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还鲁施教聚众讲学
79、
仲由字子路,是鲁国泗水县泉林镇人,为人伉直鲁莽,喜好勇力,跟从孔子以后,深得孔子信任。子路对于孔子,也是忠心不二,惟命是从。听说孔子要归鲁,子路早早起来,一直接到泰山脚下。见到孔子一行人缓缓走来,子路忙迎上去倒地便拜,抱着孔子的双腿,竟呜呜地哭出声来。
“弟子真是想念夫子啊!”子路泣不成声地说。
孔子扶起子路,替他擦去脸上的泪,说:“丘也想念你们啊!现在,总算又能在一起了。来,大家都来见过礼。”
子路上前问颜路、闵子骞好,大家都感慨万千似乎分别得太久太久。孔子见自己的学生这么有感情,心中非常高兴,说:“你们,就是我的希望啊,我从你们身上看到我以前的努力没有白费,真让人欣慰啊!”孔子说到这儿,突然发现子路穿的是一件破旧的丝棉袍子,便又问道:“你不是在季氏那里做官吗?你不是做得很好吗?怎么还这般寒酸?”
“我是做得还不错。”子路回答说:“俸禄也很高。但是,我担心夫子要用钱,所以不敢多用俸禄,都存在那儿等夫子回来处理。”
听了子路的话,孔子感动地拍了拍子路的肩膀,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就只有你仲由吧。”
“我仲由这样做好不好呢?”子路明知故问。
孔子知道子路是想得到表扬,便笑了笑说“诗里都有对这种事的说法。”
“怎么说的,还请夫子告诉我”
“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
子路听后,高兴极了,一路上反复地背诵“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回到鲁国,子路还在背。孔子听了,不由皱着眉头笑了笑,对子路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子路听了,看到闵子骞和颜路正望着他笑,低头想了想,也自嘲地笑着说:“我这个人,夫子一夸就忘形了,真不好意思。”
孔子听了,点点头说:“知道不好意思就可以了,知道不好意思就会有意思了。”
子路听了,又高兴起来,突然问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吗?”
“当然!不过,君子是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如果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作乱;小人如果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偷盗。”孔子回答说。
子路点点头,突然转了话题又问:“审理案子时,仅仅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可以判决案件吗?”
孔子听了,看着子路问道:“是不是你只听了单方面供词就判了案?”
子路点头承认说:“是的,有这样的事。”
“是不是你这么判了之后,事实又证明是对了,大家都没有意见了?”
“夫子怎么象看见我一样?”子路望着孔子说。
“别说其他的,回答我的话。”
“是这样,正是这样。”子路回答说。
“这样啊!”孔子抬起头来,望望闵子骞,又望望颜路,说:“审案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就只有你仲由吧。”
“可能是这样吧。”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子路摇摇头。
“让我来告诉你:这是因为你没有不算数的时候,人们都十分信服你,这才使你可以以‘片言’而‘折狱’。”
子路听了,竟然失声大笑起来。但刚笑出一声,便知趣地自己止住了,去看孔子,看到孔子对他微微地点了点头。子路意欲未尽,又问孔子说:“请夫子教我该怎样去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请求再多讲一点。”子路坚持再问。
孔子回答说:“不要懈怠。”
子路还要再问,孔子早大踏步地走到前面去了,子路只好也快步跟上去。
80、
早春三月的曲阜,鸟鸣草青,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气。孔子自齐归来之后,每日都会招收到一两个学生。子路、颜路这些老学兄,特别是惠姑,一个个都非常高兴,唯独孔子高兴不起来,常常郁郁然然地仰天长叹。子路见了,劝慰孔子说:“百姓生活照旧,学堂越办越火,就别去想那些事了。”
“一个国家,国君出逃,陪臣执政,家臣当权,长此以往,怎不让人心焦?”孔子忧心仲仲地说。
原来,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本来就一直很愤慨,希望能够得到解决。可是,鲁昭公除三桓失败了,出逃以后,孔了被迫离鲁至齐。当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时,孔子这才没能认地去考虑景公的感受,在那儿一个劲地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结果不为所用。现在,他回到了鲁国,发现鲁国政权比原来更糟,昭公被陪臣季氏赶跑了,陪臣季氏却被他的家臣那个可恶的阳虎掌控了;堂堂的鲁国,出来发号施令的竟然是季氏的家臣阳虎。
作为季孙氏的一介家臣,阳虎虽说只是季孙氏府中的一个总管。然而,正是这个总管,能在老朽衰败的季孙氏家族面前一手遮天。季孙氏家族在鲁国以陪臣的身份代君王执政已有四代,如今君王狼狈逃亡,季孙氏一族便躺在佳肴和女人的奶子上肆无忌惮地享受起来,国内外一应大小事务,便都交给最信得过的阳虎打理了。陪臣当权,孔子已是只有摇头的份,如今是陪臣的家臣当权,孔子当然是心焦了。可是,状况如此,孔子又能如何?心焦一阵,回到讲堂,孔子只能安心讲自己的课。
“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的收获。”孔子说:“我们要想追求学问,首先要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知识,真正爱好它的人,能够为掌握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说到这儿,对下面刚收到的一个叫颜渊的学生点点头,说:“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他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点都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从这一点看,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高兴地称赞颜回,在夸赞他贫贱不能移的精神中,很好地发泄了一回自己的理想,充满**地说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孔子侃侃而谈着,终于暂时地忘记了他的让人焦急的鲁国。
“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我们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孔子一口气说了许多,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有个叫冉求的新生起来发言,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这些大道理,只是感到我的能力不够。”
孔子看了看他,说:“能力不够?你认为自己是这样的吗?”
冉求说:“我不知道,但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你自己就不如别人呢?”
“不!我不是这样认为。”
“既然如此,就不是你能力不够,而是你走到半路就停下来,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一条不想前进的界限。”说到这儿,孔子抬起头来,对大家说:“你们都要记住了,许多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自己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自己给自己的能力划一条不够的界限。实际上呢,是他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如果,他能在最难的时候咬咬牙,坚持下来,知难而进,就一定可以得道了。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是!”在学员们的喊声中,子路的声音最大。
孔子满意地点点头,说:“就这个问题,呆会儿大家可以好好地讨论、讨论。我现在还有个治学的态度问题要讲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学无常师,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学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我们就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我们还要有一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坚守一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博学。”
孔子讲完课后,又教会学生一首新歌,然后随着大家一起合唱,一连唱了许多遍,直到自己烦乱的心,完全地溶进那优美的旋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