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元年,长安已经换了皇帝。与罗隐同岁的先帝懿宗撒手归西,去世时,长安还在迎送佛骨的狂欢之中。而新登基的小皇帝李儇,年仅十二岁,大唐的气运,着实越来越让人担忧了。

不管嘛!不论如何,科举还是要赴的!当年十月,罗隐北上长安,继续为考进士铺路。这一次,他拜谒了一众高官,希望能得到切实的帮助。罗隐年过不惑,名声响彻四海,但科举方面仍无动静,实在着急。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罗隐长得着急。这次上京,罗隐专程拜见宰相郑畋,郑畋和郑家小姐都很喜欢罗隐的诗。郑家小姐还有意嫁给罗隐,只不过还没见过罗隐本人。郑畋也知道,女儿一读罗隐的诗,就要在自己面前夸罗隐,也趁着罗隐来访,让女儿看看其尊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郑小姐只是在帘子后面看了一两眼,就忘记了之前的“文字单恋”。罗隐在帘外不明所以,而郑小姐已转身回屋,再也不提喜欢罗隐这回事。

乾符二年(875年),罗隐一如既往地没中。但他已经习惯了,转身就离开长安,继续四处拜访。可这一年,盐贩王仙芝起兵反唐。必须说的是,家住山东的黄巢,也是一位如罗隐一般不得志的读书人。可黄巢并没有向现实妥协,读书无路,就干脆扛起了刀枪。

罗隐没有“上梁山”。尽管局势不算太平,这一年他仍然从长安去了南昌,又转移到了汴梁。北上之时,又见所过之处满目疮痍、尽是残破,更可气的是,这并不是起义军的所为,而是唐军的杰作。

四十四岁的罗隐忍不住了,直接写信斥责朝廷主将宋威,提出以下四点批评:

一、你有在认真打仗吗?

二、你的军队是土匪吗?

三、你对得起你的职务吗?

四、和前人比你算老几?

批评很尖锐,用处嘛……和罗隐考科举差不多。

尽管如此,当年秋天,罗隐还是到了长安。在资格考中,名列前十。高兴没多久,罗隐接到了两个噩耗:一、考试未如期举行;二、父亲去世了。不过,这一场没能如期举行的考试,一年后朝廷又给补上了,但结果照旧,罗隐没中。这两年,罗隐在长安认识了一个小老弟郑谷,罗隐“十举不第”,这个小老弟“六举不第”。郑谷最终考中进士,还留下了“郑鹧鸪”的美名。也正是罗隐没中的这一年,王仙芝被杀,其大旗被黄巢接过。黄巢转战两浙、福建,而老家的董昌、钱镠等人正在组织军队,对抗黄巢。罗隐不知,钱镠即将一战成名,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此时还在难过地赋诗,“控诉”二十年倒霉科举路: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

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偶兴》

是啊,失意人都不敢去曲江池游走,担心妨了得意人未来的好运。有人问罗隐,一会儿愤世嫉俗,一会儿汲汲名利,这不是打自己脸吗?罗隐赶忙摇头,说,自己根本的人生价值,在于著书立说、流芳百世,要不然编纂《谗书》干什么!自己拜访权贵,那是因为自己要生活,何况自己拜访的人,为人都还不差嘛!虽然自己现在考不中,但也不放弃,如果不考,就难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回报社会。中年的罗隐,倒是没有深陷考试危机,反而转为了清醒的孤高客、不屈的奋斗者。

黄巢的军势日益壮大,战火在各地燃烧。罗隐的诗中,真切地描摹着战争的残酷。虽然他依旧给权贵写诗,同他们交往,但比起早年的牢骚和盼望,此时更多了对时事的关心。他给汝州李刺史送行,希望刺史多关心被战火**的汝州百姓、谨修城防;当年秋天南下,听说黄巢攻打浙江的消息,罗隐为家乡的安危忧心忡忡。随着战争扩大,罗隐干脆到池州隐居起来,毕竟命最要紧。唐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黄巢入长安,僖宗仓皇西逃。李家“名场面”重现,末世的繁华一碰即碎。

尽管北方战火连天,南方仍然太平。鉴于时局动**,国家求才,罗隐决定和旧友顾云出去碰碰运气。他们来到扬州高骈幕府,这里有同在长安考试的旧交周繁,有新罗国的才子崔致远。上次过扬州,在一片烟火盛景中遇上了节度使李蔚,颇得对方赏识。这次过扬州,四海动**,满地荒芜,遇上的儒将高骈年老智昏,也并没有留自己的意思。反而是旧相识顾云,长得好看,又中了进士,颇得高骈喜欢。罗隐待不住,干脆又回到故乡去了。

高骈,字千里,世代将门,但能诗好文。“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就是他老兄的名句。高骈曾长期征战西南,抵御南诏、平定交趾,是晚唐难得的名将。可此时的高骈,迷信道教,身边围了一群道士。杀人场里走出来的高骈,如今只想在扬州这烟柳繁华地,搞些迷信活动,似乎阴功胜于军功,《道德经》胜于积德志了。这种颓唐和自满愈演愈烈,等到节度淮南,他已经进入了走火入魔的状态。黄巢兵兴,他认为招安是上策,简单派点儿人围追堵截,吓一吓就是了。他和朝廷说:“你看你看,我吓了吓他们,他们就归顺朝廷了,这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转身回府,继续炼丹!

广明元年,黄巢大军临近淮南,朝廷和麾下将士,都期待着高骈出征。毕竟,淮南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与流窜各地的黄巢一战,大有胜算。不过,高骈担心的不是黄巢,更不是朝廷,是周围的镇海节度使周宝、武宁节度使时溥。在他心里,他们随时对扬州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老儒将,变成了自私的神棍。他决定外事不决问占卜。占卜的结果当然是不可以打,而这个时候,高骈身边的道士吕用之补充说:“如果现在打仗,您将功高震主。黄巢迟早有灭亡的那天,您还是保全实力要紧。”

高骈听了,非常满意,这么会说话,不如多说点!很快,吕用之变成了高骈身边的红人,带着以张守一、诸葛殷为代表的江湖骗子、市井无赖,在高骈身边混吃混喝,参谋军事。

高骈按兵不动,固守富贵;黄巢一路北上,攻破长安,包括年轻的僖宗在内,天下人大失所望,都知道高骈变成了骗子。朝廷削夺了高骈的不少差事,帐下的将士离心离德。然而罗隐来到扬州,看到的依然是年老智昏、刚愎自用的高骈,丝毫没有悔改、反省或者警惕。

高骈当然不会用罗隐,因为他专心炼丹,且正在为朝廷的举动生气。更重要的是,吕用之当然不会用罗隐,因为自从把高骈“送”去修仙,吕用之就成了扬州的头号人物,甚至募起了私兵。这都是罗隐看在眼里的。罗隐第二次到扬州,看见一座巨大的“延和阁”拔地而起,金碧辉煌,铺玉雕画,异香扑鼻。当他知道实情,不由得嗤之以鼻——这是吕用之当年借宿过的一座破屋烂庙,一人得道,庙也升天了!

罗隐听说,高骈与宰相郑畋关系不洽,他听信吕用之造谣,以为宰相要派人来刺杀自己。高骈吓得半死,一代儒将赶紧向“仙术”求援,装扮成妇女模样躲了起来,张守一假扮成高骈。为了把戏演真,张守一找来猪血,洒满卧室,一派血腥场面。次日,高骈一看,果然有人来杀自己!赶忙拿出宝贝,犒劳张守一。

如果这只是听说,那么罗隐还有亲眼所见。人们为高骈建了一所祠堂,那当然要有石碑吹嘘高骈功绩。这块石碑忽然“人间蒸发”,不知所在。不一会儿有人报告:“是非自然因素,把石碑送到大街上了!”高骈觉得真神了!赶紧让人敲锣打鼓,迎接神碑。罗隐挤在围观群众中,看到石碑还动不了。吕用之让高骈写几个字贴上去,这块石碑又动了!

真的是神碑吗?不,这都是吕用之安排好的闹剧。第二天,扬子县官接到投诉,一位老太太家的耕牛夜里被借去拉碑,牛蹄都磕破了。

一代名将,堕落至此,罗隐无话可说。罗隐在高骈精心打造的后土庙里题诗一首,说高骈不顾百姓死活,自私修炼金丹,搞那么多有的没的,不过是自欺欺人。高骈大怒,派人追赶,罗隐早就溜了。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罗隐有一首《题延和阁》诗,精准预言了高骈的命运:

延和高阁势凌云,轻语犹疑太一闻。

烧尽余香无一事,开门迎得毕将军。

光启三年(887年),走火入魔的高骈被部下毕师铎杀害。毕师铎也是老迷信,说借高骈的人头,去安扬州的人心。这就是用“魔法”对抗“魔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