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习道次第

所谓“中初、上中、下后”(249),就是指初学艺能时,学得歌与舞“二曲”,即是“浅文风”。经过种种努力,虽然修养尚浅,但也有美感,倘继续努力,则可达到“广精风”,在这一艺位中掌握众多曲目,广泛涉猎,循序渐进,取得圆满成绩,即为“正花风”。这是修得“二曲三体”之位,这标志着“中三位”的各种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对能乐艺术奥秘已经领悟。

对自己已经达到的艺位有清醒认识与把握,进入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艺术境界,即为“闲花风”。在此之上,更上一层,具备“幽玄”之姿,充分把握艺术分寸,即为“幽深花风”。在此之上,更上一层,表现出不可言喻、不可思议的至妙的“意景”(250),即为“妙花风”,此妙花风,实为至高至深之道。

以上各种艺位,均以“广精风”为基础,“广精风”是艺能的根基,它既广阔博大,又细致精微,是万种“花种”播撒与开放之处。然而,艺术水准是进还是退,也以“广精风”为界。在此,如能够“得花”,就可以上升为“正花风”,若不能“得花”,则退至“下三位”。

所谓“下三位”,是从能乐艺术的下游之位中划分出来的层次,从习艺的角度来看,并不那么重要。不过,从“中三位”到“上三花”,获得了得心应手、举重若轻的“妙花”,却反过来再演出“下三位”,那就成为“和风”(251)的风体了。自古以来,在达到“上三花”艺位的艺人当中,有人就不再演“下三位”了,这就如古书所云“大象不游兔蹊”。(252)而对这里所说的“中初、上中、下后”各种艺位无所不能者,除先父观阿弥外,尚无一人。

即便是一个剧团的核心人物,最高可达到“广精风”,而不能达到“正花风”。一生只是停留在“下三位”中而不能有所成就者亦不乏其人。这不合常理,然而却有不少艺人连“九位”的任何一个艺位都未能进入。

在“下三位”的艺位中,有三种道路。第一种,从“中初”入门,习得“上中”与“下后”,成为造诣很高的人,这在“下三位”中,要算是最好的表现了。第二种,从中位的“广精风”入门,进入“下三位”,只学得区分“强细”和“强粗”。最后一种,随意从“下三位”入门的演员,学来的只是无道、无名的风体,最终难以列入“就位”之内。这种以“下三位”作为目标的人,连“下三位”都不能进入,何况是“中三位”,则是完全不可企及的。

(1) 原文“中比の体”,从下段“中比古今之时”一词可以看出,指的是《古今集》时代。

(2) 原文亦写作“中古の流れ”,据日本学者研究,可能是指以清辅、季经、显昭等为中心的六条藤家一派。以下译文中的“中古”,均为“中古”的直译,含义大体相同。

(3) 上手:高手。

(4) 秀歌:歌论概念之一,秀逸之歌。

(5) 《古今集》中第十九卷“杂体”中,有“俳谐歌”一类。

(6) 似指以上所说的“今世和歌之体”和“中古之体”。

(7) 此处的“道”似指“歌道”而言。

(8) 《每月抄》,一名《和歌庭训》《定家卿消息》。《每月抄》是后人根据开篇头两个汉字所起的名称。《每月抄》作为书信究竟是写给何人的,学界迄今尚无定论。

(9) 先父:《古来风体抄》的作者藤原俊成。

(10) 十体:较早是由壬生忠岑在《和歌十体》中提出来的,据说藤原定家也著有《定家十体》,不传。

(11) 幽玄体:“幽玄”,日本传统美学与文论中的关键概念,是日本贵族文人阶层所崇尚的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幽玄体”指具有上述特点的歌体。

(12) 事可然体:指内容与意义符合情理的歌体。

(13) 丽体:形式整饬、注重艳丽之美的歌体。

(14) 有心体:具有“心”即精神内涵的歌体。“心”是日本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与“词”相对。指精神内容、心理内涵。

(15) 长高体:风格雄大、崇高的歌体。

(16) 见体:注重视觉表现的歌体。

(17) 面白体:立意新鲜、情趣盎然的歌体。

(18) 有一节体:在立意的某一点上引人注目的歌体。

(19) 浓体:注重修辞技巧、趣味浓郁的歌体。

(20) 鬼拉体:又称“拉鬼体”,原文写作“鬼拉体”,有时写作“拉鬼”,意为将鬼压倒、打败,转指有力度与紧张感的歌体。

(21) 物哀:定家写作“物あはれ”,又可写作“もののあはれ”或“物の哀”。日本传统美学与文论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后人有种种不同的解释。“物”为客观事物,“哀”是主观感受与感叹,有“感物兴叹”“感物而哀”之意。

(22) 敕撰和歌集:按照天皇之命编纂的和歌集,历代均有。

(23) 朦气:似指心绪不安定的莽撞之气。

(24) 景气:日本歌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自然景色之“气”、之美。

(25) 性机:有“心情”“心境”的意思。

(26) 中道:指佛教的“假、中、空”三道,参见藤原俊成在《古来风体抄》中的论述。

(27) 秀逸体:在“十体”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联系全文的意思,应是指最理想的一种歌体。

(28) 俊惠:源俊惠,平安朝末期歌人,源俊赖之子,也是著名作家、歌人鸭长明的老师。

(29) 本歌取:从古人已有的作品中取其词句,赋予新意,是和歌创作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30) 原文:“夕暮は雲のはたてに物ぞ思ふ天つ空なる人を恋ふとて。”出典《古今集》卷十一,总第484首。

(31) 题:指和歌中的关键的字、词与语句。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一字题、二字题、三字题,或以一个词组为单位的“结题”。

(32) 平头病:歌病名称之一,亦称“岸树病”,指一首和歌的第一句的第一个音节与第二句的第一个音节同音。

(33) 声韵病:歌病名称之一,指第三句的最末一个音节和第五句的最末一个音节同音。

(34) 正位:意即最高境地。

(35) 宽平年间:宇多天皇在位时期的年号,公元889—897年。

(36) 元久年间:土御门天皇在位时期的年号,公元1204—1206年。

(37) 续歌:日本传统歌会的一种形式,每次确定一定数量(例如一百首)的歌数与歌题,由多人通过抽签分配题目,分别吟咏。

(38) 《私语》分为上下卷,共六十余段。以下选译与“幽玄”有关的段落。

(39) 心之艳:心之优美、心灵的审美感受力。“艳”是日本歌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华丽绚烂之美,有时又称“妖艳”。

(40) 原文:“秋の田のかりほの奄のとまをあらみ我が衣手は露にぬれつつ。”

(41) 原文:“ささの葉太山もそよに乱るなり我は妹おもふわかれ来ぬれば。”

(42) 原文:“わびぬれば今はたおなじ難波なる身を尽くしても逢はむとぞ思ふ。”

(43) 原文:“忘れなむ世にもこし路のかへる山いつはた人に逢はむとすらん。”

(44) 原文:“山里を霧のまがきのへだてずばをちかた人の袖はみてまし。”

(45) 原文:“忘れぬやさは忘れけりあふことを夢になせとぞいひて別れし。”

(46) 其余例句略而不译。

(47) 卷头和歌:原文简写为“卷头”,指位于和歌集卷首的和歌。

(48) 以上例句“卷头和歌”三首与“发句”四首,略而不译。

(49) 出典藤原定家《每月抄》。

(50) 净藏、净眼:人名,《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七》中的故事的两个主人公,讲的是妙庄严王不信佛法,王子净藏和净眼得了神力,变化出种种奇迹,让父王知道了佛法之力。

(51) 贾岛瘦、孟郊寒:苏东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

(52) 《思妹》歌:指《拾遗集》所收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大意是,冬夜思阿妹,川风寒彻骨,千鸟飞绝。

(53) 观算:人名,一作宽算,当时传观算死后作祟,骚扰皇室,故设“观算供奉日”,以安抚其灵。

(54) 未时:相当于下午二时左右。

(55) 二条太阁:二条良基。

(56) 不破关:关隘名,位于今岐阜县,奈良时代三关之一。

(57) 原文:“人すまぬ不破の関屋の板びさし荒れにしのちはただ秋のかぜ。”出典《新古今集》卷十七。

(58) 那位贤达的和尚:指清岩和尚正彻。

(59) “亲句”指连歌中上句和下句关联密切,较为易懂的歌句;“平怀体”指的是较为普通、容易理解的歌体。

(60) 杜子美:中国唐代诗人杜甫。

(61) 出典《法华经·方便品》。

(62) 应身:佛教语,指的是为化度众生,从理智不二的妙体中出现之身。

(63) 报身:佛教语,应因果报应而现的佛身。

(64) 法身:佛教语,指理智不二的妙体本身。

(65) 出典《新撰髓脑》。

(66) 出典鸭长明《无名抄》。记宫内卿沉溺歌道而死,但未记“吐血”一事。

(67) 公任卿:藤原公任。

(68) 长能:藤原长能,平安王朝中期歌人。

(69) 中国晋代诗人潘岳在《秋风赋·序》中云:“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二毛”,指黑发与白发。

(70) 为家:藤原为家,藤原定家之子。

(71) 《皇室五十首》:盖指建保六年(1218)编辑的《道助法亲王家五十首》,收定家、家隆、雅经、知家、信实等歌会参会者的五十首和歌。道助法亲王是后鸟羽天皇的皇子。

(72) 原文:“木をきるや露のつるぎのさ山風。”出典不详。

(73) 原文:“夏草や春のおもかげ秋の花。”出典不详。

(74) 原文:“ほのぼのと有明の月の月影に紅葉吹き下ろしす山おろしの風。”出典《新古今和歌集》卷六。作者源信明朝臣。

(75) 出典《井蛙抄》。

(76) 庞居士:中国唐代庞蕴。传说他为了修行,和其女儿一起编笊篱维持生活。

(77) 傅说:中国殷代人,被殷王梦见,被重用为宰相。

(78) 张翰:中国晋代文人,仕于齐王,后厌倦官场,弃官归田垂钓,为人所称颂。

(79) 司马相如:中国汉武帝时期文人,擅长诗赋。司马迁《史记》有《司马相如列传》。

(80) 面影:原文“面影”(おもかげ),歌学概念之一,意为朦胧形影、模糊影像。

(81) 《愚秘抄》:“所谓不明体,即非此人不能吟也。在原朝臣的和歌即属此体。”

(82) 出典吉田兼好《徒然草》第一百三十七段。

(83) 出典白居易《琵琶行》。

(84) 原文:“秋の日のうすき衣に風たちて行く人待たぬすゑのしら雲。”出典《玉叶集》卷八。

(85) 原文:“秋の日は糸よりよわきささがにの雲のはたてに荻の上風。”出典《草根集》卷三。

(86) 法身之体:指“法”(真理)自身。

(87) 原文为汉文,此处译文照录。出典《金刚般若经》。

(88) 原文:“春雨よ木の葉みだれしむら時雨それもまぎるるかたはありけり。”出典《风雅集》卷二。

(89) 原文:“身ぞあらぬ秋の日影の日にそへてよわればつよきあさがほの花。”出典《草根集》卷五。

(90) 二乘:佛教语,谓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两种方法途径,一般称“声闻”和“缘觉”,信奉“二乘”者只求自己觉悟。

(91) 以下一小段略而不译。

(92) 二神,似指伊邪那美、伊邪那岐,日本神道教两大神。

(93) 道因入道:俗名藤原敦来。此掌故见鸭长明《无名抄》。

(94) 芒草穗:和歌中的常用词语。

(95) 出典鸭长明《无名抄》。

(96) 此掌故亦见鸭长明《无名抄》。太贰高远,即藤原齐敏之子,官至太宰太贰。

(97) 了俊:人名,生平不详。

(98) 七步诗才:指曹植及其《七步诗》。

(99) 八匹骏马:指中国周穆王的八匹骏马。

(100) “久发心者,乃能信受”,原文汉文,此处照录,出典《砂石集》卷三。

(101) 耆婆:传说中的古代印度名医。

(102) 出典《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103) 三谛:佛教语,天台宗所阐述的“空谛”“假谛”“中谛”三种真理。

(104) 中道:佛教语,主张宇宙是“非有非空”的“中道”。

(105) 《花传书》,一名《风姿花传》,简称《花传》。共分七篇,以下选译与“幽玄”论关系密切的第二、第三、第六、第七篇。

(106) 申乐:来源于中国唐朝的“散乐”(さんがく),10世纪时改称“猿乐”(“さるがく”),1360年后逐渐通称“能乐”(のうがく)。世阿弥在有关著作中,有意识地更多地称作“申乐”。理由详见本书第四篇论述。当作者强调“申乐”作为一种“艺能”(戏曲艺术)的特性时,或称为“申(猿)乐之能”,或简称“能”,所指相同,为表述统一,译文一律译为“能乐”。

(107) 推古天皇:日本第三十三代天皇,也是日本第一个女皇。公元592—628年在位,其间颁布了圣德太子主持拟定的十七条宪法。

(108) 秦河胜:传说中的“能乐”创始人,详见下文第四篇。

(109) 神职:在神社奉神之人。

(110) 和州:今奈良县;江州:今滋贺县。

(111) 本意:指本有的根本之意,本质、实质、精神内涵,是世阿弥能乐论中的一个抽象概念。

(112) 女御:皇宫女官,位于皇后、“中宫”之后。

(113) 更衣:皇宫中地位低微的女官,因负责为天皇更衣,故名。

(114) 曲舞女:“曲舞”是日本南北朝时代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女性角色可由男性扮演。

(115) 白拍子: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的一种歌舞,以鼓乐伴奏。

(116) 狂女:发疯的女子,能乐中的一种人物类型。

(117) 直面:不戴假面具,素颜。

(118) 疯人:原文“物狂”。

(119) 僧正、僧纲:都是朝廷任命的高级僧侣的职称。

(120) 修罗:“阿修罗”之略,佛教用语,此处指死后堕入修罗道而痛苦挣扎的古代武士的亡灵。

(121) 唐人:原作“唐事”,指中国的人或事。

(122) 能面:演出能乐时戴的假面具,作用有似中国京剧的脸谱。“能面”有二百多种,并已成为日本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123) 神事:祭神仪式或祭神表演。

(124) 乐屋:本指乐队演奏的场合,也指演员的后台。

(125) 初次亮嗓子:原文“一声”,指主角上场后的第一声唱腔,要求宏亮有吸引力。

(126) 第一出能:原文为“胁の能”。

(127) 以上关于学习与天赋的关系,在表述上有矛盾之处。

(128) 强能:原文“强き能”。详见以下《花修篇》的相关论述。

(129) 蔫美:原文“しほれたる”,指花被打湿或将要凋零之前的那种无力、无奈、颓唐、可怜、含情、余韵犹存的样子,与和歌理论中的“しをり”(亦可写作“しおり”,意为“柔枝之美”)、俳论中的“挠”(しおり)意义相近。

(130) 原文:“薄霧の篱の花の朝じめり 秋は夕と誰か言ひけん。”出典《新古今集》秋上,作者藤原清辅。

(131) 原文:“色見えて移ろふものは世の中は 人の心の花にぞありける。”出典《古今集》恋之五,作者小野小町。

(132) 见本书第七篇。

(133) 原文为汉文,此处照录。出典《六足法宝坛经》《五家正宗赞》等。

(134) 公元1400年,作者时年三十七岁。

(135) “从五位”是官阶;“左卫门大夫”是能乐艺人的称号。

(136) 能乐传人以“秦”为姓,以纪念秦河胜。作者的本名为结绮元清。

(137) 能乐的剧本:原文“能の本”,后来通称“谣曲”。

(138) 别纸口传:意即另外专门写下来的最重要的秘传。

(139) 本书第三篇第九问。

(140) 风流延年:日本中世纪的一种民俗歌舞,舞者化妆,应节奏起舞。

(141) 此语又见于本书第二篇《老人》一节结尾部分。

(142) 十体:泛指能乐表演中的所有演技、风体。

(143) 《自然居士》:传统能乐曲目之一,作者观阿弥,剧中主人公是一年轻僧侣。

(144) 《花习》:世阿弥的另一部著作,为《花镜》的初稿。

(145) 世阿弥之弟,音阿弥之父,能乐艺术家。

(146) 元次:人名,所指不详。取世阿弥的名字“元清”之“元”和观阿弥的名字“清次”之“次”而成,有日本学者怀疑是世阿弥的儿子十郎元雅的曾用名。

(147) 应永二十五年:公元1418年。时年作者五十五岁。

(148) 《陵王》《纳苏利》:均为舞蹈名称。

(149) 此句引文为有关版本所加。《大学》的原文是“其本乱而末制者否矣”。意思是基础打不好,最终也做不好。

(150) 意中之景:原文“意中の景”,与中国的文论中的“意境”似有相通之处。

(151) 原文如此,意即确立正确艺位的基本的风体。

(152) 此句为该书底本的附注,有些版本有“孟子曰……”,但不见于《孟子》,出典不详。

(153) 阑位:世阿弥能乐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此处的“阑”是高、深之意,“阑位”意即“至高之位”。

(154) 非风、正风:不正规的做法、正规的做法。

(155) 此句为本书底本脚注。

(156) “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法华经·方便品》原文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为”似为“谓”之误。意即尚未得到的可以觉得是得到了,尚未领悟的可以以为是领悟了。

(157) 弘法大师:原文为“大师”,指的是高僧空海,也称作弘法大师、高野大师。

(158) 应永二十七年,即公元1420年,作者时年五十七岁。

(159) “附记”二字为译者所加。

(160) 出典《论语·卫灵公》。

(161) 《易经》未有此语,出典不详。

(162) 一名《三道》。

(163) 伊势:平安王朝中期的女歌人。

(164) 小町:古代女歌人小野小町。

(165) 祇女:《平家物语》中的女性。

(166) 静:源义经的爱妾。

(167) 百万:南北朝时期的舞女。

(168) 自然居士、花月、东岸居士、西岸居士:均为“喝食”,即在寺院修行的尚未剃度的少年僧人,能乐中的主角,其中“西岸居士”是“东岸居士”的配角。

(169) 开口人:能乐中的人物类型之一,属于配角,一般在第一出曲目首先上场“开口”,吟诵表示祝愿恭喜之类的吉祥台词。

(170) 韵白:原文“さし声”,能乐中节奏自由的科白,主要用于简要叙事。

(171) 过门:原文“次第”,能乐剧本“谣曲”中的音乐过门。

(172) 一谣:能乐中的人物用高声吟诵(“上歌”)来叙述旅途见闻经过(“道行”)的段子。

(173) 曲舞:能乐曲调之一种,来自日本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歌舞,参见《风姿花传》第二篇《女体》相关注释。

(174) 小歌曲调:原文为“只谣”,是来自民间的“小歌”(短小歌谣)的曲调唱腔。

(175) 早节:能乐台词(谣曲)的一种节奏形式,两个字音一拍。

(176) 切拍子:谣曲的一种节奏形式,一个字音一拍。

(177) 均为《源氏物语》中的情节。

(178) 出典《后拾遗集》,作者中原致时。

(179) 白拍子: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中期流行的一种歌舞,以鼓伴奏。

(180) 次第:谣曲小段的名称。

(181) 琵琶法师:弹着琵琶的僧装民间艺人,也是《平家物语》等中世纪“战记物语”的作者。

(182) 原文无此标题及序号,为译者根据全文内容结构所加。

(183) 放下:原为佛教语,即放弃诸缘的意思。僧装的狂放艺人叫作“放下僧”,此处指能乐的一种类型,多以“放下僧”为主角。

(184) 碎动风:原文“碎动の風”,详见下文。此外,作者在《二曲三体人形图》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解释。认为“碎动风”指的是“形鬼人心”,即外形像鬼,内心是人的表演;与此相对的是“力动风”(详见下文)则是“势形心鬼”,即从内到外都是鬼。

(185) 物狂:是能乐中的一种人物类型,以狂放的云游艺人为主,有“男物狂”“女物狂”。

(186) 落节:似指急转直下的节奏。

(187) 切节:原文“切る節”,似指“切拍子”的细部节奏。

(188) 二闻一感:“耳闻”与“曲闻”的融汇为一。以下有详细论述。

(189) 敦盛、清经:都是平氏家族的武士,年轻时战死,也都是同名能乐曲目中的主人公。

(190) 原文无此标题及序号,为译者根据全文内容结构所加。以下两个小标题亦为译者所加。

(191) 《八幡》:《弓八幡》的旧名。

(192) 《相生》:《高砂》的旧名。

(193) 《盐釜》:《融》的旧名。

(194) 《箱崎》:江户时代初期被禁。

(195) 《鹈羽》:江户时代中期,因幕府不悦而被禁。

(196) 《盲打》:已散佚。

(197) 《静》:所指不明,或指《吉野静》。

(198) 《松风村男》:《松风》的旧名。

(199) 《桧垣之女》:《桧垣》的旧名。

(200) 《小町》:《卒都婆小町》的旧名或别名。

(201) 《萨摩守》:《忠度》的旧名。

(202) 《丹后狂人》:江户时代初期被禁。

(203) 《高野》:《高野狂人》的旧名。

(204) 《逢坂》:《逢坂狂人》的旧名。

(205) 《佐野的船桥》:《船桥》的旧名。

(206) 《四位少将》:《通小町》的旧名或原曲。

(207) 《泰山木》:《泰山府君》的旧名。

(208) 犬王(?—1413),出家号“犬阿弥”,后称“道阿弥”,在艺术上对世阿弥有较大影响。

(209) 本风:世阿弥能乐论中的概念,意即正宗、正确、根本之风格。

(210) 应永年间:1394—1428年。

(211) 元能:世阿弥的儿子之一。

(212) 应永三十一年,相当于1423年,作者时年六十岁。

(213) 如来藏:佛教语,指包含在人的烦恼中的真如。

(214) 骏河舞:从平安时代起在皇宫中演出的以“东游”为中心的歌舞。传说是由“天人”在骏河的宇土浜所传授。

(215) 修饰:原文作“文风”。

(216) 桥廊:原文“桥がかり”。日本的能乐舞台结构独特,在舞台与后台之间有一个“桥廊”(过道),观众可以看到,成为舞台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

(217) 屋内表演:原文“内申乐”,一般在庭院中演出,主人与客人坐在屋内观赏。

(218) 《易经》中无此语,疑为假托,出典不详。

(219) 跳读:原文“転読”,指在读佛经的时候,大致粗略翻阅,跳读。

(220) 《易》对“咸”的解释是:“咸,感也。”中国元代学者胡炳文在《易本义通释》中说:“咸,感也,不曰感而曰咸。咸,皆也,无心之感也,无心于感者,无所不通也。”

(221) 力动:“力动风”。《三道》中有论述。

(222) 出典《荀子》,《史记》《大戴礼·曾子制言篇》亦有相近表述。

(223) 原文为汉文,出典大明寺开山鼻祖月庵宗光(?—1389)的《月庵和尚法语》。

(224) 习艺有缓急:原文是“稽古有劝急”,意思不明。日本学者对此句理解有不同,有人认为“劝”实为“缓”。从此说。

(225) 音节上的方音:指的是助词、助动词等虚词的方音,均用假名书写。

(226) 字词上的方音:指的是名词、动词等实词的方音。

(227) 出典《汉书》卷二十一。

(228) 《论语》中没有相应语句。《周礼》中有相近语句。

(229) 奥段:也作“奥书”,文体格式术语,意即阐述奥义的段落,相当于结语、跋语、版权页或藏书记事。

(230) 横声、竖声:是作者声韵上的一对术语。其中“横声”又写作“主声”。大体是指声韵的高低、强弱。

(231) 本流派:原文“当流”,指的是作者世阿弥及其父亲观阿弥一派,史称“观世座”。

(232) 似指本书的头六段。

(233) 似指第七段以下的十二条。

(234) 相当于公元1424年。

(235) 一名《九位次第》。

(236) “九位”:九种“艺位”,从一到九,依次递减。

(237) “上三花”:本文的“九位”又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上三花”与以下的“中三位”“下三位”相对应,亦可译为“上三位”。

(238) 新罗:朝鲜半岛南部的古国。

(239) “半夜日头出”“夜半日升天”“夜半日轮红”之类,为中国与日本禅宗常用语,比喻事物的不可思议。

(240) 宠深:“宠”字,有学者疑为“窕”字之误,可译为“幽深”。

(241) 出典中国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之十五。

(242) 禅宗常用比喻,见于《碧岩录》等禅宗典籍。

(243) 出典《碧岩录》第五十三则:“野鸭子,知何许,马祖见来共相语,话尽山云海月情,依前不会还飞去,欲飞去,却把住。”

(244) 出典老子《道德经》。

(245) 出典《碧岩录》第十二则。

(246) 出典《石门文字禅》第二十七。

(247) 五木鼠:梧鼠(石鼠、大飞鼠)。出典《荀子·劝学》:“梧鼠五技而穷。”据中国古代传说,梧鼠有五技,然能飞而不能上屋,能爬而不能穷木(爬到树顶),能泳而不能渡谷,能穴而不能掩身,能走而不能先人。比喻没有一种技能达到专精程度。

(248) 孔子:疑为“荀子”之误。

(249) 中初、上中、下后:指能乐习艺的规律与顺序,最初是“中三位”,其次是“上三位”,最后是“下三位”。

(250) 意景:亦即《至花道》中“意中之景”的缩略。

(251) 和风:原文即写作“和风”,似有“柔和之风”的意思。

(252) 出典永嘉大师《证道歌》:“大象不游兔蹊,大悟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