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普通人眼中的温达常
——观《永远的旗帜》有感
观看专题片之前,温达常这个名字,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个劳模的代名词。那时的我,只知道他在襄北大地工作了38年,期间回家仅6次,退休后家境贫寒却从不张口让监狱给他报销医药费。那时的我,并没有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没有真正地解读这位劳模。
6月23日,在监狱招待所二楼,随着温达常先进事迹专题片《永远的旗帜》的播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肃然起敬。人们再次走近温达常,走近这位永远一顶耷檐帽、一身蓝布衣、一双解放鞋的省级劳模。
作为一名中队领导干部,他似乎对自己很苛刻:抽烟从不接他人的,只抽自己买的3角多钱一包的“红宝花”;回家探亲时也只是带几斤过年时中队分的绿豆和花生,从不带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家境贫寒,一家老小都靠他那点微薄的工资度日,可他却将工资晋级的指标让给了别人;当洪水冲垮家中两间土房时,他还特地在汇款单附言中叮嘱家人“自力更生,别给国家添麻烦”;在襄北监狱工作整整38年,未让家人来一次,未吃襄北一顿饭,未喝一口水;退休多年,家中仍一贫如洗,最值钱的竟然就是一台小彩电和一部电话机,不论是自己还是家人身体都不太好,可他在退休的17年里从不向组织张口报销一分钱的医药费……虽然难以置信,可这都是真真切切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温达常同志退休回家时,他的侄儿包括家乡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在外多年的中队领导干部应该带回几样值钱的家当,可除了随身衣物和立功奖章外,什么都没有了。
看到这里,你是否和我一样无法抑制内心的那份激动和敬佩呢?温达常同志的精神在当今这个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如果没有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品质,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试想,曾有多少共产党员在金钱和权利面前迷失了自我,忘却了人民所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忘记了自己在党旗下的誓言,以至于用贪婪的双手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了人民的罪人。而温达常同志却始终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用勤俭朴素、清正廉洁的品行来捍卫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温达常同志自1951年到襄北监狱工作,直到1989年退休返乡定居,整整38年只回了6次老家。或许有人会认为他不近人情,连他自己也说对母不“孝”,对妻不“爱”,对子不“仁”,可是又有谁能知晓他这“不孝”、“不爱”、“不仁”的背后包含着多少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赤胆忠心。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几十年为一日,早出晚归,没有节假日,每年的“三夏”和“两秋”期间更加忙碌。用他自己的话说,“队上干部才五六个,可犯人一百七八十个,多一个人总多一分力,我一天不在地里转转,监号看看,就感觉好像缺点什么。”对于一手带大自己的母亲在大寿和临终时,他却正忙于“三夏”工作而未守候在母亲身边。这种忘我地工作,把党的监狱事业始终放在首位,爱场如家的精神就是他对母不“孝”对妻不“爱”对子不“仁”却永不言悔的理由,是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生动诠释。
只有真正解读了温达常同志,你才知道在他的眼里,牺牲和奉献永远是一种光荣和品格。是啊,正如一句歌词所言“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在他是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的言语,看到的只是这种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觉悟和率先垂范、苦心育人的职业风范。正是如此,才使他永葆革命本色,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辉煌,使他是世人面前树立了永远的旗帜。
专题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时间,可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和震撼。今后,我们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怎样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是我们应重点思索的问题。在新的时期,我们不仅要有爱岗敬业、为国为民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还要有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注:温达常系襄北监狱退休民警,广东人,省级劳模,今定居家乡。2006年该单位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温达常活动,并拍有专题片。本文写于动员大会上观看专题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