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资和创业不可或缺的思维

为什么钱都被中间商给挣了?(信息不对称)

某地有很多农民种植了杨梅,他们种植的杨梅个大味甜,品相非常好,是非常难得的上品。在北京、上海的大型超市以及一些水果专卖店中,这类杨梅可以卖到40元一斤的高价,但令人震惊的是,种植杨梅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出售的杨梅也多是3~4元一斤的批发价。从出售给消费者的40元终端价格,再到3~4元的初始价格,可以看出中间贩售杨梅的商家已经翻了好几倍的价格。同样,在2019年,某地西瓜大丰收,瓜农将西瓜以每斤0.5元的价格批发出去,而在距离西瓜种植基地不足260公里的地方,这些西瓜的价格却达到了2.5元一斤。

类似这种在流通过程中价格翻倍的行为,是整个销售行业中最常见的现象,几乎各行各业都存在这种情况。尤其是当一个产品从研发、生产,投向市场,再经过市场中多次的流转之后,价格往往会不断攀升,在市场中流转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经手的中间商越多,那么最终的价格落差也就越大。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厂家直销的,或者自己可以直接从厂家进货,这样就能够省下一大笔钱。就拿一件普通的羊毛衫来说,出厂时的价格可能只有150元,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直接向厂家订购,那么就可以拿到最低的价格。但事实上,多数人都无法直接从厂家拿货,这个时候,羊毛衫可能会以批发的形式流入服装批发市场,价格高于150元。一些大型批发商会再次转手,以240元的价格卖给新的批发商,新的批发商接着以350元的价格卖给前来进货的服装店老板,最后服装店老板以500元的价格将羊毛衫出售给普通顾客。由于没有直接从厂家拿到货,消费者不得不以高于原价150元的价格买到衣服。

当消费者在感慨衣服越来越贵的时候,殊不知挣到钱的并不是厂家,而是那些中间商、经销商、批发商剥夺了大部分的利润。在一个行业中,商品从生产到流转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环节就交付,经常会有更多的中间商参与进来,这些中间商都是为了盈利,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报酬,销售价格不断被推高也就在所难免了。

也不是所有的流转过程都是以价格增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由于中间商层层克扣,盈利的空间和价格都会下降。比如一家建筑公司以3亿元的价格承包了一个大工程后,可能会以2.5亿元的价格转手让给外包公司去做,而外包公司在进行评估之后也许会以2.2亿元的价格转给其他公司,第三家接手的公司可能又会以2亿元的价格继续转让给下一家。随着转让次数的增加,最后接手的那家公司可能会得到更低的报价,而这一系列报价下,公司能得到的利润基本上已经被榨干了,而工程的质量也可想而知。

在流转过程中无论是价格上涨,还是下降,本质上都是因为参与的中间商剥夺了大部分的利润,那么为什么中间商往往会成为利润的最大获得者呢?为什么出厂商无法挣到更多的钱呢?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自己购买的产品支付高价呢?这里涉及的经济学概念就是信息。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人这样说:“买衣服的时候,只要对准销售员开出来的价格,再用力砍掉一半就行了。”虽然多数时候人们并不具备砍掉一半价格的能力,但的确证明了中间商、经销商的超大盈利空间,这种超大的盈利空间正是源于信息,可以说最大的利润就是信息。

买西瓜的人固然也会觉得2.5元一斤的价格偏贵了点,但小贩或者超市的销售员会告诉消费者“今年的收成不太好,西瓜普遍都贵”,而事实上,很多西瓜种植基地都大丰收,完全可以以0.5元或者1元的价格买到西瓜。只不过消费者都不清楚西瓜基地在哪里,西瓜是否大丰收,更不清楚小贩和商家的进价,因此只能付出更高的价钱。有些人即便知道西瓜大丰收,知道附近某个地方有一个西瓜基地,但是没有前往西瓜基地的渠道(渠道本身也属于一种信息),也就无法和瓜农直接建立联结。反过来说,厂家也常常无法和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结,因为他的渠道不够。

买衣服的人也是一样,他们不知道从哪里进货是最便宜的,不知道一件衣服的成本价是多少,但商家对此一清二楚,他们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购进衣服,然后以高价卖出,靠的就是对信息的绝对掌控。假设某个消费者就住在服装加工厂附近,或者就住在批发市场附近,那么他就不会轻易相信服装店销售员的话。许多杭州人都会选择去杭州四季青购买衣服,广州很多人会选择去上下九国际服装城购物,这些地方的衣服价格非常实惠,同一款衣服往往要比服装店和专卖店的便宜一半。

对于中间商来说,信息就是最大的盈利保障,因为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而这种稀缺资源被谁掌控,那么谁就获得了交易的优势。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现象,掌握更多关键信息的人往往会在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他们可以借助信息优势提出更多有利于自己的条件,而信息匮乏的一方由于不清楚真实的状况,只能接受对方开出来的条件。想要打破这种局面,消费者就要想方设法掌控更多的关键信息,只有实现信息平等,消费者才有希望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