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替我谢谢他全家!

见自己身份没被拆穿,赵乾悬着的心算放下了。

“欧阳主簿,可以放人了吧?”

欧阳策连忙应声上前,让牢头给开了门。

按他的意思,里边那位就不该抓。

这可是当今皇上的兄弟,堂堂梁王殿下,若是得罪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即使没被罢官免职,估计日后也是升迁无望。

可燕今朝一意孤行,把他的话当做了耳旁风。

还说什么县令执掌法度,就该主持公道,皇帝的亲爹来了也不能逍遥法外。

“御史大人,陛下他不会因此动怒吧?”

话是对赵乾说的,虽然觉得希望渺茫,但欧阳策还是想为燕今朝全力争取一下。

“没事的,把心放回肚子里。”

赵乾拍了拍欧阳策的肩膀,以示宽慰。

“陛下恼火的是梁王擅自出宫,给皇室丢了脸,正要抓回去严加管教呢,不会难为燕知县的。”

说着,又叫来了梁王府的那名小太监,嘱咐道:“本官和燕知县有话要说,你先带他返回京城,若是再跑,就拿你是问!”

那小太监闻言,岂敢多说什么,吓得唯唯诺诺,赶忙头前引路,将梁王带出了牢房。

至于这个不成器的弟弟,赵乾早有心管教,只是碍于血脉亲情,不便过于严厉。

借着擅自出宫一事,让他在燕今朝手上吃点苦头,希望能收敛些,别到处闯祸。

等梁王坐上马车,赵乾大摇大摆的回到县衙。

“人都放了,你还回来干什么?”

看着像块狗皮膏药似的赵乾,燕今朝放下了笔,没好气的说道。

“燕老弟,我是给你道喜的。”

“上次你提到的束水冲沙法,很快治理了水患!”

“不仅陛下龙颜大悦,连工部的宋尚书也赞誉有加,要保举你入朝为官呢。”

燕今朝听了,自然不肯答应,把头摇得似拨浪鼓一般。

“呵呵,替我谢谢他,谢谢他全家哈!”

“我就乐意当个县令,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发号施令,小日子顺风顺水,别瞎操心!”

赵乾也不继续纠缠,想了想说:“上次燕老弟说了,皇权不下县……”

“那该如何防止各县官员鱼肉百姓,食民而肥呢?”

本以为会像上次一样,被燕今朝当场拒绝,说什么不会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

不曾想,燕今朝却是一副饶有兴致的模样,三步并做两步走下来。

“虽然不知道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但我很负责任的说,你算问对人了。”

“说说倒也无妨,但作为交换,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

赵乾听了,赶忙满口答应。

“成交!”

燕今朝迈开四方步,在堂上绕了几圈,摆足了架势才说:“要想了解下面的县官的一举一动,只需要在他们身边安插耳目,便能够实时掌握!”

“至于人选,可以是他们身边的亲信或仆人,只要网撒得足够大,就可以把大周所有官员纳入监视下。”

“每隔段时间就汇报一次,别官员私底下的不法之举,连每天吃了什么,都能够了如指掌。”

这个主意,或许在大周王朝没人想到。

但在蓝星上几乎无人不知,简直烂大街。

不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嘛!

但饶是如此,足以让赵乾大开眼界,口中连连称“好”了。

“燕老弟,你的脑子究竟咋长的,什么事都难不住你。”

燕今朝听罢,笑了笑说:“高兴得太早了吧?”

“就算办法摆在眼前,宫里的皇帝老儿若不同意,你还不是白费心思?”

这次,却轮到赵乾开怀大笑了。

“燕老弟,你难道忘了我是一名御史,有直言进谏的权利啊。”

“等回去我就写成折子上奏,皇帝也正愁该如何了解底下官员的一举一动,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同时心中暗想:你怕是不知道,那个皇帝就是我自己。

我决定的事,无论多少人反对都要做!

“对了,燕老弟!”

“现在可以说说你的条件了,是需要我帮你做什么吗?”

燕今朝呷了口茶水,眯着眼睛笑道:“我要说的事非同小可,就怕你办不下来。”

“燕老弟,这你大可放心!”赵乾当即给出承诺,说得极为诚恳认真。

就算燕今朝想要个尚书、侍郎的头衔,他也不难办到。

沉思良久,燕今朝终于开了口。

“我接下来要说的,不仅关乎我个人,对朝廷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那便是兴造大船,派遣商队出海,和南洋上的各个岛屿小国进行贸易往来。”

“如果顺利,每条船上的货物,都将带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利润!”

根据燕今朝的了解,这大周虽然人口众多,却极其不重视商业,更没有进行海上海洋贸易的先例。

多好的一条财路,居然会视而不见,这可愁坏他了。

如果朝廷看重此事,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他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便利。

但赵乾听后,却是眉头紧皱,并未立刻表明态度。

“燕老弟,你的想法是不错。”

“可我朝历来以农桑为主,鄙视商贾为贱业,与海上诸国虽然偶有往来,但不曾通商之好。”

“朝中那帮老臣认为,如果过于鼓励商业,百姓们人心思动,谁还愿意老老实实的耕田种地?”

“毕竟农桑为天下之本,若是荒废了,不知多少人要饿肚子呢。”

燕今朝对此早有预料,口中长叹一声道。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常言道:无农不富,无商不兴。”

“况且,农业固然重要,关系到黎民苍生能否吃饱的问题。”

“但即便丰收之年,每亩地能产出的粮食毕竟有限,多说也就几百斤,上升空间并不大。”

“如果碰到荒旱水涝之类的天灾,田地颗粒无收,就算朝廷愿意出钱赈济百姓,但后面往往也要勒紧裤腰带,艰难度日。”

这番话,实打实的说到了赵乾心里。

每次朝廷赈灾,都要消耗九牛二虎之力,一次大的天灾,甚至得掏空十年八年的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