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断臂自保

“不必多礼,朕听你提起玄德先帝,想必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不妨说出来听听。”

“玄德先帝作为一代明君,最先设立西厂提督之职,在位期间收复燕南三郡故土、建交外域匈羌,治理秦河大水、造万里长城,居功甚伟堪比尧舜禹汤。”

“先帝能够缔造出百年盛世,自然离不开手眼通天的西厂,在全国各地组建的情报网。”

“皇上此举乃是仁德之治,万民之福,怎会遭天下人非议呢?”

赵世昌说完还瞪了燕王一眼,以表示对他的不屑。

镇抚使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还间接拍了小皇帝马屁。

群臣们汗颜,裁撤西厂等于否定先帝,他们可不想背负奸臣的骂名,纷纷沉默不语,尴尬地杵在原地。

想不到赵世昌能文能武,小爷我真是捡到宝了!

郑鸿武打算乘胜追击,他阴沉着脸,语气严肃地说道:“大理寺少卿于德海辱没先帝,目无王法,杖棍五十,摘去其顶戴花翎,给我好生着实打。”

夏王朝庭棍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是“给我好好打”,受刑之人必定皮开肉绽,但不伤及骨肉筋脉,休养三月即可恢复如初。

如是“给我着实打”,受刑之人必定痛入骨髓,休养一年也会落下病根,积隐成疾。

如是“给我好生着实打”必定是往死里打,体质瘦弱之人挨不过三十棍便会昏厥过去,届时再泼一盆冷水使其苏醒,可以说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革职行刑之言既出,奸党同羽闻声大惊,同气连枝的几个人齐身跪下:“皇上开恩,于大人乃我大夏忠臣,念其为江山社稷着想,饶他一回吧!”

燕王也适时站出来打圆场:“臣以为罪不当罚,恳请皇上三思。”

大殿上这群人协同一片,有的声称要告老还乡,有的表演哭天喊地,有的宣讲仁德之治,形势如同逼宫。

自燕王而下的文官集团经常互相掩护,他们在朝中经营许久,俨然树大根深难以撼动。

于德海连声喊冤,实则内心窃笑不已:“咱好歹为燕王做了不少事,他还能不保我?”

“郑公公你还太年轻,这朝堂上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

凤帘后的南宫婉脸色有些难看,她抿了抿嘴唇,把焦急的目光投向郑鸿武。

他丝毫不为所动,目光坚定地摇了摇头。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不严难成大统。

南宫婉拨开帷幔对小皇帝教导道:“大理寺少卿身居要职,理当以身作则,如不严惩势必有损大夏朝政威严。”

小皇帝正犹豫不决,母后的一番话令他茅塞顿开,随即义正言辞地命令道:“群臣不必多言,一切按照郑督主的旨意行刑。”

“来人,将于氏乱党拿下,推出西华门外,杖责五十大板。”

“如再有替其求饶者,一律视为同党奸羽处理。”

皇帝威严而冰冷的声音落下,于德海顿感如坠冰窟,嘴里拼命大喊道:“微臣已经知错,肯请皇上开恩,开恩呐……”

彼时群臣静若寒蝉,谁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忤逆龙鳞,偏偏燕王仗着自己尊贵的身份,出列上前。

“啪”的一掌,狠狠扇在于德海脸上。

“现在知错已晚,你还是乖乖受刑吧!”

此话一出口,连燕王自己都震惊不已,他身为幕后黑手应当保住棋子,如若不然谁还敢替他办事?

可是皇帝的一句“视为同党”,一直在他脑中打转,出于自保的本能反应,果断与于德海撇清关系。

“王爷大义灭亲,本公钦佩不已。”

“哪里,哪里……”

燕王立即止住话头,赶忙解释道:“本王与此人素无交往,何谈灭亲之说?众人不要误会,速速将他拿下。”

要说刚才于德海还抱有侥幸心理,此刻心里顿时哇凉哇凉的。

他被行刑官勒住手臂往大殿外拖行,理智在这一刻彻底崩溃。

“都是燕王指使我针对西厂,他暗中培养朝中势力,下官句句属实,恳请皇上明鉴呐!”

郑鸿武刚要下令从实招来,只见于德海似木偶般迅速瘫倒在地,耳鼻出血不止,死状极惨。

动手的正是身后的黑衣行刑官,他成功下手后立即服下毒药,也随于德海一同死去。

郑鸿武大惊,这人也是燕王的手下!

就差一点,只要坐实于德海的证词,就算不能置燕王于死地,也能令其折翼三分,偏偏就在最关键的时候。

看来以后在宫中还是要小心行事,不知道燕王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多深。

郑鸿武冷冷盯了燕王一眼,对方强忍着喜悦,脸上的肥肉**几下。

那讨打的表情好像是在说:“就喜欢看你弄不死我的样子,来搞我呀!”

靠,小爷我这还能忍?

郑鸿武立即吩咐手下将两具尸体抬下,命林海栋验明毒物后,再行禀告小皇帝。

堂堂大殿上竟发生命案,燕王的心狠手辣毕露无遗,所有替他办事的人都惋惜地瞄了于德海一眼,仿佛看到了自己将来的命运。

此事暂且搁置一旁,小皇帝后面又接连处理了几件国家大事,例如今年的科举改革,藩国使者来访,汝南蝗虫灾害等等。

几派文官人士各抒己见,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纷纷把自己指定的人安插到其中。

科举作为夏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今年新增除四书五经外的律法见解,将往年经办的案子列入考题,让学子们根据实际案例给出自己的见解。

此举意图筛选一心只读圣学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案例判罚必须考虑到实际情况,杜绝出现去年王氏廷尉的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此类荒唐案件。廷尉

事后传闻王氏正是“东郭书院”的关系户,利用权色交易而坐上汝南的廷尉判官,小皇帝此举意欲削弱书院对科举的影响。

每四年一届的科举主考官被称为“科父”,凡是在这一年中榜的学子们都要感恩其授业机缘,日后入朝为官免不了自成一派,相互扶持。

此前一直为“东郭书院”的幕后官员轮流担任“科父”,小皇帝今年力排众议安排给蓟州的吕海青。