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固 守 精 神 家 园

我的家乡位于寿县安丰塘畔,一条大河横亘村庄西侧,终年流淌着清澈的河水,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民风淳厚。

我印象中的成人们,总是那样乐观豁达。尽管每天从事着繁重的集体劳动,每天的劳动所得仅值两枚鸡蛋钱,但成天乐呵呵的,上工下工哼着乡村小调,相互开着很有分寸的玩笑,整个田野都会染上快乐,这是何等的轻松与惬意,这是知足常乐者的精神家园。

贫困中的人们似乎更懂得怜爱和互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父辈们未必会唱,但却会做。那时候我家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逢年过节,大妈大婶大姨们总会匀出几根油条、几包粽子、两枚盐鸭蛋和一捧玉米花,笑盈盈地送到我家。在这温暖和煦的环境下,我一天天长大,懂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辈们崇尚“百善孝为先”,把“孝”字铭记心底,奉为祖训,对不孝之举从不提供生根之土、栖息之枝。记忆中的叔叔伯伯们,总能把古稀老人包括病榻中的长辈,不打折扣地赡养到最后一秒钟,不离不弃。只有单身汉大福叔例外,那年冬,他自己也患有疾病,便疏于对瘫痪老母的治疗和照料,次年春老人便谢世了,他不仅遭到乡邻们的唾骂,还险些被激愤的人们殴打,幸亏他两腿跑得快。

往事一桩桩一件件贮存在记忆的荧屏中,一打开,心中便充满温馨和感动,我以为这就是我心灵的家园,曾幻想过退休后重返故里居住,温习旧梦,然而,近几年的回乡,所见所闻却让我的心如铅一样沉重,茫茫然而不知所措。

这里的楼房一排排建起,房内却空****的,蜘蛛网和杂乱的枯叶交织在门窗上,一种凄凉和沧桑直透心房;昔日神采奕奕的父辈们,已到了被岁月收割的年龄,腰弯背驼还得经营两亩地,劳碌是必然的,还有孤独。心高气傲的余叔,数病缠身,久治不愈,而又怕拖累在外拼命挣钱的儿女,一根草绳把自己交付给另一个世界,尽管他身前曾撵打过不孝之子福叔;丢在爷爷奶奶身边的孩子,因缺乏有效的监护,稚气未脱即逃学、上网甚至加入少年不良团伙,沦为新一代的半文盲者不在少数;农村四十五岁以下的农民,绝大多数在外地打工,他们有些人丢弃了不该丢的诚实、纯朴、勤劳和善良,却吸纳了外面世界的虚伪、油滑、懒惰和冷漠,令人扼腕、发人深思……有人说,在工业文明的压榨下,没有净爽的土壤,没有湛蓝的天空,此话虽有失偏颇,但折射出一个问题:在物质极度丰富的今天,如何在物质与精神、金钱与道德、教育与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此社会课题已庄严的摆在人们面前。作为一介平民,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崇高、美好、善良的灵魂枯萎、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