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肌肤安慰

在安慰反应中,视觉、听觉、口唇类的安慰反应都是名副其实的“微”反应,而最大量出现的明显行为,是针对肌肤的安慰动作。这些明显的大反应出现的时候,行为人自己并不知道,具有宝贵的可解读意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侵袭,具有接受压力、温度、摩擦等触觉信息以及排出汗液等功能。适宜的温度、湿度、力度和频率会让人感到舒爽、温暖和安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组织和皮肤组织都来自外胚层。基于这种天然的“同宗”渊源,临床医学已经证明了心情不好会影响皮肤健康的事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这些物质会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例如,争强好胜、欲望强、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罹患神经性皮炎;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或者欲求不满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

相反,皮肤所受的刺激对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舒适的刺激能改善神经系统感受,疼痛、冷热等刺激会使神经系统产生负面感受和评估。

密布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的皮肤,可以传导大量的刺激返回中枢神经,舒适的刺激(如爱抚)使人愉悦,负面的刺激(如疼痛)使人警觉并立即做出相应调整以逃避这些刺激。同时,又因为中枢神经会反过来作用于皮肤(如前所述,通过影响内分泌和微循环实现),再加上长期积累起来的条件反射,神经系统还会客观上造成皮肤饥渴。这两个互相指向的互动关系,使人们学会了通过安慰皮肤来实现缓解神经系统的紧张和不适。

小的时候,母亲的爱抚不但可以使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还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大了以后与爱人之间的肌肤接触,是真心相爱的表达方式;老年时期,如果能够被子女或心理亲近的人按摩、擦洗,就不会变得孤僻和古怪,容易开朗快乐。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人们也会不自觉地遵循这样的规律做出相应举动。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当被测试人在接受讯问的时候,在接受负面刺激之后,会因为害怕失去利益或害怕受到惩罚,而出现担忧、恐惧、焦虑、尴尬或者愤怒的情绪。为了掩饰这种情绪的出现,被测试人往往会使用针对肌肤的安慰动作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3.4.1 头发和头皮的安慰

尴尬的时候常见挠头皮,实际上是针对头皮的安慰反应。

发型也是常常被用来做挡箭牌伪装的对象。谈话测试过程中,如果压力增大,不论男性和女性,都可能会通过整理发型的动作进行自我缓解。

女性还有一种独特的安慰反应,双手把脑后的头发束起,向后撩动,甚至重新整理一遍发辫,以缓解情绪,自我安慰。

这些动作看似是行为人注重自己仪表所做出的动作,却常见于发型和妆容并未有明显凌乱,甚至是毫无改变的情况下,这就非常值得注意了。如果整理动作连续频繁出现,则更具有安慰反应的特征,映射其慌乱的心理状态。

另外,整理发型、挠头发等动作,可以转移双方的注意力,使行为人不至于尴尬到不知所措的地步,有利于行为人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3.4.2 针对面部器官的安慰

第二类针对皮肤的安慰反应,集中于通过针对面部器官的抚触进行自我安慰。主要表现有,轻抚额头或脸颊、揉鼻子、摸耳朵、摸胡须、摸嘴、摸下巴、搓脖子等。

这些动作出现的最初阶段,是不经过行为人的皮质决策的,它们直接由大脑中相对低级的边缘系统器官组合控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控制。

头、脸、颈部与中枢神经的脑器官距离最近,且密布血管和神经(颈部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神经节点的必经之路)。针对这个区域的肌肤安慰动作,可以直接改变神经系统因受到负面刺激而产生的紧张,如果动作力度稍大,还可以缓解血压的上升,进而快速让自己从过激的反应中舒缓过来。与其他安慰反应所不同的是,这种安慰不光是基于暗示,还的的确确基于客观的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测试案例

故意撒谎对抗测试的下场

我们曾经测试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人。这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在测试之前我们没有关于这个被测试人的任何信息,连姓名这样的最基础信息都没有。这种没有事由、纯粹为了测试而进行的测试,术语称为“无因测试”。

测试开始前,临时设计了测试题目,因为是无因测试,所以题目都比较常规,比如抽不抽烟、喝不喝酒、恋爱经历和感受等。没想到的是,被测试人几乎每道题都有明显反应,其中很多在事后证明是他故意为之,是有心测试我们的专业水平的表演。

其中,针对是否喝酒设计了3道连环题目。

首先是:“你喝过啤酒吗?”

对方回答:“不会喝。”

追问:“不会喝不是合理理由,具体描述一下。”

对方抿了一下嘴唇,接着回答:“很小的时候喝过,太苦,不喜欢,所以不喝。”

需要说明的是,被测试人一般都会把自己定位于弱势,如果是说真话,内心充实而自信,没什么好心虚的;如果是说假话,则会潜意识里惧怕被拆穿,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测试人员的引导。

刚才的例子里,如果坚持说自己“不会喝”,是不会有明显破绽的。但是当我们给他一个引导的时候,他就顺着这个引导方向开始跑,跑着跑着就容易摔倒。

看到他开始沿着我们引导的方向跑步了,我们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深挖一下的。

于是接着出题:“请列举出3条A啤酒和B啤酒的区别。”A和B都是国内著名品牌,北方地区常见。

被测试人很费力地思考了几秒钟,开始尝试着说:“我不是很清楚,口味、价格和消费群体不一样吧,但都是苦的,肯定。”

其实,这道题怎么回答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受到压力,露出破绽。

假设是你在接受这个测试,那么你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1.如果你是一个喝啤酒的人,也知道这两个品牌,是不是已经开始思考二者有什么区别了?

2.如果你真的此生大部分时间都滴酒不沾,就算很小的时候喝过,是不是会直接说“不知道”?我想是的,因为你确实不知道,而且也不关心这个问题。

3.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喝酒的人,试图骗我说你不喝酒。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听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敢直接说“不知道”吗?尤其是在刚刚改过口的情况下。

所以,看到他如此应答,证明说谎行为已经比较明显了。

我们等他话音刚落,随即抛出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不喝酒的具体原因。”

安慰反应就在这时出现了。

这是心理不适感增强的表现。原因是,刺激源力度增大,让行为人为难了,一边要编造理由,一边又担心谎言被戳穿。

被测试人开始不由自主地挠脸,当然是轻轻地挠,但挠了很长时间(几秒钟)。在此期间,他不得不再次慎重思考,如何编造不喝酒的合理理由。

这一段挺长的故事,“挠脸”的反应只出现了一次,貌似不是重点。但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提问,使得刺激源力度不断加大,在被测试人感受到巨大压力和不适的时候,就会用这样的动作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尽管最初他是希望通过故意的对抗来干扰我们测试的。

题外话

说到这里就必须插入说明一下微反应心理测试的理想模式了。

微反应测试要想成功,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有效刺激。而有效刺激的设计,源自对被测试人的了解。相关信息了解得越充分,就越能清晰地分析出被测试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关心和厌恶的事情,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测试方案,而且能提前分析出被测试人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便于判断其是否说谎。

如果对被测试人完全不了解,测试也没有具体事由,我们把这种测试称为“无因测试”。

我们经常会被媒体和爱好者要求:“来呀!你看看我有没有在说谎啊?你能不能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啊?”在说话的同时,脸上还带有微微的不信和幸灾乐祸。这有点像在街头看到一位说相声的著名演员,粉丝就马上跑上前去说:“来啊,爷们儿,给咱说一段!”

建议,无因测试能不做就不做。

3.4.3 针对躯干的安慰

同针对面孔相似,行为人在感受到不适的时候,也会通过针对胸腹、手臂、大腿等躯干、四肢的安慰动作,例如轻拍胸口、揉肚子、摩擦大腿等,进行自我调节,试图挽回局面并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面部安慰反应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通常情况下行为人不会失控到去触碰和安慰面部,这往往意味着心理受到的刺激程度较大。

胸腹部分的皮肤虽然有衣服包裹,不太容易直接接受有效刺激,但是因为它们的内部是脆弱的内脏,长期进化的结果让这个区域的皮肤变得非常敏锐,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脆弱的脏器。因此,作用于这个区域的动作,也会产生良好的安慰效果。

比如害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用手轻轻拍拍心脏部位,潜台词是“不怕,不怕;没事,没事”,就好像会真的对心脏起到安抚作用一样。

有些被测试人会在紧张的时候,习惯性地按摩胸部(生气时安慰)或腹部(焦虑不安时安慰)来缓解不适,因为这一部分皮肤被按摩的同时,还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其内部脏器的运动和循环,从实质上改善身体状态,最终改善精神状态,实现安慰效果。

针对躯干和四肢的安慰反应,则更加常见,不易“丢人”,这也说明此类反应更加隐晦,映射的心理状态可能没有出现面部安慰的时候那么严重,也可能是因为行为人的自我抑制和掩饰更加严密。

3.4.4 衍生的皮肤安慰

上述安慰反应还能衍生出大量的不同形式,大都是减轻或者变形反应。常见的有:捂住或抓住项链的吊坠;用手调整耳坠(耳钉),如图3-32;调整一下自己的领口(或者领带)。

直接针对胸腹皮肤的安慰动作还有一些隐晦的变形动作。如抓住衣领或者胸口的衣服,前后抖动几下做出透气的动作,客观上会引起衣服包裹住的身体周边空气的微循环,敏感的皮肤对气流的轻微刺激产生舒适反应,减轻紧张程度,同时还可以降低因血液集聚而升高的体温。

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出现在一个关键问题之后,则具有重要的挖掘价值。一方面,这些事情可以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跳离强烈的负面思绪;另一方面,这些反应也可以客观上舒缓紧张的神经。

此类反应变化繁复,不胜枚举。但是,这些反应具有两个统一的特征:第一是与表达的内容无关,属于“多余”的动作;第二是这些反应都能起到生理抚慰的作用。具备这两个特征的小动作就是安慰反应,其本质是用生理舒适调节心理不适,试图挽回不利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被测试人都会频繁出现这样突兀的小动作。

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多余动作,使观众看到的是他/她的角色和情绪。表演训练,就是一种专业训练。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在面对观众表演节目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小动作,也就是我们说的微反应,这些动作能舒缓其紧张的神经状态,让自己自在一些。因此,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接受测试的时候可能小动作很少。

3.4.5 针对手部的安慰

手部的神经末梢非常发达,而且更具挑战性的是,手做出的很多动作,本身具有合理的意义,所以对手部的动作分析难度最大。

手指是最精巧的器官,可以做出非常复杂的动作组合就得益于此。手背的皮肤也同样异常敏感。因此,在精神紧张的时候,频繁出现的另一种典型安慰反应,就是手和手之间摩挲。比较常见的动作是搓手,常见于无措、焦虑,如图3-36和图3-37。玩手指,如大拇指相互绕圈摩擦,其余八指交叉,常见于思考性焦虑和难以取舍,如图3-38和图3-39。用手指摩挲手背,常见于恐惧、不安。

综上所述,如果被测试人在面临负面刺激的时候,出现了前面提到过的种种皮肤安慰行为,那么这个负面刺激源则显得格外重要,具有继续挖掘和分析的价值,也许能够成为获取真相的关键线索。

特别要注意,前面提到的动作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被认定为安慰反应,从而作为说谎的证据。千万不要死记硬背和机械套用,认为一摸脸或者一搓手就表示当事人在说谎。很有可能整理发型是一个人的习惯,或者他认为整理领带的动作很酷。判断这些动作是否属于应激微反应,要遵循整个测试情境,特别是观察动作是不是在受到负面刺激(如比较有力度的问题)之后出现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不同于被测试人的基线反应(习惯和非刺激动作),才能确认是否有分析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