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微表情辨谎的原理

一旦真实情绪产生,一定会有所表露,当然不一定仅仅限于面孔表情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姿态(详见《微反应》一书),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来进行判断和分析,最终接近真相。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什么都分析。你能够在别人脸上看到的表情,很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假表情,或者是训练有素的“壳”,分析这样的表情只能让自己“奋不顾身地跳进别人特意挖好的坑里”。我们需要分析的,只能是在有效刺激之后引发的生理表情和情绪表情,绝不要分析社交表情。

3.5.1 生理表情、情绪表情和社交表情

人类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生理表情、情绪表情和社交表情。

1.生理表情

生理表情包括舒适、疼痛、关注和失神四大类。这四大类表情完全由生理刺激引发,形态明显且具有同一特征。当然,它们后续都会引发相关的情绪。

(1)舒适

当刺激源引发生理舒适的时候,人会闭上双眼,且闭眼的时候眼球上翻(在闭眼的时候能够看到这一动作)。同时,眼轮匝肌眶部没有用力挤压。

在此过程中,眉毛可能不动,也可能轻微上扬,顺带提上眼睑(但眼睑仍然处于闭合状态)。眉毛的动作幅度与舒适度(享受感)成正比。

如果刺激源力度很大,比如大音量、快节奏的音乐,或重口味的美食,或强刺激的气味、触觉,会引发眉头向上扬起的形态,同时配以上下嘴唇向内被牙齿同时咬合的动作。这一种舒适表情的本质是需要抵抗的悲伤,是由生理痛苦所间接引发的舒适享受和过瘾。眉毛扭曲的程度越大,嘴唇咬合的力度越大,越享受。

通常伴有深吸气。

(2)疼痛

当刺激源超越某一分界值,大脑接收感觉器官信号并评估为伤害性感受时,就会产生疼痛表情。身体上,深吸一口气,同时肌肉绷紧进行抵抗和防卫。脸孔上,由眼轮匝肌眶部和睑部同时发力,将眼睛闭合,形成强烈挤压褶皱。疼痛的程度与闭合幅度成正比。除非是无法坚持的疼痛,否则大部分程度的疼痛都会保持眼睛不完全闭合,这也可能源自自然界中猎物被撕咬时,仍然抱有抵抗和逃脱的意图而留存下来的形态特征。

在剧烈收缩肌肉闭合双眼的同时,疼痛表情还会存在三个特征:咬牙、水平咧嘴和上唇提升、下唇下拉。上下牙在咀嚼肌收缩时用力咬合在一起,咀嚼肌隆起。提上唇肌组向上提升上嘴唇,降下唇肌向下拉下嘴唇,所以上下牙都会露出来,且越疼痛露出的面积越大。颈阔肌面部收缩,将嘴角保持在水平位置,与提上唇肌组和降下唇肌形成平衡,使嘴角呈水平方向向两侧拉伸。颊肌收缩,与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组共同作用,将脸颊的皮肤挤压堆起,黑眼球下半部被下眼睑遮挡。

通常,伴有深吸气。

上述两种生理状况所引发的表情,形态一定是极其饱满的——非常爽的享受、非常难受的痛苦,以及非常纠结的复合形态。例如,吃到美食或听到美好音乐的享受表情,用力拔河或者受伤疼痛的痛苦表情,以及没有负担和伪装的性**的扭曲表情。

这两类表情还会出现在很多情境当中:

舒适:适度按摩时的享受,小酌微醺的美妙,疲惫时洗热水澡的温暖和松快,等等。

痛苦:刺骨的寒风引发的表情,滚烫的开水泼洒在身上激发的表情,全力冲刺800米之后难以呼吸的表情,内心的痛苦无处宣泄的忍耐表情,等等。

复合:重度按摩时的表情,文身时的表情,唱重金属摇滚乐时的表情,等等。

更奇怪的是,这三类表情形态非常相似——眼睑闭合,眼轮匝肌收缩,颈阔肌收缩导致嘴角向两侧水平方向拉伸,降口角肌收缩导致嘴角向下拉伸,降下唇肌收缩导致下嘴唇下移。这样的表情,大家随便参与一下或者观察一下上述情境中的人们的面孔就能看到。每一个表情都能比较直白地映射行为人的真实感受和认知评估,因为这是由他们的生理状态改变引发的表情。

(3)关注

关注表情的两个特点是:皱眉+眼睑的被动运动,视线对刺激源的关注。视线的关注是非常容易获取的指标,但是,皱眉+眼睑的被动运动很容易和厌恶或者愤怒表情的眉眼组合混淆。

当厌恶的时候,眉毛皱起的同时,眼睑闭合的运动幅度会比被动运动值更大(本人基线低于3/4),尤其是下眼睑也会向上运动,虹膜露出中段,同时多伴有上唇提升。

当愤怒的时候,眉毛皱起的同时,眼睑不是仅仅随着压力下移,而是会在外侧向上下分别扩张。同时,多伴有上唇提升。

(4)失神

失神表情的两个特点是:上眼睑自然垂落至瞳孔上边缘位置,视线凝滞。凝滞和关注略有不同,一是没有对焦,二是有可能会有运动,但一定是随着头部(面部)的转动而产生的随动,不会是主导运动。如果出现扬眉动作,同时上眼睑边缘还是停留在瞳孔上缘的位置,那么就更加可以确定为失神。失神一般出现在沮丧、醉酒的时候。(详见本书第10章)

2.情绪表情

情绪表情的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器官形态组合特征。微表情也符合这些特征,只是形态幅度和持续时间上比较微小,容易被人所忽略而已。

人类拥有六类基础情绪。非常多的科学证据表明,人类的情绪表情可以跨越地域、种族、社会、教育、年龄、性别等差异而具有同一的特征,它们依次是: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

这六种基础情绪有很多程度相对较弱的变种,列举如下:

惊讶就是惊讶,鲜有变种;

厌恶的变种可以包括恶心、反感、讨厌、鄙视、不喜欢、轻蔑、不屑一顾等;

愤怒的变种可以包括急眼、生气、暴躁、发脾气、不高兴、严肃、威严等;

恐惧的变种可以包括害怕、担心、忧愁、不安、惶恐、尴尬、忧愁、顾虑、忌讳等;

悲伤的变种可以包括难过、沮丧、低落、失落、愧疚、后悔、无奈、委屈、郁闷等;

愉悦的变种可以包括满意、得意、开心、喜悦、兴奋等。

这些情绪表情的具体形态就是本书的重点,将在后文对应的章节中进行详细的探讨。一旦掌握了相应的表情形态特征,就可以准确地得出情绪属性。情绪属性对于判定谎言和行为人的真实认知与感受至关重要!

3.社交表情

社交表情是在意志的主导下所刻意做出的表情,其目的是辅助内容表达,让对方理解或信任自己的意图。所以,社交表情只能表达其社交意图,而无法用来判断其真实认知和感受。

由于从小在各种社交情境中的观察和模仿,再加上很多以情绪表情为蓝本演变为约定俗成的表情表达,人们会使用大量社交表情来进行辅助表达。

社交表情有两大特征:一是没有刺激源作为前提,是行为人主动做出,且其表意与语义匹配;二是多为单个器官的运动,或者多个器官的运动组合,却不能同步,且幅度不相匹配。简单地说,社交表情是故意做出的不标准的情绪表情,因为是没有情绪的故意仿制,所以做不到真正的情绪表情那么标准。

比如,故意扬眉,只眨一只眼睛,抿着嘴笑或者嘟着嘴唇但眼睛却没有动作,只有撇嘴一个动作,等等。

社交表情千差万别,且都是行为人刻意为之,不能作为分析真实情绪的依据。最夸张的社交表情,大概可以用“挤眉弄眼”四个字来形容。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人在挤眉弄眼地表达着某种“诚恳”,你会不会用认真的心态和细致的技术来分析他的表情?

可惜的是,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机构中,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能弄清楚社交表情和另外两种表情的区别,更多的研究恰恰是针对社交表情的识别和分析,已经面世的表情识别软件,也只能识别故意表演出来的表情,对单一微小的表情几乎不能识别,对复合的微小表情组合就更加无能为力。这在逻辑上做不到基本的自洽,是非常让人唏嘘的状况。

4.错误的研究范例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希勒尔·阿维泽尔(Hillel Aviezer)等人,在2012年11月30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科学》(Science)上。此文的观点是,如果缺乏相应的身体语言,人们其实无法单纯通过“察言观色”来准确地判别他人的心情。

此文一出,引起一番轰动。因为是发表在顶级科学刊物上的研究成果,被很多人认为“理所当然”是正确的。更有甚者,一些科研机构开始利用此文吹捧自己、打压对手。一篇供学术同行进行评议的“一家之言”,成了权威和武器,很是热闹。

这项研究通过Google选取了专业网球运动员在赛场上**时刻的照片作为实验素材,探究被试在辨识真实而强烈的人类表情时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因为在顶级职业网球赛事中,运动员在关键赛点上的表情往往会由于强烈的情绪而扭曲。

介绍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此文的本质是一篇关于表情识别的研究,而非针对微表情的分析和推导研究。二者都占了“表情”的字样,但其研究内核和研究方法却千差万别。

该文通过实验发现,观看一张张完整的运动员手抓球拍站在赛场上的照片,被试可以轻易辨别出他们的情绪,但若隐去运动员的身体,只留一张张纠结的面孔,参与实验的被试却无法确定他们的情绪究竟是高昂还是沮丧。若仅仅隐去运动员的脸部,保留其身体部分,人们还是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们此时是得分还是丢球。更有趣的是,研究者移花接木,将照片中的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和性**者等不同状态的人进行头身分离、互换面孔,结果发现,同一张面孔的表情被识别为积极还是消极,完全取决于它安在哪个身体上。

由此,文章得出结论,人们错误地认为关于情绪的信息来源于面部,而事实上身体的表达才更容易让人准确把握行为人的情绪。

这项研究其实和微表情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表情识别,也是针对最剧烈的表情的识别研究。但因为它的“杀伤力”略大,所以我们会明确指出这篇否定表情判断情绪效力的文章存在如下谬误:

(1)单向表达不应作为研究素材。如何能保证赛场上的运动员所流露出的“强烈的表情”没有表演成分?越是商业化的赛事,运动员们需要表现的东西就越多,因为牵扯到很多商业利益。无论表现得高傲还是谦卑,无论是艰难还是轻松,理论上都存在“表演给观众和赞助商看”的可能性,不应作为识别和分析真实情绪的研究素材。当然,用体育比赛中的画面来进行研究,比用公开演讲更加靠谱一些,因为激烈比赛的时候,人的确会减少对社交行为的控制,但绝不意味着就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你完全没有办法证明这种表情到情绪的对应关系。即使假设运动员所做出的表情都是没有任何杂质的,那么它们就应该归属到生理表情的范畴里,三类生理表情形态本就具有大量交集,分辨不出来是正常的。这是对研究对象不明确而导致的错误结论。

(2)能够在性**的时候拍摄录像或照片的人,在出现性**的时候是什么心态?完全自然的投入和享受吗?会不会夸张或者抑制?这样的素材怎么能够用来作为替换比对的研究对象?针对这种比对的识别数据没有任何说服力。

(3)作者认为他们所比对的几类表情——兴奋、痛苦、性**等——使得被试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进而推导认为,连如此饱满的表情都难以识别,更何况是那些普通的表情呢?但其实作者仅仅是研究范式符合规则而已,而对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基础了解。

所以,该文作者比对的看似差别很大的样本,其实都是具备相同形态特征的生理表情,被试识别度低也是很正常的结果。据此认为表情不能有效传递情绪,则是无知者无“谓”的表现了。

真正研究情绪和微表情的机构,应该对这篇Science上的论文加以批评,因为它连最基本的表情分类都无法弄清楚就贸然下结论。可惜,更多的机构和学者个人还是以引用和供奉为主,这一怪现象值得深思。

3.5.2 微表情破解“为什么要说谎”

综上,人们的面孔上动态显示的表情可以分为三类,如图3-4所示。

图3-4

一旦你能够看到生理表情、情绪表情和社交表情之间存在矛盾,或者生理表情和情绪表情所代表的意义与行为人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矛盾,就可能意味着对面的行为人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

不过,知道是否说谎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知道为什么说谎才是非常重要的分析目标。

在《微反应》一书的最后一章,我们详细探讨了为什么心理应激微反应可以辨谎。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说谎?

说谎行为是“认知与表达不同”的概括。要想确定一个表达是谎言,必须找到和证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与其表达内容不同,这就是辨谎的内在逻辑。“认知”和“表达”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并且必须存在矛盾,谎言才存在。

找到了认知和表达的矛盾,就找到了谎言。

1.情绪的本质

情绪的本质是动物进化出的一种生存机制,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不断积累和强化。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或者产生愤怒并决定战斗,等等。情绪机制是动物对外界刺激进行认知和评估后,所产生的行为驱动力。它有着最简单的逻辑,就像最直爽的莽汉一样,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根本没有顾忌。

因此,每一种情绪都有着特定的作用,注意,是对人的“原始状态”有着特定的作用,而对于现在生活在复杂社会规则下的人的决策,则往往没有积极意义,因为社会规则的本质是制约。所以,我们通过了解情绪的作用机制,可以逆推行为人的认知评估和感受。

◆惊讶,是意外且关心,希望加强信息搜集;

◆面对负面刺激,先判断一下实力比对;

◆刺激源不如自己的,厌恶地远离或驱赶;

◆刺激源和自己差不多厉害的,愤怒地进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刺激源比自己厉害的,恐惧地逃跑或躲藏;

◆刺激源已经造成损失且不能挽回的,就此放弃努力;

◆如果面对的是积极刺激,那就愉悦甚至高兴得兴奋起来。

动物们进化出的这种简单机制,就能保证它们适应环境并生存和繁衍下去。人类仍然保留强有力的情绪机制,情绪一旦产生,可以引发强大的行为驱动力,包括对社交行为的干预。所以具体到表情上,如果你看到行为人的面孔上出现了某种情绪(微)表情,则意味着对应的情绪已经产生,在谎言模型中,情绪所代表的认知评估和感受就是“为什么说谎”。

例如,最常见的一组对话如下:

“你怎么最近老是躲着不见我呢?”

“哪有!你现在是老板的得力助手,每天忙到脚朝天,我是不敢打扰你。”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我们把对话的直白程度提高,但从语言就已经可以判断出个大概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类型的对话可能会更加隐晦,从字面上无法判断其真假。这时,如果对方出现了厌恶类的表情,则说明他是因为“看不上”而不想见你;如果对方出现了愤怒类的表情,则说明他是因为“利益被威胁”而对你有敌意;如果对方出现了恐惧类的表情,则说明他是因为“实力差距”而不敢招惹你;如果对方出现了悲伤类的表情,比如无奈或者沮丧,则说明他已经心灰意冷于现状;如果对方出现了愉悦类的表情,则说明他在替你考虑,不想给你添麻烦,希望你越来越好。

同样的言语,配以不同的情绪动力,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识别行为人的表情来判断原因,而不是仅仅听他说的话。

2.情绪的顺序

在研究人类基本情绪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基本情绪有过很多种分类,获得最广泛认同的是本书所采用的六类: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

保罗·埃克曼是前辈学者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位,也是奠定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学者。他通过自己的实证验证了达尔文先生的一个远古猜想:人的情绪是具有共通性表现的。这六种基本情绪分别是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保罗·埃克曼先生的原著当中还包括第七类基础情绪,叫作轻蔑,但后期也自行订正为六类。

这与我们的观点相同,轻蔑应当是厌恶类情绪中的一种极端表现,因为二者本质相同。

六类情绪之间其实是有内在的顺序的,其排序依据是行为人受到刺激之后的认知评估,也就是把刺激源与自己的“实力”进行比对而产生的不同结果。

惊讶是中性,因为那一瞬间还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判断出是负面刺激之后,不如自己的就厌恶,跟自己差不多的就愤怒,比自己厉害的就恐惧,已经造成损失且无法挽回的就悲伤;

判断出是积极刺激之后,符合预期的就满意,超出预期的就得意,大大超出预期的就开心。

按照这个顺序来理解情绪和刺激源之间的关系,就能特别准确地把握行为人的心理状态。

3.情绪和表情的因果逻辑关联

情绪的产生和刺激源之间存在完整的逻辑关联,这个逻辑关联就是行为人对刺激源的认知评估。

首先,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肌肉的运动和面部器官形态的改变,这些运动和形态变化具有共通性的规律,因此可以得出行为人所产生的情绪属性和程度。之所以判断应激产生的情绪表情是准确的,是因为情绪表情的每一组肌肉运动和形态都有原始的生理意义,是进化生存需求所致。

然后,每一种情绪都对应着一类认知评估和感受,这就是行为人内在的主观判断,对刺激源的判断。

所以,不论行为人用言语和其他的社交行为表达的是什么,他的应激反应中包含了重要的信息,他的微表情所映射的真实认知和感受,能够帮我们做出最为准确的判断,结合与刺激源之间的因果关联,就能破解很多行为人“不能说或者不愿说的秘密”。如图3-5所示。

图3-5 通过表情分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