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子词典成为你的阅读辅助工具

近年来,日本人中用电子词典的人也越来越多。

被认为是日本第一台电子图书阅读器的“索尼读书器”——“Data Discman”(DD-1)发行于1990年。现在就连智能手机都能读书,还出现了其他各种类型的读书器。虽然我现在还没怎么用上电子书,但我在查一些资料时已经使用了——比如“青空文库”(1)中福泽谕吉的《文明论的概略》是怎么说的;夏目漱石的那篇文章在什么地方等。电子书有着随时随地都能查阅的便利性,实在是很不错的创意。

尽管如此,说到真正的“读书”,我还是觉得已经习以为常的纸质书是最好的。把它捧在手里有种亲近感,而且不太伤眼,能让人沉下心来阅读。

意大利哲学家、小说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和法国剧作家让-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ère)的对谈集《关于行将灭绝的纸质读物》(阪急交通出版)的序文以下面这段话开始:

“这个将毁灭那个。书籍将毁灭建筑!”

这句维克多·雨果的名言,出自《巴黎圣母院》中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副教主克洛德·弗洛罗之口。不过建筑物大概不会灭亡吧,它会丧失掉变化了的文化的象征作用。“与建筑艺术相比,思想化为书,只要少量的纸张、少许的墨水、一支鹅毛笔。那么,人类智慧舍弃建筑艺术而拥护印刷术,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我们并没有毁灭石头的《圣经》即大教堂,而雨果所说的“这是智慧的蚁巢”“人类各种想象力好像金色的蜜蜂,带着花蜜纷纷飞来了”,也就是说,首先是随着手写书的出现,继而印刷品书籍的出现,建筑在中世纪末叶突然变得极其零落。与建筑艺术相同,即便电子书代替了纸质书并且来势汹汹,我们也几乎没有理由将纸质书从家中扫地出门而不再读它。因此,“电子书”不会毁灭“纸质书”。

序文中还写道:“书籍是终极形式,业已形成。”

例如,吃饭时使用的勺子的形状已经得以完善,即便你想要改良也很有限。纸质的书也与之相同,没有大幅改良的余地。

进而,序文中指出:

我们还能读到5世纪前印刷出来的文章,而电子盒带、仅仅数年前使用的CD-ROM等已经既无法读也无法看。当然,如果在你家的地下仓库里还收藏着老式电脑的话则另当别论。

这就是说,尽管硬盘的大幅进化导致新的储存媒介不断出现,但令人意外的是,越是新的东西丧失其功效的速度越快。与新媒介相比,书籍有着不会过时的强大之处,我对这一观点当然深表赞同。不过,话再说回来,电子书今后无疑将得到更大发展。数以千计、万计的书籍收录在一台读书器中,这不得不说具有颠覆性的意义。

最终,电子词典等工具得以普及,它们都是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工具。现在,电子词典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必需品,已经到了不用它生活就会觉得不方便的程度。

我用的是卡西欧生产的“EX-word”,一台电子词典中收录了《日语大词典》《广辞苑》《大辞泉》《大英百科词典》An Encyclopedic Supplement To The Dictionary For The General Reader等。

这台电子词典还具备链接功能,例如,想要详细了解在《国语词典》中已经查到的词,可以链接到《日本历史大事典》,再进一步链接到《大英百科词典》,一个接一个链接下去,从而一口气将关联知识一网打尽。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可以说电子词典在用于查资料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如果要学习查找资料的基本技能,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是使用纸质的词典为好。但是,到了真正开始使用词典的阶段,电子词典的效率不是纸质词典可以同日而语的。

我为家人每人配备了一台电子词典用于学习。大家在看电视新闻时遇见不清楚的概念也会立刻查电子词典。例如,电视新闻中报道“埃及革命”时,家人便从电子词典中检索“埃及”一词,详细了解与埃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当然,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检索也能获得大量信息,但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水准参差不齐,被错误信息误导的概率很大。与互联网相比,电子词典上的信息具有社会公认的准确性,信用度很高。基于上述的理由,我越来越切身体会到,时至可称为“一亿大检索时代”的当今时代,电子媒体具有强大的能量。只是,我们不能忘记,“检索”与“读书”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

读书是塑造自己的行为,它与自我成长有关,与此相对,检索只是在自己的外部接触信息。塑造自己这一工作,对我而言,就是读书,书正可比喻为人生的食粮。因此,我觉得还是纸质的书好,容易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