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进攻洛阳2

75、

早在618年5月,洛阳知道隋炀帝被杀的消息,守将们便拥立隋炀帝长子杨昭之子,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第二年4月,王世充政变,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郑。王世充打败李密后,又拥有了关东地区,势力更加强大。王世充正踌躇满志、洋洋得意时,闻报李渊派他的二公子、秦王李世民率兵来攻洛阳,数万唐军已达离洛阳70里的新安。“这小子,先后击败了薛举和刘武周,看来可不是个等闲之辈。”王世充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王世充,可不是薛举和刘武周。”

尽管对自己充满自信,王世充还是紧张地行动起来:他一面派出大量侦察,严密监视李世民的每一步行动,一面动员将士,精心安排部署洛阳的防卫,一面亲率三万精锐步骑,西往新安迎战李世民。

新安为洛阳畿地和西面门户,地扼函关古道,东连郑汴,西通长安。此地山高、岭多、河谷碎,地势又自西北向东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李世民屯兵于此,对付东来的王世充军队,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兵驻新安,郡府便成了李世民临时的指挥部。

此番东征,比之上一次征剿刘武周来,对方虽然要强大的多,但作为统帅的李世民,确实也成熟了许多。对这次战争,他也考虑的非常透彻。尤其是人员安排,各按其能,各行其职。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负责后勤保障;杜如晦与殷开山、尉迟敬德等一干谋士将军,负责参谋军事……他的身边,左右不离的有侯君集、屈突通等人。军事的最后决策和最高指挥权,归他秦王自己。有了疑虑,他随时要召开军事会议。听说王世充已亲率三万人马,向西朝新安扑来。李世民立即招来杜如晦、殷开山、尉迟敬德等一干参谋将军,商议如何应对。

“洛阳守卫,王世充是如何安排的?”象往常一样,在没有了解清楚各方面的情况之前,杜如晦总是要先问清楚,再拿出自己的意见来,这一次,也不例外。

听杜如晦问到王世充洛阳的守卫,负责主持侦探工作的屈突通笑了,说:

“王世充这回什么人都不信了,洛阳的要害五城,他都分别派遣自己的兄弟子侄,每人防守一城:齐王世恽守南城,楚王世伟守宝城,太子王玄应守东城,汉王王玄恕守含嘉城,鲁王道徇守曜仪城。”

听了屈突通有条不紊地回答,杜如晦点了点头,看着李世民,微微一笑说:“这个王世充,除了自己的兄弟子侄,真是再也信不过其他的人。单是这一点,就已输给秦王了。”

李世民听了,没有半点反映。这一段时间,只要有一点时间,他都在苦读兵法,加上自己这么些年的作战经验。这知识和经验一旦多了起来,遇上事情,往往都能想得很深很透而且很如迷。李世民此刻就是这样,正在非常沉入地思考着,突然,脑海里一闪,冒出个想法。再一考虑,李世民心中有了些底,回过神来,问杜如晦:“王世充率兵来新安,我们就在此与他决战?”

“新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此与他决战,我们不会吃亏。不过,或许还可以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办法,你也是这么想的?”李世民望着杜如晦,说:“把你的想法说出来看看。”

“我现在还只是有一点眉目,不过……”杜如晦微笑地望着李世民,说:“我相信,更好的方法,秦王已经想清楚了。”

李世民点点头,说:“我想,我们可以趁王世充还在途中,立即率军,进攻慈涧。”

“进攻慈涧!这怎么可以。如今王世充大军前来,我军应该加强防守才是,怎可分兵去攻慈涧?”屈突通有些着急地说。

李世民看看杜如晦说:“还请参军给屈将军言明理由。”

“慈涧是洛阳的门户,慈涧若失,等于门户被毁。我军此时去袭击慈涧,王世充必然回兵去救。慈涧无险可凭,我军既可使王世充疲于奔命,又能在慈涧大败王世充,逼他退回洛阳,完成我军对洛阳的包围。进攻慈涧,实在是上上之策。”

众将听了杜如晦的一番话,个个眉头舒展,争相请战,要去攻慈涧。李世民见了,微微一笑,说:“殷开山听令,本王令你为先锋,率军四万,去攻慈涧。其余将士,由杜如晦、尉迟敬德带领,随后接应。”

殷开山、杜如晦、一步上前,领令而去。侯君集急了,正要说话,李世民瞪他一眼说:“侯君集听令,本王令你统领所余人马,坚守新安。”

安排完毕,李世民亲率一支轻骑,赶赴慈涧前线,观察战况。三千勇士,紧跟李世民的乌黑驹,一路急驰,飞奔慈涧。途中,转过一道山峰,竟遇上滚滚而来的王世充三万大军。原来,王世充兵近新安时,闻报李世民率军去攻慈涧,顿时惊得额头冒汗,在心里说:“这个少年统帅,真是个军事天才,若由他攻占了慈涧,我占了新安,又有何用?”于是传令三军,后卫改作前锋,立即向慈涧开拔,没想到遇上李世民。

听说李世民不过两三千人马,王世充怎么也不敢相信,便策马来到山前,一看李世民身边,果然最多只有三千,心头不觉大喜。“毕竟是年少无经验,竟敢只带三千人马,来攻我慈涧。”王世充这么想着,对左右说:

“各位将将,都给我听好了。叛贼李世民就在前面,谁先去捉住了,官升三级,赏黄金千两。”众将听了,又见李世民兵少将孤,不由得激动万分,争相上前。

李世民来路艰险,退却困难,左右两侧,皆是高山。三千人马,面对蜂涌而来的三万郑军,实在是危急万般。此刻的李世民,欲如浅滩飞龙,命在旦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