。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则强奸了民意,弄了个什么“筹安会”。

就在袁世凯要称帝的事搞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独立周刊》的记者来访问此事,袁世凯却矢口否认说:

“你们的杂志一定有能力让美国官方和人民深刻地明白:说我赞同恢复帝制,希望成为皇帝的论调,并不是由我的朋友,而是由我的敌人虚构的……中华民国是否会失败?现在我申明,不会……的确,在我国的一些地方,有复辟帝制呼声。就在昨天,国会建议我下令召集国民大会,制定新宪法。命令正在制定,将在两个星期内颁布。我希望,在12月末或1月初召集大会。大会将有重要行动,但并不与变动政府形式发生联系,尽管我希望某些部门,特别是行政部门的管理,以及省级选举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出现恢复君主制的问题,我相信会有相当长时间、相当认真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出现帝制派成气候的迹象。”

这时候,袁世凯虽没有否定帝制,却明明白白地说了就是恢复君主制,也会有相当长的时间。结果,这篇访谈还没有发表,就在11月20日,国民代表大会以绝对多数票批准了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各省代表假民意请求袁世凯就任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以无德无能婉拒;到第二天,袁世凯突然很“不情愿”地同意了代表们的第二次请求。

翌日,袁世凯下令:1916年新朝帝制重新开启,名为“洪宪元年”,恢复君主制,建立洪宪帝国,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袁世凯称帝,全国有识之士一致反对。

即位当天,护国军内乱再起;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坚决反对帝制;北洋将领段祺瑞、冯国璋等也深为不满;就连侵华列强,担心袁世凯称帝后中国会强大也不断对他提出警告。

12月24日,段祺瑞致电袁世凯:“恢复国会,退位自全”。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紧接着,贵州、广西相继响应。

袁世凯称帝第54天,因局面太乱,只得宣布推迟登基。四面楚歌的皇帝袁世凯,做到第80天时,感到再也做不下去,召来秘书张一麟,起草了撤销帝制的文告。

洪宪帝国的国号、年号、国旗都定了,龙袍、龙椅也做好了,只是袁世凯这个皇帝还没来得及登基,朝代便告终结了。

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长张一麟忆述当时情形说:“那天,项城(袁世凯)把我叫去说:‘我糊涂,没能听你的话,以至于此。’……他意思是直接命令取消,并将拥戴书焚毁。我说,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袁回答说,这件事是我自己不好,不能怪罪别人。”

退位不到两个月,袁世凯忧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袁世凯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