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成寡人3

因皇权不受任何制约,王朝的命运便只有靠了皇帝的个人素质来决定。君主嘴里说要儒家道德的楷模,心里却知道皇权的维持须用法家的手段,这结果使太子惶然不知所措。

218、

朱标听了吉安侯的长子吉浩被抓起来的消息后,昨晚一夜都睡不着,今日里天不亮就起来,在前廊里走来走去。他今年虽然已经37岁了,有一张俊秀的脸,长得比父皇还高。可是平时见到父皇时,他还常常会窘得发红。他越来越明显地感到,父亲让自己追随大儒,学做仁德之君,但父亲具体希望自己做的,却又正好是相反。父皇的言行不一,两样的要求,使生性善良的朱标常常不知所措,惶惶不安,几十年来都过得很是压抑。以至每每见了父亲,就象老鼠见了猫,只求自己能快快离开。

可如今,朱标有事要去求父皇,这使得他非常的难受。然而吉安侯的长子吉浩曾是朱标的伴读,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常的好。现在吉浩已被父皇关起来,很快就要杀头。朱标听说吉浩是犯谋逆罪要被杀头的,这打死他也不可能相信。朱标想了一通宵,又想了一早晨,再也忍不住,终于跨了大步,去见他的父皇。

株连是一种野蛮的杀戮,显示着杀人者的懦弱,他害怕被杀者亲友的报复,于是便实行株连。朱元璋杀了李善长一家大大小小,还杀了三十余封侯的大臣,他了却了一桩心病,认为已彻底根除了可以在将来影响他皇权的人,当他静下心来以后,突然想起,那受牵连的大臣,并没有杀尽,有些人的后代甚至还在重要的部门为官。

“这怎么行?”他对自己说:“这些人,只要一有机会,一定会来报复。不行,我必须斩草除根!”这么想清楚了,朱元璋决定再杀几百个人,把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三十余人的子女一一斩杀。他颁下圣旨,立刻将这些人拿入牢中。又因为这事影响较大,他决定先放出杀人的口风,看看朝中人的反映。

天下是他朱元璋一手打下来的,军队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朱元璋比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他极有耐心地等待着,就象老鹰等待着被抓到巢穴里小鸡的反应。

朝庭静悄悄的,没有人再敢站出来替那几百号牢中即将要成为冤死鬼的人求情。朱元璋有几分得意,也有几分失望,正寂寞难耐时,朱标竟然来了。这使朱元璋大吃一惊,愣愣地望着他的皇儿。朱标一改过去对父皇的惧怕,从容不迫地给父皇行过大礼,然后苦着张脸呆在那儿。

知子莫若父,朱元璋一看朱标就知道他来是为了什么。心里不免有些生气。可是,一生大胆、没他不敢做的朱元璋,在儿子面前,却不愿坏了自己的形象,于是只好忍着,温和地问道:

“皇儿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朱标虽然想得很清楚,而且自觉得十分有理,父皇温和的问话,对他却不啻是颗炸雷,浑身一慄,嚅嚅地说:

“儿臣请求父皇,放了吉安侯的长子吉浩。”

朱元璋这次估计得很准确,因为他知道吉浩曾是朱标的伴读,俩人关系很好。虽然有些生气,但看到朱标这么讲情谊,倒也有点儿动心。于是,只把一双细长的眼眯得更加细长,静静地望着自己心痛的皇儿。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早早地便将他立为太子,精心地加以培养,希望他成为一代明君。朱标自幼跟着朱元璋,见识过腥风血雨,与大臣们有着良好的关系,学会了许多处理政务的经验,特别是他从老师宋濂那里学得谦恭为人,善良宽容,深得许多老臣的喜爱。这些,是朱元璋看重朱标,信任朱标的原因。朱元璋曾与人说,他身旁最信任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患难妻子马秀英,一个是她的儿子朱标。早在1377年,朱标22岁时,朱元璋就将许多政事交朱标处理,并告诉了他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可是,朱标似乎非常使他失望。

有一次他让朱标去断一个案子,临行时他特别交代朱标说:

“如今天下刚刚太平,应该严刑。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那些贼人惧怕。”

朱标认真地点点头说:“儿臣记下了,一定严刑,让那些贼人害怕。”

朱标告辞父皇,便去提审犯人,问过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些案犯,都是穷极饿极的人,为了能活下去,这才去割了他们自己辛辛苦苦种植的麦子。之所以说他们有罪,因为这些麦子快要成熟时,被官府圈了去作为公地。朱标了解了这些情况,又看到那些饿得面黄肌瘦的百姓,他心中再不忍将他们治罪,于是将所有的犯人都减罪一等,从轻发落。朱元璋闻听之后,心里相当不满,又不好当了儿子的面发作,因为他曾经一再告诫儿子,要做一位“仁德之君”,儿子这么做,本是按他的要求办的。为这事,朱元璋费尽恼子,他真想大声地告诉儿子:一个君王,仁德只能挂在嘴上,该怎么做时,还得怎么做!

朱标为父皇的目光罩着,比被火辣辣的太阳晒着更难受,他浑身不自在,简直想哭出来。

朱元璋终是不忍心再折磨儿子,更加温和地问道:“我关了这么多人,你为何单要我放出吉浩?”

“父皇关他们,自有父皇的道理,只是吉浩与皇儿伴读十多年,朝夕相处感情甚笃,倘若被杀,孩儿心中实在痛苦。”

朱元璋望着儿子,静静地听完他的话。许久,一动也没有动。

219、

忠厚的人总是这样,在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总是疑虑重重,一旦将意见表达出来,也就无所顾忌了。朱标正是这样,他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胆子反而也大了,见父皇盯着自己不回答,竟也抬起头来看着他的父皇。那意思分明是在问:你为什么不回答我的请求。

朱元璋很明白儿子目光中的意思,不由微微地笑了。此刻,朱元璋已经想到一个能让儿子明白他一番苦心的办法。他坦然地迎着儿子的目光,直把儿子的目光逼了回去,然后让太监去砍来一根棘条,放在地上。朱标正有些大惑不解,听得父皇对他轻轻地说:

“皇儿,你把它给拿起来。”

这是一根满是利齿的赤棘,朱标看看赤棘又看看父亲,面带难色。

“拿起来!”朱元璋声音还是很低,却非常的威严。

朱标心头微微一振,稍迟疑了一会,有些不安地伸手去拿,手刚触到赤棘,他便啊哟一声,又缩回手来。

朱元璋见了,大声吆喝:“快拿起来!”

随着朱元璋的吆喝,朱标情不自禁迅速地伸手去抓住赤棘,然后是失声大喊:“唉哟!!”

“为什么要这么喊?”

“痛!”朱标苦着脸,用另一只手将这只带血的手托起。此时,他又痛又难受,不知为什么父亲要这么折磨他。积习让他失去了最起码的反抗念头,他只好垂下头,呆呆地望着自己那被扎得满是血的手。

“你为什么会流血?”朱元璋提高声音问。

“扎手。”

“是什么扎你的手?”

“棘,赤棘!”

朱元璋听了,冷冷地笑了笑,朝一边站着的太监嘟一下嘴,说:“去,快去!把上面的棘都给削干净。”

太监应声去了,不多一会,拿着削去了棘的那条赤棘回来。

“给他!”朱元璋吩咐太监,然后又回过头来对朱标说:“拿着。”

朱标小心地拿着那根棘条,朱元璋见了,又大声喝道:“给我握紧了!”

朱标只好紧紧地握着棘条,朱元璋见了,满意地笑了笑,又恢复了原来的温和,问道:“现在还扎手吗?”

此时的朱标,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还是只能遵了父皇的旨谕摇了摇头,回答说:“不扎手了!”。

“懂得我的意思了罢。”朱元璋歪着脑袋看着自己心爱的儿子,一字一句地说:

“我要交给你的江山,就如这赤棘,我杀的那些人,就是这赤棘上的棘头,我若不趁早把他们都削干净了,你能轻松地拿稳他吗?”朱元璋说完,得意地望着他的儿子,心想:这一回,你总该明白为父的一片苦心了罢。

朱标从小跟着宋濂,学习儒家文章,仁义之理,已然深于心间,听父皇这么说,想了想轻轻地回答道:

“我记得圣人曾说过,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如果皇帝以仁慈治国,臣民也就争相仿效,跟着仁慈起来。父皇怎么能够单单将臣民比作是棘头呢?”

朱元璋刚刚还十分得意,自以为这么一个现身说法的事例会让朱标明白他的一番苦心,没想到得到的是朱标这样的回答!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见朱标如此,直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用手指着朱标:“你……你……”

朱标第一次见父皇对自己发这么大的火,吓得浑身直出冷汗,愣愣地站在那儿。

朱元璋一时想不到适合的话来教训皇儿,情急之下,大拍御案,手指朱标,再也说不出一个字,忽然他脱下一只鞋子,狠狠地朝朱标扔去。

朱标挨了一鞋子,又不敢跑,双膝发软,跪倒在地上。

朱元璋见了,更加气愤,他此时再不愿看着这忤逆自己的儿子,终于吼出一个字来:“滚!”

朱标听了,这才连滚带爬往后退去。太监们见了,赶忙前去掺扶。朱标出了殿外,已经走动不得,在随从的掺扶下,回到太子殿,立时便病倒了。

由于少小没读过书的朱元璋只注重儿子的学问,倒是从小便忽视了他的身体,以至于朱标的身体一直都很柔弱。加之近几年朱元璋一路大开杀诫,太子眼巴巴地看着一个个与自己关系很好的人被杀戮而帮不了他们,活得十分压抑,身体越来越差。

这次,朱标顶撞了父亲,而又感到自己说的是对的,因此,心里负担很重,非常痛苦。生了重病之后,虽然有好的医生和药品,可他的心病终是没人能除,从此一病不起。

终于,朱标活不过37岁,在被朱元璋扔了一鞋子后的一个月,1392年最炎热的夏天,他抑郁地离开了人世。

220、

大殿里静悄悄的,朱元璋高高在上,俯视他的群臣,但见他们一个个低眉顺眼,若有所思,就是不啃声的样子,心里很是窝火。

朱标在父皇的怒骂声中悄悄死去,已经64岁的朱元璋,望着儿子的尸身,老泪横流。我悲痛有什么用?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一日无储君,朕现在刻不容缓该做的一件事情,这就是选出新的太子!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朱元璋在心里对自己说。

他有30多个儿子,一个个生龙活虎,野心勃勃的。他们原本都心安理得地当自己的王,现如今太子突然死了,大家都机会均等地可以争做太子,继承皇位。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弄不好会血流宫庭,甚至导致天下大乱。对此,朱元璋认识得非常清楚,他只能强压自己内心的悲痛,召集几个大臣,商议立储之事。

大臣们听到朱元璋是咨询立储之事,一时都不忙着啃声,只想听听朱元璋本人的意见。因为这么些年来,大家也看明白了,只有顺着朱元璋本人的意见去赞同,才会少许多麻烦。朱元璋毕竟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这么一动不动地与大臣们耗着,有些腰酸背痛的感觉,他终于忍不住了,开口问道:

“朱棣,你们认为怎样?”

朱棣生于1360年4月17日,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呱呱坠地的时,正好陈友谅前来进攻太平。军情万分紧急,朱元璋没来得及看儿子一眼,便前往太平指挥打仗。直到七年后,朱元璋已经先后消灭了几路强敌,准备登上大宝时,这才给已经7周岁的四子取名为棣。朱棣11岁时封为燕王,21岁时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表现得非常突出,深受朱元璋夸赞,也深得当时戌守北平统帅徐达的赏识。这时,朱棣已长成一位雄姿英发的青年,便娶了徐达的长女为妻,成为诸王当中势力最强。

不过,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二皇子封为秦王,三皇子封为晋王,四皇子封为燕王,这三兄弟此刻都手握重兵,驻守在边境重镇,一旦因为争储而引起不满,发生内讧,后果肯定不堪,这事谁都看得很明白。因此朱元璋点出了朱棣的名来之后,大家更加不敢开口。朱元璋见大家还是不说话,知道肯定是不同意,他怒气冲冲地望着大臣,在心里反复琢磨着他想了许久的两个人选。

在众位儿子中,除了朱标,朱元璋最喜欢的是四皇子朱棣。这不仅是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非常象他,办事特别大胆、行为非常果断等,都很让朱元璋满意。为此,朱元璋曾经不止一次地暗自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朱标能这样就好了!更主要的是,朱棣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都很合乎朱元璋要求规范行为。朱元璋从当了皇帝之后,曾很明确地要求他的儿子们必须做到:一、举动要戒其轻;二、言笑要厌其妄;三、饮食要倡其节;四、服用要求其俭。这对一个个养尊处优的王子来说,自然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而朱棣却做得很好……

想到这里,朱元璋忍不住又问道:“你们认为朱棣怎样?大家都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朕在洗耳恭听着。”

下面仍然是沉默,沉默得可以听到呼吸的声音,朱元璋有些急了,点着一个老臣的名说:

“刘三吾,你是不是哑嗓啦?”

刘三吾此时已80岁了,是7年前被衡山茹推荐给朱元璋的,朱元璋问了他几句话,感到很满意,就让他做翰林学士。7年来,刘三吾常常能给朱元璋一些好的建议,此刻见皇上亲点他的名字问,感到自己不说不行了,看看几位同僚,开口说:

“四皇子仁慈睿智,定会是个好皇帝,只是,若立四皇子为储,二皇子、三皇子怎么办?”

朱元璋初听,心里气愤,由不得双目怒睁,盯住刘三吾,直吓得他浑身颤抖起来。朱元璋在气愤之余,突然感到:这刘三吾讲的话有道理,自己险些走了一步错棋!

朱棣是不错的太子人选,可是若真立了他,他的两位哥哥,晋王与秦王肯定不服气,一定会生乱。想到这里,朱元璋倒抽了一口冷气。这么浅的道理,朕想了这么久,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朱元璋在心里对自己说。好在我对储君有充分地考虑,心中早有两个人选。朱棣既然不能立,就只能立朱允炆了。他是朱标的儿子,是朕与马秀英的孙子,立他为储,对儿子朱标和曾与自己共患难的马皇后都有个交待。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都是他的叔叔,今后虽然可能对皇帝构成威胁,可他们三兄弟之间会有一个相互牵制,这样或许能让朱允炆安于皇位。朱元璋这么想着,突然看见刘三吾在发抖,感到有些可笑,存心吓一吓他,便非常严肃地问:

“朱允炆,你认为可以立朱允炆为储君吗?”

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这年刚过完20岁生日。在朱元璋众多的儿孙中,表现的也比较一般,若是平时朱元璋问起,刘三吾一定会谈谈自己的看法。可是,皇上已经生气了,又这么严肃地提出来,刘三吾只好顺台下阶,连声说:

“皇上英明,皇上英明。”

朱元璋听罢,转怒为笑,犀利的目光,环扫众臣。

“皇上英明!”宋国公冯胜带头,众臣跟着一起喊起来。

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终于顺利地将大明皇朝储君定了下来。

此刻的朱元璋,虽然已经看到了朱允炆的叔辈们对皇权的威胁,只是自欺欺人的不愿意去多想,而把目光去审视来自外面对他朱姓江山的威胁。当储君立下以后,朱元璋开始一个个审视朝庭内的文武大臣,看有谁还有能力在他归天以后来掀翻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终于,他把目光盯住了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