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怎样从自由撰稿人到自媒体创业者

【采编手记】

自从《知音》《家庭》给作者支付千字千元稿费以来,围绕在“她们”身后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就不断壮大了起来。他们以写纪实特稿为生,有的甚至是夫妻上阵,一起写稿,一起参加知音的海内外笔会,一度过得十分滋润。

以下是一个网名为“蠢蠢”的自由撰稿人所写的自己生存状态:

我开始被国内纪实文学界所关注。许多报刊如《知音》《家庭》等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刊大报的编辑纷纷给我寄送样刊及约稿函,甚至有的编辑不惜千里迢迢来到山东,当面向我约稿。由于加强了与编辑们的沟通,我对于不同杂志的风格和用稿要求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使我写稿时能够有的放矢,命中率越来越高。

1999年初,我从本地电视新闻中获知一个女人伙同其情夫残酷杀害丈夫的故事,次日,立即骑着自行车跑了近20里路,找到住在周村北郊的受害人家属,进行了细致采访。当时,受害人的弟弟并不愿意接受采访,我拿出一粘二缠三磨的功夫,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唇舌苦战,终于说服了对方。次日我又赶到某县法院,通过关系详细阅读了该案卷宗。两天后,6000多字的纪实大稿脱稿完成,正好这时,《知音》杂志的一个编辑向我约稿,我当即邮寄过去。半个月后,编辑打来电话,称此稿已获通过。稿件能被国内第一大刊《知音》杂志采用,我内心的喜悦是巨大的,这不仅可以得到至少6000元以上的稿费收入,而且还将引起更多此类报刊的关注和重视。

果然,文章面世后,向我约稿的编辑更多了,甚至有的杂志聘我为特邀记者,为我外出采访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后6年多时间里,我先后在《八小时以外》《做人与处事》《幸福》《爱人》《打工》《女报》《南方周末》《北京晚报》《分忧》《华夏女工》《齐鲁周刊》《家长里短》《商界名家》《成都晚报》《重庆商报》《家家乐》《家庭之友》《中国老年》《中国女性》《莫愁》《企业家》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各类纪实文学70多篇,题材涉及婚姻、 情感、亲情、创业、爱心等诸多方面,有不少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时,我还参加知音《杂志》组织的各级笔会,让我走出国门,大长了见识。 从小痴迷于文学,痴迷于写作,更无数次幻想着做一个专业作家。然而 哪里又能想到,我竞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每天坐在书桌前,面对摊开的稿纸(2000年后则是面对电脑),一行行字写下去,我就如同在田地间收获着一粒粒粮食……

然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纸媒江湖已是日渐式微,很多自由撰稿人都在向自媒体人转变。一个人办个报纸、做个视频节目,已然不难,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微视频横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时下说起自媒体创业的励志故事,人们脑袋里总免不了会弹出两个案例,一个是程苓峰,一个是罗振宇。

前者一度爆得大名。无它,他打出了一个“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口号,然后实践之,首创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一条微信广告1万元,并在第一个月赚了20万。

靠几篇自媒体文章就活得逍遥自在,确实令人羡慕,虽说近来程苓峰没多少大动静,但他确实创造了一个自媒体神话。可问题是,骨子里呢?在创办个人自媒体前,他在《中国企业家》做过记者,在网易和腾讯负责过科技方面的工作,这份履历之下,其在自媒体创业初级阶段就打出公众号被几十家上市公司CEO关注,也就并不那么让人惊讶了。

第一个真正成名的自媒体(当时叫博客)木子美,其实也和后来者程苓峰、罗振宇一样,有媒体背景。

当然,这个背后并没有阴谋论的阴影。自媒体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写作社区,而木子美当年在网上爆红前,其实一直都在广州某报的小资专栏上,书写着自己在工作之余“有着非常人性化的爱好”。

对于当时的博客平台来说,全然百无禁忌,而各种真性情、表达方式更接地气的文字,也更容易获得网民的青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同一个人,在看博客时会为随意的文字风格点赞,却在看媒体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网络时,看到同样的文字,却往往会吐槽媒体风格不够严谨。

这其实是一种突破,更让大量的自由撰稿人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其实,很多早期自媒体的初始化之路也是如此走来。博客,成为一个最佳发声平台,而其中得声望最高的一部分人,其实也获得了另一个名字——意见领袖。

不加筛选的放任自流,最终败给了新浪博客采取博客自发、编辑推荐的采编模式。说白了,还是传统媒体那一套,编辑按照不同的行业门类,每天推荐一定数量的精选博文,而未获推荐的博客文章,尽管表面上已经“发表”,但其实没有推荐也就等于没有“登报”。

绕了一个大圈,其实又回归到了自由撰稿人等待编辑青睐的老套路之上。只是,这时候唱主角的已经变成了网络媒体。

以同样自媒体兴盛的美国为例,它们在最初以博客为自媒体起步形态之时,并没有演变出如博客中国、新浪博客这样的博客平台,各个博客其实就是意见领袖个人的主页,标准的独立博客模式,流量和关注均来自粉丝订阅,而非编辑推荐。

而在中国,即使进入到微博和微信这样走粉丝经济的时代,其依然依靠平台力量,需要平台加认证、给推荐,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捞到第一桶金。

让人想不到的是,原《知音》掌门人胡勋璧淡出知音集团后,马上有一家风投公司找上他,投资2000万元做了一个名曰“老家啊”的微信公众号,原《知音》的中层骨干杨俊枫随即跟随。他们要以内容为王再创传媒奇迹,只是将阵地从纸上转移到了网上。也许,一大拨的知音作者也将随风而来。

几年前早已转型的《知音》资深编辑张保平,曾一手洽谈和启动了知音传媒集团和今日头条的合作项目——知音头条客户端的建立和运营,并出任知音头条客户端运营总监。2016年,他又被北京京华时报新媒体中心重金挖走,出任京华时报新媒体中心运营总监,负责京华时报百度网盟等业务的内容市场运营工作。而正在从纸媒平台向新媒体平台转型的一大波《知音》杂志的编辑、作者团队,在张保平的带动下,一时间也成了各大网络平台和互联网运营公司眼中的香饽饽。北京一家主营百度网盟业务的互联网公司——飞华传媒公司,在准备打造自己的自媒体作者队伍的同时,也首先把《知音》团队作为自己自媒体主力作者团队的首选,准备签约一批《知音》编辑和作者,来作为自己公司在百度、今日头条等各大平台上开通的“百家号”、“今日头条号”等自媒体作者队伍的主力团队。

本人也有幸成为飞华公司“百度百家号”的签约作者之一。在一个“百度百家号”工作群里,发现大部分群友是我在《知音》工作期间的老作者、老同事,他们热烈讨论着网文如何赚取点击量、通过创造和运营优质内容,能拿到平台更高的分红收益。

也许自媒体创业的春天已经到来,但如何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是永恒的话题。做一个好的自媒体创业者,更需要扎实的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