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束水冲沙法

赵乾瞪着眼睛,愣了半晌。

为什么把他认识的几个字连起来,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呢。

“烦请燕老弟指点一二。”

有了次做先生的机会,燕今朝自然乐意至极。

只见他迈开大步,转身进入后堂,回来时手里多了两根竹筷,平行着放在桌子上。

“瞧好了!”

“这两根筷子就好比是河的两岸,黄沙河泛滥,主要是因为水下河床淤泥变厚。”

“正因无法及时排出,致使水位不断增高,所谓水满则溢,便是这个道理。”

赵乾在旁边认真听着,不错眼珠的盯着桌面,一副做好学生的模样。

这时,燕今朝忽然将两根筷子的间距缩短,接着讲解道:“所谓“束水冲沙”就是收紧河面宽度,让黄河的水流动速度变快。”

“再利用冲击力将底部的淤泥送出去,归入大海,等到泥沙清除干净,水位自然会下降!”

啪——!

突然间,赵乾狠狠锤了下桌子,顿时有种恍然大明白的感觉。

妙啊!

那些工部的官吏简直是猪脑子,这么简单易懂的办法都想不到,卷铺盖回家算了!

想到这里,赵乾心情大好,困扰他的两个难题迎刃而解,高兴得差点笑出声来。

“燕老弟,你果然是大才!”

“如此精妙绝伦的点子,我竟从未听说,真是孤陋寡闻了。”

演示完毕,燕今朝随手折断了筷子,扔出窗外。

心里不禁暗笑:这招“束水冲沙”,是水利大师潘季驯的首创,属于另一个世界,你听说过才见鬼。

但嘴上却是说:“主意不论高低,管用就行。”

“等事情办好,我一定向皇帝上书,把功劳算在你头上,到时候高升重赏!”

赵乾依然处于兴奋状态,眼角的皱纹逐渐张开,随口做出了许诺。

“免了吧,我当个县令,吃喝不愁,每天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给个尚书也不换。”

见燕今朝又开始耍倔驴,赵乾鼻腔里哼了一声,懒得和他计较。

心说:别看在南汇县地面你说了算,可大周朝是老子的天下,包括这一亩三分地。

到时候是去是留,恐怕就由不得你了。

次日清晨,一百五十万两白银点验装车,由同行的侍卫负责押送。

回到京城后,赵乾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群臣召集到奉天殿里开会。

“列位臣公,关于北方赈灾的银两,朕已经筹措齐了,整整一百五十万两。”

“丑话先说在前边,这每一文钱都要用到正处,你们哪个敢居心不良,中饱私囊,无论官职高低,轻则革职,重则斩首!”

“谁要以身试法,就别怪王法无情!”

赵乾特意跑了趟汇南县才解决了赈灾款的问题,自然不会忘记燕今朝的嘱托。

音犹在耳,殿上的文武公卿齐刷刷缩紧了脖子,眼神中纷纷流露出惊惧之色。

座上的那位皇帝,是马背上打出的江山,他说要动刀子杀人,谁敢不当回事?

况且,趁机捞几个钱,和自己的官运仕途相比,那个更重要,自然不言而喻。

说起来,百官们更感兴趣的是,如此短的时间内,皇帝是如何弄到一百多万两赈灾款的?

大周每年的国库收入不过四百万两,除去官员俸禄等各项开支,能留下来的不足十分之一。

而一百多万两银子,就算是京城里的富豪商贾,也无法轻易拿出来。

难道,当今陛下掌握了摇钱树、聚宝盆之类的宝物?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快打消了如此荒唐的念头。

“马尚书,你说陛下他从哪弄得钱?”

“出手就是一百五十万两,真令我等汗颜啊。”

散朝之后,首辅张白圭和户部尚书马宁远故意走在最后,两人互相窃窃私语。

马宁远皱眉道:“谁知道呢。”

“我问过宫中侍卫,他们说陛下最近总往一个叫汇南县的地方跑,或许和那里有关?”

对这个说法,张白圭不置可否。

“别逗了,区区一个七品县令,年奉不过百两,要想拿出一百五十万两,够他不吃不喝干一万年的了。”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呢?”

马宁远也觉得荒唐,但他实在想不出,皇帝为什么跑到个小县城去,那儿究竟有什么吸引着他?

要不要派人查查?

但无论如何,赈灾的钱粮好歹是解决了,他这个户部尚书可以松口气,不用被架在火上烤了。

大周的效率着实不低,朝会上赵乾发布了命令,各部的官员立即开始操办相关事宜,丝毫不敢马虎。

由户部负责拨款赈灾,工部主持修缮河道,有燕今朝的“束水冲沙法”珠玉在前,黄沙河的水患很快得到了治理。

一个多月后,户部尚书马宁远手捧奏折,兴高采烈的来到皇宫中报喜。

“陛下,如今黄沙河水患基本解除,灾民也得到了妥善安置,臣特来交旨!”

“好,做得很好,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治理了水患,数十万百姓转危为安,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赵乾了。

毕竟,这些都是他的子民,自当好生庇护,给予富足安康的太平生活。

“还有事吗?”

见马宁远站在那儿不肯走,赵乾又问了一句。

“陛下,修缮河道的事情接近尾声,工部尚书宋大人托我向您问问,这“束水冲沙法”是何人提出的?”

“如果有幸得见,他愿意为此人在工部谋个好差事,保证不会辱没了贤才。”

闻言,赵乾嘴角勾起了一丝神秘的微笑。

照此看来,燕今朝那小子提出的治河办法,效果是相当不错的,竟然获得了工部尚书的认可。

褒奖之余,竟还要举荐他做官。

一念至此,赵乾开口说道:“好了,对于有功之人的奖赏,朕自有主张。”

“你告诉宋尚书,尽快把河修好,别的暂时不劳他费心。”

作为皇帝,深知笼络人心的必要性,保举贤良这种事,又怎么能白白送给旁人。

只不过,又是借钱、又是治河方略,占了燕今朝那么大人情,他岂能装聋作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