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岳东6岁时,爸爸遭遇车祸去世。此后,他一直与妈妈相依为命。但在他14岁之前,妈妈一直想找一个丈夫,但没找到满意的。其间,她经常晚上去谈恋爱,整晚不回来,让岳东一个人过夜。而且有时一出去就是几天,将岳东托付给邻居照顾。岳东16岁的时候,妈妈也遭遇车祸死去。

恨妈妈,所以恨所有女性

岳东常对朋友们说,他能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实在是个奇迹,只是这个成长过程实在太痛苦,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宁愿去死也不想再重复一遍。

谁导致了这些痛苦,岳东认为,是妈妈。他恨妈妈,认为妈妈经常“背叛”他。对于妈妈的死,他甚至没有一点同情,他认为如果妈妈不是去会男友,就不会出车祸。

并且,岳东将对妈妈的恨慢慢地蔓延到了所有女性身上。他之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恋爱中,折磨并背叛对方,只不过是他潜意识中对妈妈的报复而已。

但是恨源自爱。当碰见芭芭拉后,因为芭芭拉像极了他妈妈,他一下子爱上了芭芭拉。和他妈妈一样,芭芭拉极其情绪化,容易发怒,但高兴起来又非常有感染力,尽管芭芭拉习惯说英文,但她和岳东的妈妈一样,说起话来像机关枪一样,语速极快。

为什么岳东会挑剔所有女性,却唯独一开始“百分百满意”芭芭拉呢?这是因为,岳东的爱埋在心底,一般的女性难以唤起。只有碰见像妈妈的女性,他这种埋在心底的爱才会被唤起。只是,他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期望,是要求远多于给予的爱,妈妈没有给他的,他希望从芭芭拉的身上获得。更可怕的是,他心底里同时埋藏着对妈妈强烈的恨,结婚是一个仪式,让他百分百地将芭芭拉认同为妈妈,此后,他将对妈妈的恨宣泄到了芭芭拉的身上。

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人

芭芭拉也一样,她和爸爸的关系也是一场灾难。她爸爸的童年和岳东有些类似,他对女性也有着强烈的恨。他恨妈妈,恨妻子,等芭芭拉出生后,他将这种恨也转移到她身上。妈妈或妻子的力量和他基本势均力敌,但幼小的芭芭拉不一样,他可以对她为所欲为,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她恨爸爸,但为什么会对岳东一见钟情呢?因为幼小的她其实渴望赢得爸爸的爱,她相信爸爸不爱她是一个错误。长大后,这种渴望成为一个潜意识,促使她爱上和爸爸相似的人,并努力去赢得他的爱,以此证明,她能够纠正童年的“这个错误”。

同样,岳东也是如此,他在潜意识中也希望找到这样一个机会,去纠正童年的错误。

但同时,他们也渴望找到这样一个人,去恨他(她),去折磨他(她),这就等于是报复“坏爸爸”或“坏妈妈”。童年的时候,幼小的他们是没有力量去报复的,但现在他们有了这个力量。

此外,在缺少爱的环境下长大,岳东和芭芭拉都没有学会爱的能力,单靠他们自己是没有能力去纠正童年的错误的。

阿莲和“好爸爸”离了婚

所谓的缘分,在心理学看来,可以归纳为一个等式:缘分=恋上“爸爸”或爱上“妈妈”。阿莲和岳东的故事验证了这一点。

岳东和芭芭拉的爱情是一场灾难,阿莲和刘凯又如何呢?也是一场灾难。

结婚前,阿莲对刘凯一样“没有任何挑剔”。但结婚以后,她对刘凯越来越失望。婚前,刘凯对她百依百顺,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婚后,刘凯“松懈了下来”,不再像以前那么用心地关心她。以前,她从不在乎刘凯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婚后,她开始挑剔,两口子一吵架的时候,她会忍不住挖苦他,说她随便嫁给哪个追求者都比嫁给他强。更要命的是,她的一些追求者,好像并不在乎她已经结婚的事实,仍然锲而不舍地大献殷勤,像对待一个公主一样照顾她。

阿莲的心理逐渐失衡了,结婚后不到半年,她开始了一场婚外情。内心非常传统的阿莲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于是,她想用一种新的努力来保护她和刘凯的爱情,那就是——生一个孩子。

然而,和想象的完全相反,女儿的出生不仅没有保护爱情,反而成了他们爱情的“掘墓人”。女儿出生后,阿莲发现,她根本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很少有做妈妈的喜悦,只觉得有不尽的负担。相反,刘凯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儿身上。阿莲发现,刘凯对待女儿的模式就像是以前对待她一样,女儿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刘凯的心,他从不会对女儿生气,无条件地爱女儿。对此,阿莲一开始有些感动,但她慢慢地发现,女儿和丈夫之间似乎建立了一个联盟,如果她生丈夫的气,女儿一岁多时就会生她的气。她觉得自己被孤立了,成了一个局外人。最后,她接受了一个追求者,做了他的情人。

他们在春天结的婚,第二年秋天生了女儿,但却在结婚第三年的春天离婚了。阿莲主动放弃了对女儿的抚养权。

刘凯做不了一辈子的“好爸爸”

阿莲和刘凯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场一开始非常美满的爱情触了礁?

很简单,因为,阿莲将刘凯当作了爸爸,但刘凯不是爸爸。

在恋爱期间,刘凯不明白阿莲为什么会爱上自己,他觉得自己不配阿莲。为了赢得她的爱,他对她百依百顺,无条件地付出,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所以,他不仅形象、气质和性格上像阿莲的爸爸,实质上也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才唤起了阿莲对他强烈的依恋。

但这种关系不平衡。阿莲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小女孩,但恋爱中的刘凯其实也有一颗想做小男孩的心。他们的恋爱期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兢兢业业地做半年的爸爸还是可以的,但刘凯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做阿莲一辈子的爸爸。一旦他放弃“好爸爸”的角色,阿莲对他的依恋也就结束了,她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假爸爸”。这个基础消失后,她就会拿他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较,于是发现,他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这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恋爱中,阿莲变回了小女孩,所以爱上了刘凯这个“好爸爸”。但实际上,她已长大,和童年相比,她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可以短暂地回到童年,享受做小女孩的感觉,但她毕竟活在成年世界里,她势必会拿刘凯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较。

这是很多一见钟情触礁的原因。恋爱中,我们似乎回到了童年。但其实,我们是活在一个新世界里。

一见钟情的两种形式

经常是,我们从父母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这个原型就像一个模子,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去套,套中了,就一见钟情了。

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岳东和芭芭拉其实就是完美的一见钟情,岳东在寻找一个“坏妈妈”,而芭芭拉就是“坏妈妈”;芭芭拉在寻找“坏爸爸”,而岳东恰恰是“坏爸爸”。于是,他们强烈地相互吸引,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和依恋。只是,他们都是对方坏的迷恋和依恋对象。

虚幻的一见钟情

更常见的一见钟情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友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

王刚对Lily一见钟情。Lily性格外向开朗,朋友们以为他喜欢的是Lily的这种性格。但王刚却说,第一次看到Lily时,从她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圣洁的忧郁”,所以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Lily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忧郁,她喜欢王刚,但一直讨厌王刚对她的这个形容。

其实,是他妈妈的气质非常忧郁。妈妈很爱他,但告诉他,以后别找像她这么忧郁的,一定要找一个活泼开朗的。王刚也是这样找的,所以找到了Lily。但Lily第一次真正打动他的,不是Lily的开朗,而是像他妈妈一样的“圣洁的忧郁”。

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最常见的一见钟情是,你将对方当作A1,于是不可救药地爱上对方。但对方没有将你当作B2,所以没有爱上你。这样一来,单相思就会发生。

找“好恋人”,做“好恋人”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见钟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的过去经常大不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自己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最终懂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阿莲其实找到了一个“好的客体”,但她自己没有去做“好的客体”。

岳东也有过一次机会,从对“坏妈妈”的执着中摆脱出来。前面提到过的他的初恋女友阿静,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长大,爱他,对他也无微不至。他们相恋了五年,岳东也感觉到,自己对女性的敌意正一点点被阿静化解。

但岳东不是“好的客体”。他像幼儿依恋妈妈一样,依恋阿静。同时,他也不断将对妈妈的敌意转移到阿静的身上,从言语上攻击她。阿静懂得岳东攻击的理由,她一开始努力让自己包容他,但最终,她告诉岳东,她不想做他的妈妈,然后逃离了他。

不妨说,对“坏妈妈”的执着是岳东的一个魔咒,这个魔咒解不开,他就会一直对女性充满敌意。遇见一个“好妈妈”可以部分化解他这个魔咒,但他自己也必须学会做一个“好的客体”。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在做婚姻咨询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广州的黄家良咨询师对我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

“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黄家良说,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一、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二、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揣测:“我的丈夫有外遇”

“听说成功男人40岁离婚已是定律,我的丈夫是不是也这个样子?”徐太太给我写信问道。徐先生现在是一家外资公司的副总经理,徐太太是公务员。

徐太太已结婚15年。前十年,他们两地分居,她在江西,丈夫在广州。分居虽然痛苦,但她和丈夫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关系一直不错,很少争执,也很少吵架。五年前,她调到广州,但没想到相聚不如不聚。这五年,两口子不断发生争执,激烈争吵已经不下20次了。徐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我们早晚要离婚的”。

“他是不是想找碴闹离婚?”徐太太问,“我自问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每次都是他挑头吵架。”

“你们常为什么吵架?”我问她。

“每次都一样,”徐太太说,“都是因为我要见男同学或男同事。”

徐太太举了最近一个例子:两个月前,她一个男同学来广州出差。在调动工作时,这个同学帮了不少忙,徐太太决定款待他。和往常一样,徐先生极力反对,但徐太太执意要去,两个人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他为什么这么不近情理?”徐太太问,“人家帮过我们大忙。”

“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徐太太请教了很多同性朋友,“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种说法就是从她们那里听来的。她们纷纷建议她留意一下,看看徐先生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女人。虽然没找到任何迹象证明丈夫有外遇,但徐太太认为“这是唯一能解释他整天找碴的原因”。

“他不让你和男同事、男同学交往,那他自己呢?”我问。

“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一样,倒没有推行两条标准。”徐太太说,除了必需的公事来往,丈夫从来不去单独见女同学或女同事,他常以此为标准要求她也这样做。

“但我问心无愧,我绝对不会做背叛家庭的事。”徐太太激动地说,“为什么要听他的?他的要求太没有道理。”

“你觉得委屈,觉得他不理解你?”

“是的,他根本不理解我,我这么传统的女人,这么爱家又爱他的女人,怎么可能红杏出墙?”

“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你理解他吗?”我问,“你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你的丈夫为什么会提这么不合常理的要求?”

我提醒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这一句话给了她很大触动,在电话那头,她沉默了好久。她回忆说,大概一年前,因为她要见男同事而发生一次争吵后,丈夫对她说:“或许,对你来说,这样的事情没什么。但你知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这句话当时让徐太太深为震惊,她根本没有想到,丈夫会有这样的感受。只不过,这种震惊过后,她还是觉得丈夫“不可理喻”。

“你不相信这是丈夫生气的真正原因?”我问她,“所以你还是去寻找‘可以理喻’的原因?譬如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个社会定律?”

“是这样,”她若有所思地说,“我错了吗?但事实是,我问心无愧啊,他也说他知道我忠诚。”

“什么是事实呢?”我说,“你所谈到的事实只是你眼中的事实。而对他来讲,事实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徐太太在电话那头再一次沉默。“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最后,我建议徐太太不要再从外面寻找答案,而应该从内在寻找答案。或许,“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是一个常识,但并一定会发生。相对于这个所谓的常识,“拿刀子割我的心”这种感受远为重要、远为真实,这才是她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建议她最好尝试着去沟通,去理解丈夫的这种感受,如果理解了,她可能会发现,丈夫也会回报以理解,不再向她提出不能见男同学或男同事这种要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徐太太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见到。他们每次吵架都是同一个原因,这是导致他们关系问题的最真实的原因。但徐太太不去看,却去外面寻找原因,而答案其实已摆在她面前,丈夫已向她表达了最真切的感受。这种发自肺腑的声音都不能让徐太太重视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她太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认为事实比感受更真实。如果找不到事实,她就去揣测出一个事实。

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评价:“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估对方。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

张太太32岁,丈夫34岁,两人结婚五年,有一个四岁的儿子。现在,两口子陷入了冷战,丈夫没有和她说话的兴趣,妻子则拒绝和丈夫**,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张先生说,他每次一讲话,妻子就会打断他,对他妄加评论,这让他很难受。

譬如,约半年前,公司准备提拔几名中层经理,他也在列。当天一回到家,他就告诉妻子这件事情。但妻子还没听完就打断他说:“得了吧,你人缘那么差,那么不会处人际关系,你能被提拔才怪了。”

“你神经病啊!”张先生愤怒地回击太太说,“你怎么知道我人缘不好?”说完这句话,张先生扭头回到自己房间里,重重地关上了门。

张太太意犹未尽,“他骂我,我决不能饶他。”她想跟进去吵,但丈夫把门反锁上了,于是,她在门外面骂了好久。

在咨询室里,张先生说:“每次谈话都这样,我还没说两句,她就插进来。”

“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郁闷、恼火,觉得她不理解我,不可理喻。最后干脆就不和她说话。”

“用不说话惩罚太太?”

“是的,我知道这是一种冷虐待。”

“不说话,但是你很有情绪。”

“是的,”张先生说,“我很愤怒。每次她打断我的讲话,我都感到愤怒。”

“知道我为什么打断他吗?”听到这里,张太太激动地说,“他说话总是又幼稚又不成熟。等他把废话说完,哪有这种道理?”

“我常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但他都当耳旁风,然后在工作上得到教训,”她说,“你说,我多着急?”

我只是想和你分享开心的感觉

“你了解我吗?你怎么知道我就升不了职?”张先生问。

“你和我都处不来,你的人缘能好吗?”张太太说,作为妻子,她对丈夫太了解了,他一张嘴,她就知道他要说什么。至于他的优点和缺点,她更是一目了然,所以她有资格断定丈夫升不了职。

并且,“我的学历比你高,职位也比你高,我肯定比你懂得多,我指点你也是理所应当的。”

“但你知不知道?”张先生说,“我三个月前就升了,全部门就我一个人。”

“啊……”张太太瞠目结舌,“那……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一开始就知道升职机会很高。”张先生说,“我回家告诉你,只是为了和你一起分享开心的感觉。但你的指责让我觉得像是吃了一只苍蝇。”

“丈夫把你晾在外面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黄家良问张太太。

“我一心想给他好建议,他不接受,这让我很恼火。我是关心他才这样对待他的,我怎么不去给别人提建议,”张太太憋了一肚子的委屈说,“他从不考虑我的好意,我忍不住要骂他。”

张先生用不说话的方式给妻子“冷虐待”,张太太也有自己的反击方式:她拒绝和丈夫过**,“不同他**,不给他”。

“但一年多没过**了,又是需求最旺盛的时候,你怎么解决自己的需要?”

“冲个凉,就压下去了。”她回答说。

“这是让我最恼火的地方。”张先生说。他一开始以为妻子是没有冲动,后来才发现妻子是在“惩罚”他。

两个人为此没少吵架,但张太太一直拒绝妥协。

“你怎么解决自己的性需要?”黄家良问张先生。

“**……我不是没有想过其他的方式,但我不想破坏这个家,”张先生说,“但对这个家的留恋越来越少,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

张先生的说法让妻子感到很惊讶。张太太说,他们从不交流性的感受,她根本不知道丈夫会通过这种方式疏导性冲动。本来,她揣测丈夫一定是在外面有女人,而且一想到这一点,她就特生气,“我总以为他在外面有女人,更加不想给他了。”

其实张太太犯了一个最明显的错误:她太爱评价,并且偏爱批评。评价是阻断交流的最常见原因,丈夫想和她分享喜悦,但她一评价,丈夫觉得受到了伤害,就失去了交流的兴趣。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他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点孩子,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喜欢“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丝丝入扣,也会达成一种平衡。但是,如果对方不认为“我不行”,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

并且,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张太太说,她是好意。什么好意呢?就是指点丈夫,提高他的社会竞争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出主意,阻止了对方倒苦水

当配偶诉苦时,我们也容易出主意,因为我们容易认为,配偶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帮助。但实际上,配偶是想交流感受。这种思维上的错位也会惹出很多不愉快。

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中举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别理她,跟那种人生气,不值得。(提建议)

妻:那哪儿行啊!顾客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觉得丈夫不理解她,烦躁)

夫:那就换个活儿呗!(接着提建议)

妻:你说得倒容易,现在找份工作多难啊!甭管怎么样,每个月我还能拿回家三千多块。都像你的活儿,是轻松,可是每个月那几百块钱够谁花呀?眼看涛涛就要上大学了,每年的学费就万把块吧?!

(觉得委屈,丈夫不理解,还说风凉话,开始抱怨)

夫:嘿,你这个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了?(也动气了)

妻:帮我?你要是有本事,像隔壁小萍丈夫那样,每月挣个三五万就真的帮我了。

夫:看着别人好,和他过去!不就是那几个臭钱吗?有什么了不起?

这是一次糟糕的沟通,妻子只是想倒倒苦水,但丈夫把“苦水”当成问题,急着出主意“解决问题”去了。如果他放弃这种意识,而是只倾听,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形。

妻:累死我了,一下午谈了三批客户,最后那个女的,挑三拣四,不懂装懂,烦死人了。

夫:大热天的,再遇上个不懂事的顾客是够呛。快坐下来喝口水吧(把她平日爱喝的冰镇酸梅汤递过去)。(对感受表示理解)

妻:唉,挣这么几个钱不容易,为了涛涛今年上大学,我还得咬牙干下去。(感到了丈夫的理解和关切,继续倒苦水)

夫:是啊,你真是不容易,这些年,家里主要靠你挣钱撑着。我这个挣公家饭的人,最多能整个宽敞的房子回来。(表示接受)

妻:话不能这么说,涛涛的功课、人品,没有你下力,哪儿能有今天的模样?唉,我们都不容易。(感受到了接受,也回报接受。)哎,厨房里烧什么哪,这么香?

夫:红烧狮子头。(得意地笑)涛涛,别学啦,吃饭!你妈回来了。

前一种例子是“错位的交流”,妻子想交流感受,想宣泄烦恼,丈夫却想“解决问题”,结果误解产生。第二个例子是“丝丝入扣的交流”,妻子倒出的郁闷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接受,她也回报以对丈夫的接受,在单位攒下的烦恼于这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就消除了。

部分推理:“你的事实不是我的事实”

王珂结婚刚一年就吵着要离婚,理由是丈夫刘亮“不忠”。

两个月前,王珂的闺中密友说,她看到刘亮在大街上和一个年轻女子搂搂抱抱,看起来“非常亲密”。此后,王珂的几个女性朋友说,她们都看到过刘亮有这种行为。

王珂坐不住了,她开始查刘亮的电话、短信、QQ聊天记录。一个月后,她向丈夫摊牌了:

某天某时某刻,你收到了什么样的暧昧短信;

某天某时某刻,你和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勾肩搭背;

…………

“你在查我?”刘亮勃然大怒,“你这个女人太恐怖了。如果你认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离婚得了。”

“离就离,你这个没良心的。”王珂哭了。但小两口实际上谁都不想离婚,他们最后决定来找心理医生。

在了解了基本情况后,黄家良问王珂:“你想过没有,什么是事实?”接着,他给她列举了几种“事实”:

一、她的朋友A说,她看到刘亮搂着一个女人在大街上;

二、她的朋友B说,她也看到刘亮搂着一个女人在大街上;

三、王珂自己查到了一些暧昧短信……

但是,黄家良问王珂,这些都是围绕着一个女人的吗?

听到这个问话,王珂愣在那里。刘亮则解释说,不是一个女人。他说,他正在上一个培训班,班上的气氛很好,到了最后,“性别似乎消失了”,同性也罢,异性也罢,经常以拥抱的方式相互鼓励,在大街上走起来也很亲密。

他说:“她们见到的不是事实,她们只是看到‘我和一个女人很亲密’。但是,每次的女人都不一样,这才是事实……别人看到什么,那是别人的事情。但在我看来,好朋友之间没有性别。”

“我多次要你和我一起去参加这个培训,”刘亮对王珂说,“如果我和她们有什么,我可能向你提这个要求吗?”“老公,对不起。”王珂知道自己错了。

很多人看到了同样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是王珂的推理,但是,她最缺乏的是丈夫那边的信息,这就导致她的推理是基于部分事实之上的,误解因此而发生。要避免这种情况,王珂应在自己产生情绪的一开始就与丈夫进行沟通,了解他的感受和他的事实。

事实推理:他常做什么=他爱做什么

黄家良说,我们看别人的事情,经常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是事实。要想知道事实,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事实。

譬如,有一对刚结婚三个月的小两口。结婚前,丈夫常陪妻子买内衣甚至卫生巾,对妻子喜欢的**的品牌、尺寸、号码也了如指掌。妻子经常就这一点在自己的女伴里夸耀,说找到了一个又爱她又细腻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