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善而教不能:员工强,则公司强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上一节,哀公问孔子如何让“民服”的时候,他实际已经没有了权力。

而这一节,上场提问的是一个有权力的人。此时鲁国公室衰弱,而季氏宗主季康子则手握鲁国的大权。

季康子是孔子周游列国以后,把孔子请回鲁国的人。他当时很年轻,当政之后,问孔子怎样才能够让老百姓尊敬自己,对自己尽忠,而且努力干活。

“敬”,指尊敬我。

“忠”,忠诚于我。

“以劝”,“劝”是鼓励的意思,就是他们能够相互鼓励,不惜力地干活。

怎么能够让子民们都敬、忠以劝?

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当你见到老百姓的时候,以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装的态度;不要总是端着,装出一副很吓人的样子,而是跟老百姓相互尊敬;不欺负他们,不鄙视他们,不要视他们如草芥;认真地跟老百姓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他们自然会尊敬你。君王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

“孝慈,则忠。”关于“孝慈”,一种解释是“你所倡导的孝慈”;另外一种解释是“你自己做到孝慈”,你在家里做一个孝慈的人,老百姓自然就忠,不会轻易背叛你。

在前一节,孔子跟鲁哀公讲了“举直错诸枉”的道理,但此时的鲁国公室已经式微,孔子觉得跟哀公讲其实没什么用。要想让鲁国好起来,还是得跟季康子讲,去改变季康子的想法。

所以,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举善”就是要把好的人提拔起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看到你提拔的是怎样的人。“教不能”就是对能力和德行不行的人,也不要打击他,而是要教化他、鼓励他。

当领导者以这样的方式去管理官员时,老百姓自然就会得到积极的信号,会相互鼓励,不断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这段话里,孔子分了三个要点。

第一是“临之以庄,则敬”,和“敬事而信”是一个道理。

第二是“孝慈”,慈孝是我们的文化,是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提倡的家庭中的美好品德。

第三是“举善而教不能”,这是说明要重视对人的教育。

这三个要点,将文化、家庭、教育相互关联起来了。

孔子所抓的这三点,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点,治国的时候把这几件事情做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孔子对季康子所提的要求都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并没有说很多大话,也没有延伸到细枝末节,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季康子。他说的“临之以庄”,不难;“孝慈”,只要愿意就能做到;“举善而教不能”,也是能做到的。

孔子给了季康子非常好的抓手,当领导者把这些事做好时,老百姓自然就“敬、忠以劝”。

在春秋时期,孔子说的这句话其实有一点理想主义。如果把孔子说的这几句话做到,国家能变得特别好,老百姓“近悦远来”,近处的人过得开心,远处的人听闻也都愿意归附。当人口越来越多时,国家自然会越来越强大。但问题是,在战乱时期,其他的诸侯未必会这么想。大家都在打仗,谁还会去追求“敬、忠以劝”“举善而教不能”呢?你努力维护了那么久的“庄”“孝慈”“善”,突然来了一支军队,瞬间就把一切都打垮了。

那时候的诸侯,听了许许多多教他们行仁义、做好事的道理和方法,但他们就是做不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部环境真的不允许。战乱四起,当权者只能一方面向孔子、孟子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一方面抓紧排兵布阵,不断地对外进行战争。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只能束手无策,无奈地叹息。

这可能真的不是一般的老师能够解决的问题。老师只能够起到老师的作用,老师也只是大自然生态当中的一环。

孔子尽自己所能,试图对一位君主进行制衡,但最后历史如何发展,并不是某个人能够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