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坐镇朝鲜
“仅仅天赋的某些巨大优势并不能造就英雄,还要有运气相伴。”法国伟大作家拉罗什夫科说的这话撂在一代枭雄袁世凯身上,是深合适宜的。
袁世凯一生中撞上的第一个大运,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础的,竟然是朝鲜发生的壬午军乱。
1882年阴历是壬午年,这年的7月23日,朝鲜京城五营士兵由于连续十三个月没有领到饷米,早已是群情激奋,而盼星星盼月亮来的漕米,又有许多砂糠,于是乎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愤怒的士兵们,汹涌的潮水般涌去与库吏理论。
向来高高在上的库吏,不但没有半句解释,反而是一味地训斥士兵们犯上。当官的霸道过份,士兵们只有犯上了,双方就这么发生了冲突。愚蠢的汉城的当局,习惯地采取了镇压的政策,他们连续地杀害四个为首的士兵。
在一般的情况下,统治者的暴行往往可以得呈。可是这一回,士兵们得到了两方面力量的支持,一方面来自虽早己归政隐居,却仍试图插手政务,一直在觊觎王位的大院君;另方面是当时的许多对统治者积怨已久的市民,正是在这两方面推波助澜地鼓动下,义愤填膺的士兵们大胆地选择了危险的暴动。
愤怒的士兵和市民一道,像一股汹涌的浪潮,冲进官员们的宅第,把它捣毁;围攻日本公使馆,放火把它烧掉,逮住出逃的日本籍新军教官,当场予以处死。最后,大家夺取武库、开仓放粮,欢庆胜利。
到7月24日,愤怒的军民攻入昌德宫,杀死躲藏在宫中的闵谦镐及大院君的胞兄李最应,然后开始搜寻闵妃,这位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上女性掌权延续的铁女子。
大院君终于借这次军乱得到了实惠,在7月25日,被高宗召入王宫主政,并对暴动的士兵宣布,闵妃已死。
原本掌权的铁女子死去,士兵们安下心来,放下手中的武器,撤出王宫。
事实上,王妃却没有死,而是化妆成宫女,逃到了忠州。她得知大院君入宫主政的消息后,即派人去请求中国和日本出兵朝鲜,帮助她平定暴乱。
于是,吴长庆受直隶总督张树生的推荐,率军前往南阳,打算从这里登陆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军乱。
吴长庆,字筱轩,1829出生,庐江县沙溪乡沙湖村人,承父袭云骑尉世职。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的“庆”字营被编入淮军,是晚清著名淮军将领。
由于吴长庆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中“战绩尤多”, 在升任直隶正定镇总兵之后又相继升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到朝鲜壬午军乱这年,他正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所部淮军6个营驻登州。
登州离出事的朝鲜半岛路途比较近,加上吴长庆又深得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张树生的信任并推荐。在清廷反复考量之后,决定采纳张树生的奏折,至使吴长庆得到了这份为国建功立业的美差。
1882年8月17日,吴长庆与丁汝昌一道,共率6营3000多人的兵力,向朝鲜南阳进发。当时,吴长庆的部属中就有:张謇、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少壮派人物。
袁世凯之所以成了吴长庆的属下,缘自于他的叔叔袁保庆。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辈祖辈多为地方名流。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只是个地方名绅,他的叔父袁保庆,在甲三军中带兵,后为江南盐巡道。因袁保庆无子,袁世凯自幼过继保庆为嗣子。
袁世凯的这位嗣父,跟吴长庆有兄弟之宜。当年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相交甚密。可惜能人短寿,还刚到48岁,1873年时,袁保庆便驾鹤西去。吴长庆闻知,渡江视敛,扶棺长哭,帮着一直料理完袁保庆的丧事。
袁世凯六岁时,袁保庆替他找了个启蒙老师,教他四书五经。后来袁保庆四外处为官,袁世凯一直都跟在他身边。袁保庆到山东去做道员,八岁的袁世凯开始随行;不久袁保庆由山东调到江苏,袁世凯也随着去南京读书。如今嗣父袁保庆过世,袁世凯就跟随嗣父的弟弟、刑部侍郎袁保恒到北京读书。
接下来的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能考中,便萌生了弃文就武的念头。可跟谁去就武呢?当时袁世凯最佳的选择有两位。一位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李鸿章,一位是淮军统领吴长庆。前者是他叔父袁保恒的朋友和上司(袁保恒深谙练武之事,曾佐李鸿章军幕很多年,很得李鸿章赏识);后者是他嗣父袁保庆的好兄弟。
为此,袁世凯曾权衡再三。
在北京读书时,袁世凯不止一次地随叔父袁保恒见到李鸿章,对李鸿章那显赫的地位,他非常钦羡。可是,袁世凯也看到,当时李鸿章幕府中的人,一个个不是举人就是进士出身,相比之下,他袁世凯仅是一个无名的拔贡而已。
思来想去,袁世凯决定投奔吴长庆。
主意打定,1881年5月,袁世凯带领他父亲的旧部数十人,前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
吴长庆见袁世凯来到登州,念与他嗣父的友情,不仅乐意收留,还备加照抚,任他为“庆军”营务处会办。
壬午军乱,对于朝鲜的大院君来说,正好利用军队哗变来夺取政权;对于吴长庆和他的部属,尤其是那一批少壮派军官来说,却正是报效大清王朝,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
良机要靠运气,抓住良机,靠的却是你是否已经准备就绪。从后来的事实看,袁世凯是吴长庆部属,张謇、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这一批年轻有为少壮派人物中,准备得最好的一个。
袁世凯早年跟随嗣父在南京读书时,就跟一位叫曲沼的武林高手学过武术,学会了一些剑术拳法。这对于一个从军的人来说,当然是大有帮助。而更有帮助的是,袁世凯自小喜爱兵法,立志学习“万人敌”。
“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还不到十七岁的袁世凯,竟敢当众吐出这样的狂言。
其实,比这更雷人的话,袁世凯早在十三岁时就说过了:“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他袁世凯大有自比楚霸王,“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气 。
如果袁世凯只是会说几句雷人的话,倒也太平常,关键是他做的比说的更雷人。他应试的文章不那么热心去读,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为了得到一本好的兵书,他不惜倾其所有来换取,有时给出的价格可以是实际价格的百倍千倍,以至于被人讥笑为“兵书痴子”。
袁世凯跟随袁保恒时,袁保恒刚调刑部侍郎,工作异常繁忙。袁世凯就一边读书,一边帮袁保恒办些差事,从中学习官场本领,使得国之栋梁的袁保恒也夸他“办事机敏”,属 “中上美材”。
1878年,袁保恒染疫去世,袁世凯返回项城。翌年,袁世凯姑丈张向宸办理河南赈务,委托袁世凯分办陈州捐务。牛刀小试,袁世凯马到成功、成绩斐然,集到巨款,被提拔为“中书科中书”。
袁氏家族,向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为门楣家训,袁世凯作为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和观点的人,自然而然继承先辈的遗训,把自己的未来差不多全都放在“疆场”上。有一首袁世凯用以自勉的《言志》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胡天骄,胡人单于或日本之意)。”
诗虽一般,却充分表现了袁世凯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正是这样的一种志向,加上当时社会的影响,才使得袁世凯有了“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豪情壮志。
清末时的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掉了往昔的尊严,“练兵求强”的洋务派思想,成了当时的时尚之最。袁世凯“好读兵书”,“留心时事”, 侈谈练兵,常作军事论说,正是受洋务派思想影响,顺应当时的潮流。
袁世凯在前往朝鲜庆军中的职务是“前敌营务处”,主要职责是保障军需供应、堪定行军路线等。船抵朝鲜马山浦时,袁世凯正向吴长庆报告行军路线,有一营长官前来报告:
“很多士兵晕船,请求稍缓登陆。”
吴长庆听后,沉默不语,良久抬头问袁世凯:“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认为该怎么办?”
“战场之上,死尚不足惜,怎么能在乎晕船?”
吴长庆原本拉长的脸露出笑意,当即授命袁世凯代理一营。
袁世凯临危受命,并不作半点推辞,到了一营,马上部署,不到两小时,成功完成登陆行动。
1882年8月20日辰刻,袁世凯率领一营,首先在朝鲜南阳登陆。大部队刚进南阳,有朝鲜国王近臣金允植来报,朝鲜王父大院君李昰应正在造兵聚党,准备进一步扩大事态。吴长庆听了,当机立断,决定先占王宫,再作打算。
袁世凯率领他的一营,一马当先冲进王宫。而后又协助王长庆诱捕大院君,押解天津,恢复国王的统治。紧接着,袁世凯一鼓作气击散乱党,将事态平息,迎复王妃。
这一连串事情,袁世凯干得干净利落,漂漂亮亮,致使朝鲜国王对他格外礼遇,甚至为他设立生祠。而清政府在以吴长庆功劳最大,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之后,以“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予以首功,以同知发分省补用,赏戴花翎。
九月,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出教官,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袁世凯这位在壬午兵变的功臣自然成了首选。
他开始按照训练淮军的办法,帮助朝鲜训练挑选出来的千人营队。数月之后,国王检阅千人营队后极为满意地称赞袁世凯训练有方,而后又在江华沁军营中再选500名编为“镇抚营”,仍由袁世凯训练。?
吴长庆驻朝2 年后归国,奏举袁世凯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袁世凯一跃成为驻朝淮军的重要人物。
当时的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分成明显两派,一派是闵妃集团,因为清政府帮她夺回政权,故心怀感激,采取亲华政策,被称为“事大党”。另外一派以赴日“绅士游览团”中的年轻士族为主,包括金玉均、鱼允中、洪英植、朴泳教等人。他们采取亲日态度,主张终结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借助日本之力实现朝鲜的开化改革,被称为“开化党”。
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开化党首领金玉均以为中国自顾不暇,便接受日本资助,提出了“打倒清国”的口号,企图借助日军兵力发动政变,夺权政权。
1884年12月4日,金玉均与开化党激进分子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冲入朝鲜王宫,捕杀事大党人闵台镐、闵泳穆、赵宁夏、韩圭稷等。次日清晨,宣告成立新政府,提出内政改革方案,同时宣布断绝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朝鲜独立。
眼看朝鲜要舍清归日,袁世凯会同吴兆有要求李鸿章派军舰赴朝,帮助事大党重振河山。在没得到李鸿章回复时,有事大党人金允植等来请求清军援助。袁世凯问清情况,便自作主张,亲率一营清兵,披坚执锐,杀入王宫,很快平息变乱,使事大党重掌政权。?
此次变乱史称甲申政变,被平息后,清朝眼见英亡缅甸,法并越南,日吞琉球,独中国的藩属惟独朝鲜,虽有俄国、日本虎视眈眈,却还存在着。对中国来说,朝鲜为东北、华北之屏障,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此,清朝决定力保朝鲜这一最后的藩属国。
鉴于袁世凯在朝的功勋,清朝便委任袁世凯以三品道员头衔坐镇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主掌朝鲜外交、通商等事务,俨然监国大臣。
平定壬午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宗藩国实施充分保护,此后国力日衰,有心也无力了。这里面,有袁世凯的功劳。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有力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特别是他1884年平定了朝鲜的甲申动乱,有效地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
也正因为如此,日本人对被中国人斥之以卖国赋的袁世凯同样恨之入骨,在他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前,曾经多次派人暗杀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