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撸起袖子加油干(3)

与此同时,阿须镇中心小学内,杨韵正在教师宿舍里收拾着卫生,昨天德吉央宗已经把学校的目前状况给她做了简单介绍。尽管来之前就已经通过上一批次援藏工作队的工作简报和其他援藏教师了解了一些,可听完德吉央宗的介绍之后,杨韵仍然觉得有一种泰山压顶的紧迫感。

阿须镇中心小学是整个阿须镇唯一的一所小学,而阿须镇又是德格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因为条件过分艰苦,所以有些刚毕业的师范生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机会,几乎都会选择在县城或者其他乡镇任教工作,而那些之前工作多年的老师,如果有调岗或者晋升的机会,也往往大多会选择离开。如德吉央宗这样坚守的老师简直就是另类。

还有就是这里大部分都是藏族学生,在这里任职的教师多少都需要会一些藏语才能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一个门槛。杨韵决定来德格之后,就通过线上教学和找藏语培训班补习简单学了一些日常用语,这也是组织敢于让她来阿须镇中心小学工作的原因之一。

整个阿须镇中心小学有六名老师,除了德吉央宗,其他人家都安在了镇子上,于是杨韵理所当然地和德吉央宗成了室友,德吉央宗的父母在县城机关上班,在阿须镇,她也是“孤家寡人”一个。

“因为中心小学涵盖了咱们阿须镇所属的十几个自然村,绝大部分村子距离镇子很远,有几个学生的家在雪山背后的草原牧场,所以咱们小学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校住宿,所以有时候我们还需要负责一些额外的照看宿管工作,比如要是有孩子头疼脑热吃坏肚子,我们要及时地送往就医,男孩子之间要是调皮捣蛋打架,还得给他们拉架……”德吉央宗一边帮着杨韵收拾衣柜,一边笑着说道:“当然,调皮捣蛋的就那么几个,我已经给他们收拾得服服帖帖咧,杨老师你也不用担心,咱们藏家的孩子最是喜欢学习,也最听咱们老师们的话,你要是待得久了,一定也会喜欢上她们的。”

下午的时候,杨韵已经在教室里见过六年级的十七个学生了,八个男孩,九个女孩,只有两个孩子是汉族的,另有一个女孩是彝族,其余都是藏族,粗粗接触下来,杨韵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们非常的聪明好学,杨韵能在学生们朗诵课文的时候看到他(她)们眼中的光,那是对知识的渴望。

“阿姐,我想学学藏语,你教教我。”杨韵一脸渴望,德吉央宗知道她满心思都是想着如何跟班级里面的学生们拉近距离,语言无疑是一件“制胜法宝”,德吉央宗非常感动,她坐近到杨韵的跟前,把一些日常的藏语问候和祝福的话教给她。

“秀巴德勒(早上好)”

“贡姆德勒(晚上好)”

“玛杰云仁(好久不见)”

“滴夏德姆银南(最近可好)”

“额阿吉多(我的名字是)”

“阿壤嘎波于(我爱你)”

“扎西德勒的意思你肯定知道,全藏都用她表达对客人、对朋友的诚挚祝福,吉祥如意是我们藏族人最美好的愿望。”德吉央宗含笑说道:“不过杨老师你可知道扎西德勒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吗?我先卖个关子,这四个字的传说还和你们一位汉族人有关系呢。”

杨韵还真的被考住了,“扎西德勒”,这是多日常的用语,她之前丝毫没有去查过它的来源典故。

德吉央宗看到杨韵思考了一两分钟都没回答上来,于是就笑吟吟地继续说道:“扎西德勒实际上就是汉语“吉祥如意”的意思,带有欢迎的含义,其中“扎西”就是汉语“吉祥”的意思,而“德勒”则是“好”的意思,和唐卡的藏语音译词是非常相似的,在藏族人们见面的时候就会以“扎西德勒”表示欢迎,配合着双手合十的动作来表达祝福和欢迎。扎西德勒可以说是整个藏地最受欢迎的一句话,传说,“扎西德勒”最初是由文成公主的一句“这是哪里”的方言演变而来的,唐朝的时候,太宗李世民把美丽的文成公主远嫁给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最英俊雄伟睿智的松赞干布,在通往拉萨的路途中经过一座陌生的美丽部落时候,文成公主远远看到松赞干布的迎亲队伍,于是在队伍接近后就问了一句“这是哪里”,由于“这是哪里”的发音有点类似“夹系达咧”,松赞干布派来迎亲的藏族官员以为这是表达亲切的问候语,传着传着于是扎西德勒就成为了表达问候和祝福的吉祥语,并且广泛地被使用,那个美丽的部落就是香格里拉。”

德吉央宗的声音温暖柔和却又那么的坚定有力,她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娓娓道来,杨韵整个思绪都要被带回到那一段美丽的传奇历史中去了。

“托切那(谢谢)央宗姐姐,你真的好博学。”杨韵由衷钦佩,她已经喜欢上这位藏族阿姐。

眼见时间不早了,德吉央宗决定今天的“藏语教学”就先到这里暂停,然后起身洗漱准备睡觉,不过她拆辫子的时候,好像是又想起了什么,于是打开抽屉,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郑重地递给杨韵。“杨老师,这是之前援助咱们小学的高向阳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交给我的一本工作笔记,他当时告诉我一定要把这个本子交给下一任援藏教师。”

杨韵打开笔记本,厚厚的本子带着长期翻阅写作的痕迹,纸张上面是一个一个的日期和一段一段的工作总结、日常事情、生活感悟,有些纸页上面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重点,一看就是一本用心的作品,杨韵突然觉得有些沉重,高向阳援藏的事迹她也有听到过,但是当完完全全地再次拿到这本记录了他三年援藏教学工作经验的笔记本的时候,杨韵更加明白了什么叫做“薪火传承”。

是的,援藏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也不是一时起意,更不能是一走了之,援藏是一朝一夕,是一心一意,是一路坚持,更是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的援藏人前赴后继的传承和接力。

……

夜深了,沿着雪山吹来的冷风呼啸着,夹杂着狼、藏獒、金雕、秃鹫、野驴、牦牛、棕熊还有那些未具名的动物们的声响、呼吸。德吉央宗已经熟睡,但是杨韵辗转反侧有些失眠了,也可能是因为还有一些高反,杨韵翻出微信朋友圈的动态,有成都七中的同事们吃火锅聚会的照片、有之前认识的民谣歌手在玉林路的小酒馆卖唱的小视频,有一些风花雪月的文字,也有一些痴男怨女的碎碎念……

杨韵关掉手机,打开床头柜的那盏从成都带来的小台灯,灯光暗淡昏黄,她又打开了高向阳老师留下的那个笔记本,借着台灯的光亮,杨韵从第一页看起。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杨韵一页一页地往下看,脑海里面过电影一样,一个活生生的高向阳老师,一个默默无名援藏执教三年的高向阳老师,一个平凡、普通却又让人觉得需要仰望的高向阳老师在杨韵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

杨韵终于有些困意了,就在她刚刚准备合上笔记本睡觉的时候,第90页的一首古体诗却让她又清醒了起来。这是高向阳援藏支教的第三个月结束的时候,写下的一点点个人感悟,这首诗叫做《授徒》。

自古授徒皆保守,

同行竞争无友情,

非亲非故不全授。

衣钵传人百里求,

光宗耀祖慕虚荣。

援藏授徒大不同,

无论姓氏与民族,

中华范围皆可授。

日盼夜愿早学成,

师徒共筑脱贫梦。

雪域藏区留真情,

善地德格显大爱。

四海同富天下安,

党徽更亮旗更鲜。

“没想到高老师还是个诗人咧。”杨韵心中默默念着这首短诗,既被高向阳的才情折服,又被诗里面传达出来的那种大爱无私、精诚奉献的援藏人情怀所感动,是啊,援藏就是一门脱贫致富的课,是先富帮后富的课,是各族人民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筑四海同富的小康梦的课。这门课没有阅卷人,只有答卷人,这门课亦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翻遍中外史册,这门课,也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敢于来学习、来挑战、来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