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 作文的选材问题
课代表:刘老师,这一次讲课内容是什么?
刘老师:上一次,我们讲了作文就是写话,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那么,一个人每天想说的话很多,是不是都可以写进作文呢?不可以,必须有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最有意义、最能表达自己思想的话来写——这就是选材。作文选材很重要,它直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与得失。
课代表:刘老师,你能不能给同学们讲具体一点?
刘老师:好的。去年,浙江有一位同学给我QQ发来短信,说他要参加市里的作文比赛,有三个作文题他都想写:《绿叶的诉说》、《给杨利伟叔叔一封信》和《地理课上的风波》,而第三个作文题,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事:
……一次,地理老师讲到中国版图,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轮廓,然后问大家,中国版图的图型大体像什么?
同学们一时不知道像什么。
老师启发式地指着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形和渤海湾上的大连,又问:“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像什么动物?”
脑筋来得快的同学马上说:“像鸡头!”
老师很高兴:“对!像鸡头!”老师又进一步问,“那么,再联想到海南、新疆这些地方,我们中国地图整体形象像什么呢?”
同学们一起说:“像鸡!”
给我写信的这位同学,他觉得中国地图不一定像鸡,也有些像羊呢。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形和渤海湾上的大连,酷似一撮山羊胡。
他马上别出心裁地说:“像羊!”
地理老师听了有些不高兴,同学们一致说像鸡,你怎么一个人说像羊?就批评这位同学故意捣乱。
刘老师:这位同学心里觉得很委屈,他没有捣乱。大家想想,这三个作文题,如果是你,你会先写哪一个呢?我们用排除法来遴选一下好吗?《绿叶的诉说》,他只是看到一些小树被人摘去树叶,很可惜,心里就产生一种想法,想告诉人们,树叶不能摘。对他来说,这仅仅是一种感觉。《给杨利伟叔叔一封信》是夹叙夹议表态性的文章。而《地理课上的风波》是他深有感触的题材,他说中国地图像羊,老师批评他捣乱,实际上他并没有捣乱。说中国地图像鸡,仅仅是一种象征意念而已。说中国地图像羊,同样是一种象征性的意念,为什么说像鸡就不是捣乱,而说像羊就是捣乱呢?
我能猜出来,这位同学心里有好大不服,老师这么不公正的批评,他一定会记在心里。记到心里去的东西,是一种感受,对他来说,《绿叶的诉说》是感觉,《地理课上的风波》是感受,感受一般要比感觉深刻。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建议他写《地理课上的风波》。他写了,结尾几句还挺精彩,我念给大家听听:
“……中国版图像‘羊’,那是一只美丽的藏羚羊,它从青藏高原跑到北京,成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第四个,它将好运带到全世界……”
很简单的五句话,不但形象地描绘出祖国版图,又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与世界联系起来,作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个问题:为什么对题材感知度不同,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一样呢?说得通俗一点,有了感受的东西,说明它已深深地打动了你,已经触及到你的灵魂深处,这样的事,你想一时忘掉它,也已经是不可能的,只能靠时间来慢慢磨灭。相比之下,感觉到的东西,还是一种初始的、掠影的,心灵对它不具备很深的记忆,早上发生的事,说不定,晚上就记不住了。
所以,作文取材,一定要挑选自己记忆深刻的写,速记速忘,甚至模棱两可的东西,最好不要选进来做作文材料。
课代表:刘老师,我也常常被题材所困扰,有时,几个题材都想写,这个写一半,又想换另一个题材来写,结果一个也写不好,你说这该如何解决呢?
刘老师: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提笔要写作文时,几个题材会冒出来,怎么办?好办,当你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作文题材在一起打架时,你毫不犹豫地选择你最熟悉、最顺手的那一个来写,由心灵感受来做评判,看心灵感受倾向哪一个,你就写哪个。
课代表:谢谢刘老师!我来出两道思考题,请同学们记一下。
1、感觉与感受有什么不同?
2、面对多种题材时,你应该选择哪一个?
轻松时刻:趣味故事阅读
思维陷阱
说,从前有个老国王,经常爱给大臣们出难题。
一天,老国王叫大臣们陪他到花园赏花,来到一个水池旁边,老国王对水池看看,问:“你们给我说说,这水池里,一共有几桶水呀?”
大臣傻愣看了半天,没人答出来。
老国王不高兴:“哼!这点小问题,你们都答不上来,一群废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答对者,重奖!答错者,重打50大板!”
眼看三天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大臣们急得团团转,到了第三天上午,大臣们哭丧着脸,又一齐聚到池边想办法。
这时,水池那边的花丛里出来一个小男孩,往池子里砸石子玩。
大臣们烦极了,就一起哄那小男孩。
小男孩见大臣们的脸色很难看,就问:“老先生们,今天何事这等不快?
大臣们更烦:“少废话!赶快走远点!”
小男孩不怕,又问:“什么事?说出来,兴许我也能帮帮你们哪。”
大臣们气势汹汹:“你这个小孩,人小说话不小!”
一个大臣指着水池说,“那好,我先问问你,这个池子里有几桶水?”
小男孩对池子里看了看,说:“这不简单极了?如果这个桶跟这个水池一样大,池子里就有一桶水。如果桶有这个池了一半大,池子里就有两桶水……”
大臣们一听,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