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抓子谣
貌似简单的抓子,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同撰《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引自[明]刘侗、于弈正着《帝京景物略》,孙小力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这里面的“掷,拾、承”等,都是抓子的基本动作,传流至今。“丸”就是所谓“子”,以象木、白砾做成。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亦有描写:“宝玉遂一手拉了晴雯,一手携了芳官,进入屋内看时,只见西边炕上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
抓子游戏,男女咸宜,不唯中国有,世界许多地方都有流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武汉比较流行“抓子”,材料有碎石、沙包、果核,纸团,甚至汽水瓶盖子等,后来孩子们一般用沙包多,沙包系封口的小布包装沙(小米、谷糠)而成,比较柔软,适合于“撒、抛、接、赶”等动作运行。
武汉民间有多种玩法:
1、抛子—抓子—接子,从一次“抓一子”开始,逐次加至二子、三子等;2、将子全部兜在掌心,抛起,用掌背接子,再抛,以掌心接子,未接住者叫“炸子”,炸子归别人;3、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作山洞状,然后抛子,赶子进洞,再接子,此为“赶羊子”,这个动作还有个文雅的称呼叫“孔子过桥”;4、其他花样玩法。 鸡蛋壳,鸭蛋壳,各人抓子各抓各。抓鸡子,捉鸭子,赶倒羊子进洞子。
胡礼兴《黄陂古今谈》第496页记载的“抓子谣”就比较复杂一点:
马龙快,快三千。摇钱树,捡两子。一子落,熬汤喝。
马龙快,快三千。摇钱树,捡三子。二子落,熬汤喝。
马龙快,快三千。摇钱树,捡四子。三子落,熬汤喝。
马龙快,快三千。摇钱树,捡五子。四子落,熬汤喝。
五子飞,在一堆。五子落,一口呵。
抓子游戏的一种玩法。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渐次推进。第一次抛一子,抓一子,再接抛出的子,合计“捡两子”;第一次抛两子,抓一子,再接抛出的子,合计“捡三子”;第三次抛三子,抓一子,再接抛出的子,合计“捡四子”;第四次抛四子,抓一子,再接抛出的子,合计“捡五子”;“捡五子”时,难度较大,可用双手捧接,此为完整的一轮。抛子、接子,都有出错的可能,特别到后面,常弄得人手忙脚乱,招架不住,一般很难做完整套动作。
马龙,《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马如游龙为自比,形容自己动作敏捷。摇钱树是传说中的一种宝树,摇摇它就会落下金钱来,此处是“落子”的吉祥说法。呵,hō,呵进,吃,即五子一齐捧在手里。
抓子游戏,各地叫法不同,有“拾子儿”、“拾磨个”、“抓巴骨”、“拾石子”、“摸子儿”、“抓拐”等不同叫法,北方满族等少数民族叫“抓嘎拉哈”,“抛接子游戏”或“五石游戏”则是比较正规的叫法。有趣的是蔡甸索河一带把它叫做“打郎盔”,有歌谣云:
打郎盔,盔三颗,同年的,盔两颗,两颗乐,拣小脚,小脚小,一盘了。
选自《索河镇志》(武汉市汉阳县《索河镇志》编委会编,1991年10月,内部刊行)第464页。
郎盔:郎,戏剧行业膜拜的“老郎神”,原型就是大名鼎鼎唐明皇李隆基;盔,盔帽。明清时管唐帽的帽型,叫做“老郎盔”。黄旛绰等着《梨园原》“老郎神”条云:“今遗有唐帽,谓之老郎盔”。因抓子的“子(碎石、沙包、果核、纸团、沙包等)”多作团形,如帽子,所以将其叫作“郎盔”,打郎盔,就是玩抓子。盔三颗:一次抓、接住三颗“子”。一盘了:一盘结束,定输赢,了,了结。
抓子游戏的还有一种花样玩法,不在于抓接子的技巧和能耐,而是即在抛子、接子的过程中,按歌谣所唱,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做不好或者接不住子,就算失败。
一拍地,二拍胸,三打掌,四挖颗,五子连花线,六点中,七鼻子,八眼睛,九口张,十子连耳光。
选自李惠芳主编《中国民俗大系 · 湖北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76页。
一拍地:拍一下玩抓子的桌子。四挖颗,挖一下耳朵,六点中:点一下“人中”穴。十子连耳光:轻击一下对方的脸。至此,本次游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