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水落石出
此时,处于高台之上的朱元璋,他的心也揪了起来。
作为大明帝国的实际掌控者,朱元璋可是清楚的很,现在户部这个烂摊子没谁都行,就是不能没有吕昶。
尤其是过两个就是北征了,这个时候,负责粮草筹划的户部,更不能出问题。
当即,略微有些紧张的朱元璋,也没有理会吕昶的话,大声喊道。
“二虎,快,把咱们太医院最好的御医叫过来,看看吕大人有没有事!”
朱元璋执意如此,吕昶也就只能接下一片他的好心。
包括刘伯温在内,不少与吕昶交好的文武百官,也是纷纷向吕昶投来了嘘寒问暖的目光,这也是让吕昶心中一暖。
对着众人拱手道了声谢后,吕昶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后用略微颤抖的声音说道。
“太子殿下,您的意思是,现在的宗王供养制度,会彻底压垮未来大明的财政是吧!”
吕昶的话很委婉,但也是直截了当的告诉给众人,为什么刚刚吕昶如此反应的原因。
弄清楚原因的文武百官,此时脆弱的内心,再次受到了比前几次更为猛烈的冲击。
许多人都难以置信的将目光看向处于高台之上,这时保持着沉默的大明皇帝朱元璋。
但众人还是真的很难相信眼前的这份事实。
那就是,朱元璋为之辛苦操劳一生的大明帝国,未来居然会毁于朱元璋自己的后代手里。
尽管朱元璋对待官员的态度并不好,犯了错就会受到严厉的刑法。
但没有一个官员,认为朱元璋是一个昏君。
朱元璋小时候虽然是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一会儿书。
但是后来的惨剧,彻底埋没了朱元璋的出路。
后来,为了补充自己的不足,不至于当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莽夫。
二十多岁的朱元璋重新拾起书本,从身边这些优秀的儒家高士,刘伯温、李善长等人身上拼命汲取养分。
在执政的17年中,朱元璋每天都要批阅210件奏折,几乎每天批注到凌晨。
所以,朝堂之中很多人只是畏惧朱元璋,但同时也认为,朱元璋确实是一位好皇帝。
另一边,兼职吏部尚书的李善长有些绷不住了,直接开问。
“吕大人,按照您的推算,这五代后的宗王们,他们的俸禄会有多少?”
“多少我不知道!”
吕昶耿直的摇了摇头,但是给出了一个更令李善长有些恐慌的事实。
“但至少会占据整个大明财政三成,甚至四成的赋税!”
“什么!!!”*N
有了确切的对比,这更是让不少人顾不上朝堂礼仪,尖叫出了声。
大明财政的收入多少基本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但是,当整个大明财政可以灵活支出的资金大大较少之后,是个人,都知道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更为紧张的人,是大明的勋贵集团这边。
勋贵,是指功臣权贵,那些立下赫赫战功或做出重大贡献的贵族或官员。
这个词主要来自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为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成为勋贵后,他们往往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有时也会受到特别的礼遇和保护。
可以这么说,他们与自身所在的王朝,荣辱与共,共享荣华富贵。
有人说,难道勋贵就不能看到自己所在的王朝不行了的时候,赶快投向其他势力吗?
行,当然是行的。
如果你从开头就在人家身上下注了,肯定会成为新王朝的勋贵。
可但凡混的很不错的勋贵,谁会冒着诛九族的风险,去私下里大规模支持反贼势力。
你该不会真的当朝廷内皇帝的人是瞎子吧。
像锦衣卫这种官,人家都想升官发财,把你办了不是直接就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哪怕你真不要命了,假如你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难道你能开天眼在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甲十三副起兵的时候,抛下偌大的大明帝国,去给不过上千人努尔哈赤送温暖吗?
当然,你也可以半路加入。
不过那时候,只要不是眼睛不瞎,都知道会发生什么。
而作为勋贵,肯定在之前的战斗中要上场的,无论你杀没杀敌对势力的人,后面再去投奔,难道还能获得现在的地位吗?
因此,和大明国运息息相关的勋贵集团,他们就像大明的小股东一样,只要不到最危急的时刻,他们都会默默支持大明的存在。
“看看你们,都慌什么!”
此时,处于高台之上的朱元璋,散发出帝王的气势,慢慢站了起来。
他,朱元璋,大明帝国的缔造者,一生都在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朱元璋从不放弃。
因为,他就是大明最后的一道防线。
望着下方有些慌了神的文武百官,朱元璋用一种极其自信的语气,对着众人霸气的说道。
“天还没塌,地也没陷!”
“这一切也没有发生!”
“当年在面对陈友谅、张士诚、北元的三面重围,那局面是多么的危险,连咱自己心里都没底!”
“可是最后,不就是靠着咱们一起,硬扛着过去了吗!”
“没错!”大明第一名将徐达上前一步,一脸坚定的说道,“当年那种种困难,咱们都闯过去了!”
“现在,一切都已经平定的差不多了。”
“怎么,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宗王供养问题,就吓得我们止步不前了吗?”
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互相看了一眼,暂时抛下彼此的成见,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说的对!”
“是啊是啊!!!”*N
重新被鼓舞起精神来的文武百官,也是纷纷应和了起来。
“区区一个宗王供养制度,我们拥有刘大人、李大人、吕大人这些大贤,一定能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没错!”
正当朝堂的诸位大臣开始热切的讨论如何解决宗王供养制度的问题时,太子朱标无奈的看了一眼挑起势头,然后摆出事不关己的父皇朱元璋后,只能轻轻咳嗽了两声,来引起现场文武百官的注意力。
“咳咳咳!”
用手捂了一下嘴巴,太子朱标见众人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后,尴尬的笑了笑。
“额。”
“诸位大人,我也没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啊。”
“元德就是因为找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办法。”
“父皇才格外开恩,给元德一个爵位,加上一个实封的庄子啊。”
“什么!!!”*N
一个时辰后,这场注定不一般的大明朝会,很快就落下了帷幕。
对很多人而言,今天的这场朝会,不亚于以往遇到了朝中大会,彻底改变了许多人对于刘元德这个纨绔子的看法。
当然,刘伯温还有刘元德是一点事都没有。
可是,宋世明就有事了。
本来,像宗王供养制度有问题这个情况,属于老朱家自己的私事。
再加上这个制度基本上是朱元璋一手打造的。
而朱元璋可是个好面子的人,出了问题,当然想私下里偷偷解决,之后在慢慢淡化这件事的影响。
可这倒好,宋世明这个愣头青无意中,直接将朱元璋的遮羞布给掀了出来。
这怎么能让小心眼的朱元璋,能放过他呢?
更令朱元璋感到不爽的是,明明刘元德这个小儿不在这,却因为宋世明的缘故,导致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知道了刘元德深藏不漏,有大才。
这要是给刘元德知道了,肯定会故意在朱元璋面前炫耀。
哥虽然不在,但处处都有哥的传说。
当然,如果是简简单单的耍小性子,朱元璋也不会胡作非为,肆意处置官员。
最令朱元璋难以接受的是,本应保持朝堂中立势力的都察院,居然有人投向了李善长这一边。
李善长虽然手握吏部,这个主管天下官员的重要机构。
可实际上,真正对天下官员升迁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最后负责评判天下官员工作的都察院。
为什么朱元璋要让刘伯温去当这个都察院老大,不就是看重老刘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吗?
而朱元璋,可是最不喜欢手下的官员,瞒着他做一些不该做的事了。
“李善长的手,伸的有些长了。”
朱元璋望着走出大殿的文武百官,眉头微微一皱,看向一旁的二虎。
“二虎,这个宋世明,锦衣卫那边有什么案底吗?”
聪明的二虎,早就在宋世明发问的时候,让附近的锦衣卫,调来了宋世明的档案。
“回陛下。”
二虎对着不远处的锦衣卫千户摆了摆手,急忙踮着小碎步走了过去。
立刻有人给二虎送上一份有关宋世明的文书。
二虎先是仔细检查了一下档案有没有问题,确认后才将他手中的有关宋世明的文书,双手递给了朱元璋。
打开之后,朱元璋一开始脸上还是有些笑容的,对于宋世明,老朱比较满意的。
“宋世明,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平时靠俸禄,以及家里妻子王氏织布补贴家用,从未收过任何人的贿赂。”
“不错,不错。”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可是接下来的一页,却让朱元璋脸色大变,整个人都阴沉了下来。
“宋世明的妻弟,王友德,却在山东应城,倚靠着姐夫宋世明的声名,吃喝嫖赌,横霸一方,完全是一方混混的模样。”
“一个月以前,王友德上街厮混,突然看到一个面貌姣好的妇人。”
“于是,见色起义,王友德就动了某些不该动的念头。”
“不仅将这名妇人掳走强暴,之后更是杀死了对方,抛尸野外,以防被人发现。”
“但终究,王友德的事还被应城县令查到了。”
“然而,摄于宋世明的压力,以及不久后几名不明人员的劝诫。”
“应城县令不顾在衙门前伸张冤情的妇人全家,做出了匆匆结案的决定。”
后面的事,朱元璋不往下看也知道了。
那些人应该是李善长的人,迫于自己妻子的苦苦哀求,以及李善长的威压,宋世明只好改投门面,替李善长当了马前卒。
此时的朱元璋,双眼冒着火光,一把将手中文书丢在了地上,狠狠骂道。
“混账东西!!!”
朱元璋的这句话,既痛心宋世明没有守住本心,又愤怒于李善长、应城县令等人,对于草菅人命的冰冷、漠视。
原本,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傻子。
对于李善长刻意针对刘伯温的事,也是非常清楚。
作为一名帝王,对于朝廷内各种势力的掌控,必须紧紧握在手中。
平衡,是帝王权术的根本所在。
如果让文官或者武官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倒霉的,就是皇帝了。
因此,即使是刘伯温对于权势没有任何欲望,但他的手下毕竟聚集了很大一部分大明的文官。
但,这并不符合朱元璋本身的利益。
所以,放任李善长打压刘伯温,便是一条平衡之道。
可是,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李善长,他过线了。
深深吸了几口气,平复了一下内心的怒火,朱元璋这才对着一旁的二虎说道。
“二虎。”
“去扒了宋世明身上的这身皮,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二虎躬了躬身子,回答道:“陛下,微臣知道了。”
“等一下。”
朱元璋觉得有些不解恨。
在二虎刚转过身去,朱元璋盯着大殿之外的广场,再次压低着怒火说道。
“让文武百官全部留在奉天殿之外。”
“宣判完宋世明的罪行后,直接廷杖打死这个混蛋!”
“是!”
不到半分钟的功夫,刚出奉天殿没多久,文武百官便再次被二虎留了下来。
看了一眼独自一人脱离在都察院群体之外的宋世明,二虎挥了挥手,让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锦衣卫们一拥而上,抓住了宋世明。
“你们想干什么?”
“陛下说过,不会因言论罪的!”
尽管有些不爽宋世明的叛变,但宋世明毕竟是都察院的人,不少御史还是本能的有些护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