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四海升平,边疆基本安定,没有地方需要一个力气和才气俱全的诗人。“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暂时只是高适的幻想。三年“长漂”没有结果,只好回老家待着,继续种田、读书、交往名士。四十岁那年,高适到山东旅游,终于与杜甫结识,二人一见如故,私交甚笃。年正不惑的高适和年轻气盛的杜甫,目前只是诗坛好友,不会料到有一天还会有形如陌路的伤感。

这几年里,太平无事,高适也有了点闲钱,在淇水边购置了田庄,经常接受本地名流邀请,赋诗、宴会、旅游,诗也越来越多。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尚对武惠妃念念不忘,又为宁王李宪的死感到焦虑,为了祈求安宁和长生,于次年改元天宝。玄宗开启了晚年的狂欢,高适则在一场又一场游历中观望盛世。离中心远些,高适的眼光便放得近些,他来到滑州,发现这里的农夫要顶着不大好的年成,承担繁重的徭役与税负。不过,比起大漠、战争和个人经历,这些田间地头的真实感受在高适那里实在不多——有可能是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不愿意回首那些土里刨食的岁月吧。

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将李白“送”出长安,给了丰厚礼包,任其四处遨游。功名和神仙,是李白的心头大事,此时正好一路东去,访高道、拜名士。他来到宋州一带,专程到梁园参观。这里早已从名士云集的胜地变成一片荒芜。不过李白相信,历史靠新人创造,等自己转上一圈,回去还会是那个兼济天下的李白。而高适正好在宋州,二人相聚,喜不自胜。高适带着李白在宋州与朋友痛饮,到梁王的遗迹凭吊古今。李白在洛阳时,已经和杜甫约好,这一年要到东方寻访仙人,采集仙草。当年秋天,杜甫处理完家事,赶忙去与偶像团聚。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另一位前辈高适也在这里。就这样,天宝三年,三颗诗坛的明星正照耀宋州。他们醉饮酒宴,驰骋猎场。日后,小老弟杜甫还记得在酒馆里两人趁着酒兴,文采飞扬,自己在一旁脸红成一团,激动地望着他们在发光。

有人说,李白、杜甫、高适一起,愉快地找仙人,采仙草。不错,高适很欣赏李白的不羁。但高适更想找的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秋风萧瑟,何草不黄,高适辞别李白、杜甫,从愉快的聚会回归现实的名利场,继续打拼。他称赞李白,说李白是气势高昂的丈夫,天资不凡,以后必当青云直上。这个时候,高适自己也想不到,这段友谊会随着唐朝局势走向而改变,最终两人云泥分隔,再也不见。

各地旅游了一年多,高适接到大书法家李邕的邀请。李邕为人喜好文墨,做官又做得颇有闲钱,他曾作《鹘赋》一篇,描写高飞的鹘鹰,凌厉迅猛、锐不可当。高适一看,这不就是说我吗?赶紧跟着作了一篇,请李邕欣赏。李邕正在北海郡任官,某日想起高适,邀他到辖地坐坐。挺巧,李白和杜甫也在那儿。高适觉得,李邕心中还是装着自己的,便留在了北海郡,做李邕门下的清客。天有不测风云,天宝六年(747年)正月,李林甫派人杖杀李邕,看着这个七旬老翁惨死,高适心惊不已,门下李、杜等人也东奔西走,各谋前程去了。高适赶紧回宋州根据地,寻求新的出路。这年冬天,高适与董令望相遇,他临别给董令望塞了一纸绝句,竟永垂不朽。似乎,高适也有揣度命运的本事,这个冬天一过,他将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