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威崛起

苏威又是何许人?按照史书记载,苏威出身于关中大族武功苏氏。他的爸爸名叫苏绰,是当年第一批支持宇文泰的京兆大族。宇文泰初到关中,曾经问苏绰应该怎么治国。苏绰经过深思熟虑,起草了“六条诏书”,就是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所谓先治心,就是要想治理国家,先要管好自己。

所谓敦教化,就是治国要从教化开始。

所谓尽地利,就是既然到中原地区来统治农民,就要搞好农业问题。

所谓擢贤良,就是管理国家要选拔人才,往深里讲就是一定要寻求汉人知识分子的合作。

所谓恤狱讼,就是要用法律治理国家。

所谓均赋役,就是不要对百姓进行过于残酷的超经济的剥削,要有一个稳定的剥削方式。

这六条原则其实就是中原地区积累千年的政治伦理和施政原则的总结,宇文泰大开眼界,马上颁行天下。这就是西魏时代赫赫有名的“六条诏书”。宇文泰还给自己留了一份,贴在座位旁边,随时提醒。

苏绰不仅有卓越的政治眼光,还有实干能力,是一个财政专家。他创立记账法,编写预算,帮助宇文泰理财。

要知道,宇文泰他们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固然弓马娴熟,深沉勇敢,但是,他们对汉人社会缺乏了解,缺乏长远的治国理念,更不擅长复杂细致的管理方法。所以,苏绰的这些贡献对于他们来讲极其难得,宇文泰甚至下令,谁要是不会背“六条诏书”、不会记账法,就不能当官。

大统十二年(546),苏绰病逝。归葬乡里时,宇文泰扶棺痛哭,说:“尚书平生为事,妻子兄弟不知者,吾皆知之。惟尔知吾心,吾知尔意。方欲共定天下,不幸遂舍我去,奈何!”苏尚书平时做的事情,有些他的妻子、兄弟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只有他知道我的心,也只有我知道他的意。我本来是想和他一起共定天下的,没想到他中途弃我而去,奈何,奈何!这是对苏绰多么大的认可啊。

苏威在这样的政治世家长大,从小也是颇受瞩目。北周初年,权臣宇文护专权,就对苏威颇为垂青,希望他能为自己服务。

怎样笼络这个年轻人呢?宇文护干脆把女儿嫁给了苏威。宇文护在北周的位置堪比西魏时期的宇文泰,苏威会不会像他爸爸那样选择合作?苏威考虑问题可没这么简单。他觉得,时代在变,宇文护未必长久得了。所以,苏威虽然没有拒绝这门亲事,但也没有到岳父的手下任职,而是摆了一个最最清高的姿态,带着新娘子到山寺隐居读书去了。这样一来,宇文护倒台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到牵连。

苏威这么有政治头脑,北周武帝也很赏识他,多次让他当官,但是,苏威好像是决心清高到底了,每次都推说自己有病,就是不接受。这就好比高卧隆中的诸葛亮,越清高,就越有声望;越有声望,也就越清高。

隋文帝杨坚刚刚当上北周的大丞相,高颎马上就把苏威推荐给杨坚了。杨坚求贤若渴,赶紧拜访苏威,跟他聊了聊天下大势,真是惊为天人,心里暗暗地把他当成自己的佐命大臣了。可是,就在杨坚即将改周为隋之前,苏威忽然连夜逃跑了。

跑到哪里了?一打听,原来苏威回老家种田去了。这么一个人才怎么能让他跑了?高颎立劝杨坚派人去追。可是,杨坚想了想,这是不想参与改朝换代的事。别追了,还是等事情都定下来再说吧。

此刻,隋文帝成功改朝换代,马上征拜苏威为纳言,兼任度支尚书,也就是户部尚书,主管经济。苏威这次也不再推辞,欣然出山了。

讲了苏威这么多故事,分析一下,苏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威其人,有三个特点值得重视。

第一,谨小慎微,不愿意卷入任何灾祸之中。所以,他既不想参与宇文护专权,也不想参与杨坚改朝换代,属于遇事就跑、明哲保身型人物。

第二,注重名节。苏威不愿意卷入宇文护和杨坚的活动,除了谨慎,还因为他爱惜自己的名誉,不愿意参与这些不符合传统礼法的活动。能够占据道德制高点,也是他当时受人尊重的重要原因。

第三,头脑清楚,渴望建功立业。这从他在杨坚改朝换代成功后,马上接受任命,出任宰相就可以看出来。苏威非常清楚当时的政治形势,也看好杨坚作为开国之君的非凡能力,在内心深处,他愿意辅佐这位明主,和他一起建功立业。所以,该出山的时候,他自然会出山。

把苏威这三个特点放在一起,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人可能有点闯劲不足,但是心思缜密、头脑清楚,非常适合当大臣。隋文帝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对他也是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