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张、吴北平三结义

1930年元月上旬,唐生智兵败下野,蒋唐战争落下帷幕。但更大的兵燹之灾,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过去一年连续爆发的战争中,所有与中央军交战的地方实力派,都不同程度地大伤元气,唯有晋系例外。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阎锡山拿出“山西九尾狐”的看家本领,周旋于交战各方,不仅保存了实力,而且借机扩大了地盘,成为盘踞晋察冀绥和平津地区的北方巨枭。

而这一年的战争皆为南京政府编遣裁军统一军政而起,如今晋系一枝独秀,阎锡山深知,南京政府既不会允许晋系分去“半壁江山”,更不会允许晋系分庭抗礼。而阎锡山也自认为具备了分庭抗礼的实力,当然这个实力是以各反蒋派为后盾的。

于是,阎锡山登高一呼,以“和平统一”为口号,要求蒋介石下野,组建新的国民党中央。

各反蒋势力纷纷响应,冯玉祥的西北军率先出潼关,迅疾占领洛阳;阎锡山同时在辖区清除南京政府派驻机构。4月1日,阎锡山在太原宣布就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分别在潼关、桂平宣布就任副总司令。

已元气大伤的西北军、桂军以及唐生智部、石友三部等,均与晋军摒弃前嫌旧怨,联合结盟,卷土重来,组成约70万兵力,向中央军发起进攻,准备最后杀进南京。

面对汹涌而来的反蒋大军,蒋介石沉着应战。5月1日,蒋介石就任讨逆军总司令。

5月中旬,声势浩大的中原大战拉开序幕。

在军事倒蒋的同时,各反蒋势力也加紧了政治倒蒋的步伐。早在3月,改组派便在北平与阎锡山频频接触;5月,在天津召开倒蒋会议,通过了由汪精卫起草的联合声明;8月4日,“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在北平召开,阎锡山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9月9日九时,阎锡山在北平怀仁堂宣誓就职;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七人就任“国民政府”委员。——这就是人称“四九小朝廷”的短命“政府”。

这是一次反蒋政治势力与军事势力全面联合的倒蒋行动,其声势之浩大可谓空前绝后。

然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原本为利益驱使大动干戈的各反蒋派,既会为各自利益统一到反蒋旗帜之下,亦会为各自利益而反目,乃至兵戎相见。为促使其分化瓦解,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情报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为加强情报工作,经蒋介石批准,戴笠雇请了多名助手,分别潜入各反蒋派内部搜集情报,同时进行策反活动。他的第六期同窗好友王孔安就是其中之一。

王孔安在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做见习官,旋升连长、营附、团指导员及政训主任。中原大战爆发后,王孔安受戴笠指派,潜入北平,打入反蒋集团内部,秘密参加“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了解会议情况及各派政治态度,随时呈报蒋介石,成为蒋制定安抚与收买策略的重要参考。同时,戴笠又派出李丹符、柯玉珊等潜往冯军,策反冯部的邓宝珊与赵冠英……

而反蒋势力组建“四九小朝廷”之时,即召开“扩大会议”的8月,也正是他们走向衰败的开始。8月初,蒋军全面反攻。由于反蒋实力派们各怀异志,钩心斗角,以致配合不力难以协同作战,致使战局急转直下。

在胜败已趋明朗之后,9月18日,一直坐山观虎斗的张学良通电拥蒋,东北军主力入关。在中央军与东北军的联合攻势下,蒋方在各反蒋势力中进行的策反工作,旋即大见成效,晋军将领、西北军将领纷纷倒戈;其他杂牌军更是迅速易帜,掉转枪口;“倒戈将军”石友三在戴笠的策反下,迅疾投靠了张学良部。

10月下旬,历时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战,以中央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东北军主力入关后,进驻平津,收编晋军,张学良接手华北地区政事,就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登时位高权重。为笼络张学良,同时掌握东北军情况,蒋介石指派戴笠作为他本人的私人代表,赴北平拜会张学良。

戴笠深知此行事关重大,张学良手握重兵,占据东北、华北,此行不仅要了解东北军情况,更要与东北军高层建立长期关系,以便随时掌握东北军动向,使南京政府在与东北军的关系中,始终掌握主动。

数年的情报生涯,使戴笠养成凡事必先掌握情报的习惯,因此到北平后,他首先对张学良身边的人做了一番考察,然后先去拜见在警卫旅任团长的张学良的亲信吴泰勋。

吴泰勋字幼权,张学良的警卫团团长,其父吴俊升是奉系军阀的主要头目之一,也是张作霖的忠实部属。在张作霖从北京退兵关外时,吴俊升前往山海关迎接,与张作霖一起在皇姑屯被炸身亡。为照拂其家人,张学良与吴泰勋缔结金兰,拜为异姓兄弟。正是父辈子辈的双重关系,使张、吴两人的关系非比寻常。

吴泰勋年仅19岁,当戴笠以总司令部少校参谋的身份出现在面前时,这位年轻的警卫团长甚为惊讶。并不是因为戴笠本身的职位有多高,而是因为戴笠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前来拜会张学良,竟然先来会见他这个警卫团长,令他深感戴笠此人为人低调、真诚,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

两人一见如故,畅谈甚欢。随后,由吴泰勋引见,戴笠前往拜见张学良。

蒋介石的私人代表由警卫人员引见,倒也不足为奇。奇的是,看上去成熟稳健的戴笠,竟与他十九岁的小兄弟如此谙熟,因而张学良颇有些诧异地问:

“雨农兄与幼权是故友?”

戴笠与吴泰勋相视而笑,继而回答:

“是刚结识的契友。戴某以区区少校参谋之职晋见少帅,自觉冒昧,故而请幼权兄代为引见。”

戴笠的坦诚低调与作为蒋介石私人代表毫无仗势骄矜的态度,令张学良顿生好感。在随后的接触中,两人逐渐热络起来。此时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关系尚属蜜月期,张学良自然也想借戴笠之口增进与蒋的关系,消除蒋对他的戒备,因而张、戴关系急剧升温。

戴、张关系反过来又促进了戴、吴关系的发展。通过吴泰勋,戴笠很容易便掌握了大量东北军内部情况,返回南京后向蒋介石汇报,极得蒋介石重视,戴笠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此后对东北军的工作,蒋介石基本交给戴笠去处理了。

不久,在戴笠的提议下,戴、张、吴三人结为拜把兄弟。戴笠比张学良年长四岁,张学良比吴泰勋年长十岁,戴笠为兄,张学良为二弟,吴泰勋为三弟。

三人缔结金兰,为戴笠的情报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戴笠的特工组织建立后,吴泰勋曾推荐多人到特务处任职,这些人都是其父吴俊升身边的人,乃至西安事变之后,戴、吴关系一直保持如初。

张学良本是豪爽之人,他既认定了戴笠这个朋友,对戴笠也就放松了防范。在明知戴是蒋介石耳目的情况下,一些事情对戴笠也并不避讳;戴笠对张学良也是留有分寸,只要不违反大原则,总是能够灵活变通,对有中共间谍嫌疑的张学良的谋士黎天才网开一面便是其中一例。而特务处草创之初办公场所紧张,张学良亦是慷慨相助,将洪公祠一号一幢老式花园平房交给戴笠无偿使用。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或者说特殊的友谊,戴笠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冒死赴西安,才得以在张学良的保护下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